共破看病难,让群众家门口更有医靠

惠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显成效

2025年07月10日惠州日报深读
字号:T|T
<p>    博罗县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一角。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p>

博罗县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一角。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p>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面托管龙门县总医院,专家下沉帮扶。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摄</p>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面托管龙门县总医院,专家下沉帮扶。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摄

半年腹痛难忍,不幸确诊双癌。所幸,得益于惠州医共体建设,龙门县麻榨镇60岁村民方文辉(化名)足不出县,通过一台微创手术成功摘除了两颗“定时炸弹”。这是龙门首例高难度双肿瘤同期切除手术,也是惠州医共体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龙门县举办2025年第一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培训班,31个省(区、市)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龙门县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在会上讲述“大病不出县”的实践密码。

“医共体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抓手,让高水平医疗服务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医’靠,正是深化医改的落脚点。”惠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徐蓉说。

技术共攀

打破县域医疗能力“天花板”

在龙门县总医院手术室无影灯下,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周锐博士和龙门县总医院普外科主任丁智的配合行云流水。历时7小时,医疗团队为方文辉完整切除了乙状结肠肿瘤与肝左外叶转移瘤。这台填补县域空白的高难度手术,不仅免去了患者奔波外地的周折,更减少了患者创伤、就医次数及费用。“县医院能做这样的大手术,搁以前想都不敢想。”术后13天出院的方文辉感叹道。

在博罗县第二人民医院,78岁的杨村镇村民杨阿婆同样受益。该院成功为她切除了肚子里20斤巨型肿瘤。而在两年前,如此复杂的手术,村民们只能到惠州市区或广州的大医院治疗。

方文辉和杨阿婆的经历是惠州各县区医疗能力“逆袭”的缩影。这背后,是以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借力省、市级专家团队力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学科能力跃升的“华丽转身”——从“看不了”到“放心治”,从“病人外流”到“县域回流”,这场医疗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正深刻改变惠州县城居民的就医体验。

数据可以更直观体现医共体建设带来的变化。2024年,龙门县总医院年门诊量约65万人次,比2022年增加约15万人次;惠东县人民医院年门诊量为109万余人次,比2022年增加6.8万余人次;博罗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服务量较2022年增长了59.5%。

技术破壁的密钥,在于“共济”“共攀”。省市“组团式”紧密帮扶团队常驻医联体单位,让各县区医疗技术得以攀升。“高水平三甲医院深度帮扶与县域医共体建设协同发力,让系列高难度手术得以在县医院实施,也让‘大病不出县’从政策愿景照进现实。”龙门县域医共体综合事务管理中心主任潘斌华说。

“以前看病难在基层接不住、县里挤不进。”博罗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吴开锋说,现在通过上级医院骨干定期下沉坐诊、手把手带教,县级强了,乡级、村级也活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资源共融

下活县域医疗“一盘棋”

“这条命是医共体抢回来的。”龙门县麻榨镇63岁的村民陈伯至今记得,3月20日凌晨3点,他突发胸痛被紧急送往龙门县总医院麻榨分院。陈伯的心电图通过“县域心电诊断中心”秒传至龙门县总医院,确诊心梗。转诊申请提交仅3分钟,绿色通道开启,救护车直奔县域胸痛中心。手术室早已备好,省级专家线上会诊,血管开通时间比传统流程缩短30%。

这场跨越70公里的生命接力,是龙门医共体资源“一盘棋”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龙门县的医共体改革一步一个脚印:2019年成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22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三院合一”,将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整合为龙门县总医院,实行“一套班子管理、三个院区运营、差异化专科发展”的创新管理模式;2024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面托管,构建起“1+3+16+154”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联动1家省级医院、3家县级医院、16家乡镇卫生院、154家村卫生站),力争“联络中枢,一呼百应”。

“这标志着‘小病县里查,大病奔广深’的时代终结。”潘斌华说,医共体通过深度整合资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省市县镇村人才、技术、设备等共享,让优质医疗服务变得真正“触手可及”。

在惠东县增光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林大爷不再奔波县城挂号排队检查取药。如今,他在村卫生院完成检查,数据即时上传共享,专家远程诊断开药,中心药房直接配药。“在家门口就把病看完了,还有大医院专家护航,省心!”林大爷感慨。

“现在,慢性病患者在村里就能拿到过去需进城领取的处方药。”惠东县域医共体总院院长、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廖振海介绍,惠东县构建“1+5+21+2+261”医疗网络,以县人民医院为枢纽,联动县级分院、基层机构、民营医院及村卫生站,通过建立“五大管理中心+五大救治中心+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全县医疗资源实现统一调配。

如今,博罗县杨侨镇卫生院口腔科门诊常常排起长队,而过去,这里的患者大多“外流”。这得益于博罗东片区极具创新性的“三个要素共享”机制:人才区域内互助,病人不动医生动;技术区域内互助,交流学习常态化;设备区域内共享,相当于给每个卫生院都配了“高端设备”。8家乡镇卫生院在博罗县第二人民医院推行的“学科同心、资源同享、管理同质”策略下差异化发展。“进了博东任何一家医院,就等于进了整个片区的医疗网络。”吴开锋说。

通道共建

跑出生命救治“加速度”

危急时刻,更显医共体价值。在生死时速的赛道上,医共体架起的不是普通的桥梁,而是全域响应、精准联动的生命超导通道。这条通道没有繁冗的审批,没有空耗的等待,有的是一键启动、双向转诊,有的是绿色响应、秒级交互的数据通途。

5月11日,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75岁村民江田好突发脑梗,村医初判后即刻启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江田好在永汉分院拍片,龙门县总医院转运并提前介入,约40分钟后转入该院卒中中心进行溶栓治疗。由于送医及时,老人家病情很快好转。

同样的效率体现在惠东县大岭街道赵大爷身上。长期饱受胃痛折磨的他被基层诊所初诊怀疑胃部病变后,通过县医共体双向转诊联络群和中心安排,次日即在惠东县人民医院完成胃镜检查并确诊,还对接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小诊所就能联系省城专家,还帮忙安排好转诊,高效便利,省心放心!”赵大爷说。

在惠州各县区医共体内,“双向转诊”已成为标准配置。

龙门县总医院建立转诊与连续医疗服务中心,推行“双通道转诊直通车”模式,县镇设立专线电话、专人专岗,24小时待命,畅通连续医疗服务。惠东县推行“7×24小时衔接”双向转诊模式,将医共体成员单位及县域内265名村医、395家私人诊所全部纳入转诊网络,县级医院30%号源优先开放给基层转诊患者,确保触达“最后一公里”。博罗县通过双向转诊机制,仅东部片区2023年至2024年双向转诊就突破1500人次。

医共体搭建的畅通通道,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线,更是信息流、技术流、服务流的高速公路,让生命救治的“黄金时间”不再浪费在奔波与等待中,为县域居民构筑起坚实的“健康快车道”。

服务共惠

民生账本“减负记”

医共体建设,改善的不仅是体验,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账。

“县里治乳腺癌,比去市外少花5万元!”惠东县一位乳腺癌患者算起了账:总费用约10万元,县内报销95%+低住院起付费、床位费、陪护费等,自付仅1~2万元;若赴市外,报销比例降20%+转诊二次住院起付费、较高床位费、陪护费等,需自掏6~7万元。

依托示范项目五大子项目之一——惠州市肿瘤防治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惠东县通过早筛干预、专家帮扶、医保倾斜三重机制,大幅降低患者负担。“肿瘤患者无需再奔波省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有效缓解。”廖振海说。

博罗县63岁的尿毒症患者路水娇同样感受颇深,她每周都要做3次血液透析,以往去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早上7点出门转3趟车,到医院排队治疗,天黑才能回家。自2023年7月博罗县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开科,“现在骑电动车一趟就到,中午还能回家吃饭,一年能省几千元交通伙食费。”

医共体模式下,惠州各县区通过统一药械和耗材采购、优化诊疗流程、医保支付改革等举措,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

龙门县总医院医保科负责人彭世友细数变化:“三院合一”后,患者在其中任何一家就医享同等报销,相当于定点3家二级医院;复杂手术大病无需外转,省下医疗费、车马费;中心药房实现1200余种药品县镇村同质配备,人均门诊药费降30%;建成县域四大诊断中心及南片区检验次中心,基层“家门口拍片、省县级诊断”,年均远程诊断1.5万例,近五年省费超2200万元;全县154个村卫生站提供“一站式”医保结算,截至2024年累计为31.8万人次报销933.66万元。

发展共谋

协同发力破解 数据壁垒人才匮乏等难题

尽管成效显著,但是挑战依然存在。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医共体各成员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但部分县尚未建成标准统一、数据整合、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这也是将‘智慧医院建设’纳入示范项目子项目全力推进的初衷。”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数据壁垒问题突出。”廖振海说,县级与镇卫生院电子健康档案、病历未互联互通,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仍用独立系统,检查互认、远程会诊受阻。

潘斌华认为,妇幼、疾控、精神卫生领域存在“数据孤岛”,且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

人才结构性短缺也是瓶颈。“博士学历专科领军人才匮乏,肿瘤、心血管等高外转率病种医师缺口大。”潘斌华直言。

廖振海分析,编制限制、待遇差异等原因,导致基层对专科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加上设备陈旧、科研条件有限,进一步削弱了人才留下意愿。

针对信息“孤岛”现象,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完善县域内资源共享中心建设,推动医共体加快建设统一信息平台,加强数据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龙门县将加速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智能预警—精准干预—全程追溯”数字健康管理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奔波”。惠东县将建立云上医共体信息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县域医疗资源的系统性重构与智能化升级。

人才困局则需多措并举。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需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不断探索总医院内编制的统筹调剂,以及各级医疗机构间的人员交流机制,打通人员编制规范统筹“最后一公里”,进一步盘活人才。

龙门拟建立医学人才引培专项基金,优化实施“科包镇”“名医带徒”等机制,依托省、市三甲医院的托管和帮扶,推动专科团队常态化下沉乡镇农村。惠东将推进“县聘乡用”机制并落实“县管镇用”,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需求得到优先保障。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是根本。“根据示范项目子项目之临床重点专科均衡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县区‘第二人民医院’升级工程,我市将打造一批中心卫生院基层版市级重点专科,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和群众信任度,让老百姓就近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透露。

◎记者手记

“共”字密码的民生温度

从方文辉的无影灯重生,到陈伯的生死时速救援;从杨阿婆卸下20斤肿瘤,到路水娇结束血透奔波……这些以“共”字串联的生命故事,重绘了惠州百姓的就医图景。

医共体建设,是一场关乎资源整合、能力跃升、服务优化的深刻变革。惠州医共体用技术共攀打破天花板,以资源共融下活一盘棋,凭通道共建跑出加速度,靠服务共惠减轻民生担。从“小病拖大病走”到“大病不出县”,这场以“共”为名的医疗改革,彰显出“热辣滚烫”的民生温度。

成效斐然,挑战亦存。信息化的沟壑、人才的断层、资源的鸿沟都是改革深水区必须直面的礁石。破解之道,恰在“共”字的深层意涵:更坚定的政策协同、更智慧的机制创新、更深入的人才造血、更扎实的基层筑基。唯有如此,才能让家门口的“医”靠成为每个惠州人最踏实的健康底气。

◎名词解释

医联体:指不同层级、类别的医疗机构组成的协作联盟。根据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

医共体:即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医联体在县域的主要组织形式,指由县级医院牵头,联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的紧密型医疗共同体,旨在实现管理统一、服务同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龙门县“三院合一”形成的总医院模式是其深化探索。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戴建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欧阳成 骆国红 龚妍 谭琳 通讯员苏秉成 周婷婷 温湘淇 戴祺斯 纪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