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部门发布暑期防溺水安全提示

小心!水下可能藏着“隐形漩涡”

2025年07月10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惠州日报讯 (记者侯县军)夏季是溺水事故高发期,且大多发生在野外水域。近日,市应急管理、公安、教育等部门相继发出安全提示,外出游泳一定要注意安全,尤其是要看好孩子,谨防溺水,远离危险。

牢记防溺水“六不”“两会”原则

暑假来了,江河、水库、水塘、溪流、水潭等成了青少年消暑嬉戏的向往之地,但看似清凉的水面下却潜藏着吞噬生命的“隐形漩涡”。

权威数据显示,溺水已连续多年占据我国中小学生意外死亡原因首位。水库、野塘、滩涂、无人值守的海滨等区域堪称“吃人水域”。这些场所普遍缺乏救生设备与专业监护,水下地形复杂多变:暗流形成的漩涡能将人卷入深水区,淤泥堆积的河床让人难以站立,礁石缝隙暗藏割裂风险,青苔覆盖的斜坡容易引发滑坠事故。

我市相关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天气炎热,江河湖泊的野外水文环境复杂,很有可能因水温差异导致抽筋或遭遇暗流、漩涡等危险,且野外场景缺少救生员和救援设备,一旦发生危险,很难得到救援。对于青少年朋友,提醒牢记防溺水“六不”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还要知晓“两会”原则:发生险情时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谨防溺水,安全一夏。”相关部门建议,市民朋友应前往正规场所游泳,遵守相关规则和指示,不要超出安全区,听从现场救生人员的指挥和安排。

会游泳者遇到抽筋等情况也可能失去自救能力

惠州市心连心公益协会战旗救捞队队长赵喜昌多年来从事防溺水宣讲,据他介绍,当人坠入水中,呛水引发的窒息与本能恐慌会形成致命连锁反应,即便是掌握游泳技能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腿部抽筋、体力透支或复杂水域环境,也可能瞬间失去自救能力。

“不要主动靠近不熟悉和有危险的水域。”赵喜昌说,若市民意外落水,应尽量保持冷静,双手切勿举过头顶,同时尝试仰漂、寻找并利用身边可帮助漂浮的物品等方法自救。如遇落水者,可以就近寻找救援或拨打电话报警,若情况紧急,一定要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尽量使用长杆、漂浮物等工具实施救援。

赵喜昌表示,溺水救援,自身安全是第一位的,青少年朋友可通过“呼叫伸抛”法施救,即大声呼救,寻求大人帮助;拨打报警电话求救;将救生杆、竹竿、木棍等硬质延伸物递给落水者,拉其靠岸,注意尽量降低自身重心;将救生圈、空水桶、空水瓶、球类等漂浮物或绳索、衣物等软质延伸物抛给落水者,助其漂浮或拉其回岸边。溺水救援,切不可贸然下水或手拉手施救,以免导致群死群伤事故。

赵喜昌介绍,暑期溺水事故多发,家长应强化监管,做到“七知道”,即知道孩子去哪里、知道孩子和谁去、知道孩子做什么、知道孩子何时回、知道孩子联系方式、知道孩子安全活动范围、知道孩子出了校门监管责任归家长。

赵喜昌建议,市民游泳时要选择正规的游泳馆,游泳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避免在水中抽筋,空腹、过饱、剧烈运动后均不应下水;遵守场馆规定,不在水中打闹,不做危险行为,如奔跑和推人下水,若出现身体不适,应当立即上岸,有突发情况应随时向现场救生员呼救。

延伸阅读

惠州西湖红花湖全域禁泳

2022年,惠州市心连心公益协会绘制惠州市溺水高危区地图,列出41个溺水高危区域,如东江水域东江沙公园至惠州大桥段、中信大桥下游段、红花湖水库等,这些地方时有发生野泳者溺水溺亡情况。

为加强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科学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景区资源,同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0年3月1日起,我市施行《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其中第三十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规定,在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游泳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五十元以上两百元以下罚款。

按照该条例,惠州西湖(包括红花湖)水域是全面“禁泳”的,市民若偷偷前往游泳,不仅破坏惠州西湖(包括红花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林密水深、缺少救护措施的情况下,泳者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同时面临罚款。

此外,东江为惠城区核心饮用水源地,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进行游泳、垂钓、旅游等污染水体活动。

(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