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高潭镇大星村发展“小而精”特色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输血+造血”盘活红色资源

2025年07月12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大星村改造拓宽村道。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摄

大星村改造拓宽村道。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摄

劳动力有限,空心化、老龄化严重……地处惠东偏远山区的高潭镇大星村,却在此等困难条件下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已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大星村给出了“逆袭”的答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盘活自身资源,发展“小而精”特色产业,从而走上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补齐基建短板,空心村“火”起来

惠东县高潭镇大星村,位于高潭镇东北部17公里处,全村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下辖三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28户,户籍人口597人,在村常住人口不足30人,拥有耕地面积529亩,山地面积23701亩,革命烈士31名,是一个红色村庄。

在2021年以前,大星村通村道路狭窄,基础设施陈旧,游客承载力不足。2021年7月,惠州市驻惠东县高潭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正式入驻,积极配合高潭镇党委、政府工作,加快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升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融合”模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当时7万余元增加到如今的20余万元。

“这段通村道路从单车道改为双车道,村民不仅进出更安全,还能让中巴、大巴驶入村庄,带来更多人流量。”惠东县高潭镇大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松茂介绍,大星村入村道路约6.6公里,于2023年3月进行修缮拓宽,不仅破解了交通瓶颈,方便了村民出行,更拓宽了村里的发展空间,畅通了致富渠道,获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今年已经93岁的张成昌是村里的老党员,谈起大星村的变化,他连连夸赞道:“村里干群联系密切,河道修复好,环境和卫生越来越好,迎来了不少游客。”

协调资金逾百万,村容村貌“美”起来

大星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经镇村干部认真研究,决定在村里发展农旅产业。这一决策,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合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里争取工作队组团单位之一的惠州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协调建设资金40万元,完成村内篮球场改造、核心区景观提升等项目,对村内小河及周边环境进行清杂、平整,铺设草皮1000多平方米,建成大星村石楼片区滨水休闲区。引进企业投资20万元捐建大星村夜景灯光工程,完成村内核心区15栋建筑和滨水休闲区沿河步道景观灯带安装。各项改造完成后,大星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23年11月,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协调建设资金60万元,将闲置校舍改造为全村第一间营运住宿场所——茂田居,发动周边群众7户、改造闲置民房30间,住宿床位达到40张。

傍晚的“茂田居”农家菜满桌,江菊珍系着围裙翻炒山坑螺,锅铲翻飞间不忘招呼客人:“木耳是今早刚摘的,鸭子是自己养的,早上宰的,可得好好尝尝!”目前,“茂田居”由村两委干部轮值运营。村委委员白天处理公务,下班化身厨师、住宿管家和文旅讲解员。

“客人夸菜好吃要发奖金?钱都进村集体账户,我们只希望有更多人来大星村玩!”江菊珍擦着汗笑道。

住宿条件完善后,积极与广东东江干部学院协作,启动“三同”教育模式(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将该村作为现场教学点之一,通过沉浸式实践,收到良好的效益,增加了人气,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

大星村正挖掘红色资源、整理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利用村内现存革命母亲陈二故居、石楼战斗遗址等历史建筑,力争建成高潭革命斗争史现场教学点,进一步丰富广东东江干部学院相关教学内容。

资产收益+股权分红,偏远乡村“富”起来

大星村地处偏远,空心化严重,土地撂荒现象比较突出。高潭镇及市驻高潭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等多方力量,帮助大星村筹措资金,调配人力物力,扎实落实撂荒地复垦复种,逐步恢复农业生产。

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采取流转土地、镇办企业合作、村集体复耕复种方式,种植作物有水稻、南瓜、玉米等。同时,新增生态种养殖产业,如生态果园,本村主要农产品为鸡、鸭、鹅、木耳,农产品年收入约2万元。在村内原有果园基础上,利用闲置山坡地扩大种植面积,实施项目生态果园,在旱地上种植了400多株鹰嘴桃、三华李,为下一步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打下基础。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村内丰富的山林资源,重点发展食用菌种植,其中小香菇、木耳种植项目在村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产量,并依靠市级农业技术专家指导积极开展食用菌试种,发展蜂蜜产业,不断丰富特色农产品清单。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引进企业投资30万元捐建46.62kW屋面光伏发电项目,年平均发电量5.1万度,采用全额上网消纳方式。2024年初已完工,根据目前上网电价,村集体收益约0.4元/度,全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余元。同时,大星村入股镇属企业获得分红,探索“村企合作”共富模式。

记者手记

“家乡是值得守护的根与魂”

高潭镇大星村位于惠东、海丰、陆丰、紫金四县交界处,村落被群山包围,常住人口少,户籍人口近600人。村里的老人说,这里曾经是周边商品流通的歇脚处,热闹不已,行车道路通达后,村民们为了有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逐步外迁。

村里的党员干部说:“即便常住人口不多,我们也要帮外出村民守住山林老宅,这里是大家的家乡。”听到这句话,我深受触动。乡村振兴带来了村容村貌的改变,但无法改变的是外出游子们无法割舍的乡愁,这是刻在血脉里对家乡的眷恋,更是我们应该也值得去守护的根与魂。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特约通讯员谢长波 通讯员陈雅婷 刘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