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月11日召开的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为广东精神文明建设擘画了新蓝图。
作为连续六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惠州,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让文明之“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时代命题。
精神文明建设绝非虚功,而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所在。一个城市的硬实力体现在经济规模、产业实力上,但软实力则彰显于市民素质、社会风尚、文化底蕴之中。近年来,惠州的实践深刻表明: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力量。近年来,惠州涌现出41名“中国好人”、119名“广东好人”,港口“英雄民兵连”获评“南粤楷模”,形成了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惠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实施,让文明理念渗透到市民的日常行为中。从“好人现象”到“志愿精神”,从“书香惠州”到“文明礼让”,这些文明的“因子”逐渐内化于城市肌理,外化于发展成效,使惠州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塑造出独特的文化品格和人文魅力。
精神文明建设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民心工程”。惠州近年来形成的“党委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推进、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核心在于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通过文明实践“双中心”融合模式(党群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阵地共享、活动共联、服务共推;创新推出“绿模式”“夜模式”等特色实践,利用公园绿道开展环保主题活动,依托夜间经济区打造“健康夜市”,让文明服务融入市民“生活圈”。针对农村移风易俗,开展“孝善传家”“静思追远”“喜事管家”“十八而至”四大品牌活动150多场次,推广“有喜事来种树”“红白喜事红包撕角返还”等创新做法,以乡风文明助力“百千万工程”。同时,惠州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推动“一把扫帚扫到底”环卫改革,施划1.74万个停车位,运用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调度,解决“停车难”问题……
如今,惠州的文明创建已不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市民群众的“交响乐”。“为爱弯腰 益起捡跑”“健康夜市”“文明实践绿模式”等品牌活动不断涌现,广大市民不仅是文明创建的受益者,更成为参与者、推动者,形成了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性循环。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惠州给出的答案是:创新形式、精准传播、数字赋能。惠州建成全省首个文明城市创建大数据平台,实现“问题发现-派单处理-数据分析”全流程闭环管理,问题整改率超98%。这种“数据跑腿”的模式,既提高了治理效率,又减轻了基层负担,让文明创建更加科学化、精准化。
新的起点上,惠州需要继续深化文明建设:一要让文明成果更好惠及民生;二要发展“文明+”的创新模式,让文明实践更具活力;三要让文明创建更接地气,让群众真正成为城市主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文明建设永不止步,群众满意永续提升”的目标,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效,助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龚妍 莫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