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正式投产,4个关键字解码世界级化工综合体

美资“巨无霸”在惠跑出“中国速度”

2025年07月16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p></p>

盛夏时节,天高海阔。7月15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正式全面投产,这是广东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又一标志性成果,也是惠州建设全球石化产业高地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顶着诸多“光环”的“巨无霸”项目,其丰富内涵及背后故事,正通过“大”“快”“和”“美”4个关键字解码、诠释,成为一段外企外资选择信任中国、投资中国、赢在中国的佳话。

大 世界级单体装置产能不止于大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的“大”,在于投资之大。这是国家首批七个重大外资项目之一、美国企业在华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也是近年来广东引进的百亿美元级落户项目之一。

“大”,还在于产能之大。除了年产160万吨乙烯的灵活进料蒸汽裂解装置、两套年产共计120万吨的高性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外,还有一套世界最大单体年产50万吨的低密度聚乙烯装置和两套年产共计95万吨的差异化高性能聚丙烯装置。

“石化工业之母”乙烯产能的突破,将为广东的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的加持下,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38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规模效应进一步凸显。

“大”,更在于影响之大。从签约落地到“云开工”、全面建设,再到全面投产,项目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各界的目光。如今项目全面投产,充分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强大信心,用事实说明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敞越开。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重大项目的落户、建设、投产,带来的还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高峰期,每天有一万多人在现场施工,意味着创造了超一万个工作岗位,整个建设期共有超过65000名建设者在此挥洒汗水;项目投产后,将创造约850个高技能工作岗位和4000个间接工作机会。

快 专班高效推进跑出“加速度”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从投资谈判、完成审批到开工建设,仅用时18个月,完成了正常需要5年左右时间的工作。项目的快速、高效推进,充分彰显了“中国速度”“广东速度”“惠州速度”。埃克森美孚用“amazing”评价,夸赞“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为了更好地协调项目建设,国家成立了重大项目专班,广东省成立了惠州重大石化项目建设指挥部,惠州市政府成立了美孚工作专班。大亚湾开发区重大石化项目专班则按“一图一表”要求,制定推进计划图和工作表,细化各环节工作任务,为项目推进装上“效率引擎”。

每一次精准的对接、每一场高效的协调、每一份精细的文件,专班工作人员的“专业、敬业、高效”,被埃克森美孚公司高层铭记于心,由衷敬佩。正因如此,埃克森美孚高层盛赞该项目“建设比预期快、成本比预期低、调试试产最快”。

每念及于此,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军就会由衷点赞:“广东省及惠州市各级政府对项目给予了全流程、高效能的支持,成立埃克森美孚项目专班,在用地审批、通关协调、建设许可等方面提供了非常专业、高效的服务,体现了优质的政务环境和务实的营商理念。”公司还特意向专班赠送感谢锦旗:“树高效服务典范,为企业发展护航”。

和 “和”等式链接低碳未来

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性“双重挑战”。有着超过三十年碳捕集与封存(CCS)全球经验的埃克森美孚,正携先进技术,积极与中国工业界和政府机构共同探索潜在的合作机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对于埃克森美孚而言,这是一个“和”等式。

“和”,体现在绿色和谐。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在工艺设计上充分考量绿色环保、生态和谐,相比传统技术可大幅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其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均可减少50%左右;项目环保采用预处理外置模式,为国内首例。此外,配套建设的大亚湾石化区综合能源站,可接收项目工艺尾气,并参与燃烧,实现清洁能源综合循环利用。

“和”,体现在持续创新。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配套的大亚湾研发中心,配备了北美总部以外的首个聚丙烯中试装置。未来,除了加快从研发到市场的转化效率外,还将围绕材料循环利用、碳足迹降低等方向开展本地研发,支持可持续创新,进一步赋能惠州乃至广东省石化产业科技创新,助力广东省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对绿色低碳的追求,高度契合大亚湾石化区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的目标。大亚湾石化区始终坚持安全绿色发展理念,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安全底线,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建设绿色低碳化工园区。

“和”,还体现在协同共赢。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与大亚湾石化区内上下游企业实现“隔墙供应”。如中海壳牌通过管道“隔墙”向其供应乙烯和丙烯,用于生产聚乙烯、聚丙烯;而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又通过管道为园区内的李长荣、乐金、仁信化工等企业提供原材料。

美 工业之美赋能产业新貌

美美与共,产业互融互促发展。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管廊、一个个高耸的油罐、一座座鳞次栉比的装置,共同构成了大亚湾石化区的工业之美。如今,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这个标志性项目,成为这幅壮丽版图的新兴亮点。

“美”现于形。主厂区的乙烯装置及高性能聚乙烯、聚丙烯等生产装置,与之配套的公用工程、码头、储运等设施,都在大亚湾畔熠熠生辉。

“美”化于心。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生产的高性能化工产品,为中国石化行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工业之美赋能产业新貌。其产品包括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高附加值基础化工原料,可广泛应用于消费品包装、农用棚地膜、工业包装、卫生用品、汽车、家电、硬质包装及耐用消费品各个领域,超过80%聚合物将供应中国市场。这些产品对于缓解国内聚烯烃产品供应结构性短缺问题,减少中国市场对高性能聚烯烃产品的进口依赖,将起到重要作用。

“美”在性能。性能是其产品的竞争优势之一。采用埃克森美孚专有技术生产的聚乙烯产品,具有优异的强度、耐用性和韧性,易于热封且光学特性出色;各聚丙烯牌号可以为制造企业提供高效的生产效率、出色的耐久性,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并有望实现较低的生产成本。“比如农用棚地膜,我们的产品不仅透光性更好,韧性、强度也更高、更耐用。”李兴军举例说。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投产,其背后的产业链更加令人期待。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惠州市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纪红兵表示,该项目对惠州完善石化产业生态,加快培育碳二、碳三、碳四产业链将是重大利好,也将更好地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联动发展提供石化原材料,助力完善产业园生态。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张旭华 欧阳德辉

亮点

01 “两个一”:该项目是《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修订(2018年)以来第一个由储备类转为规划类的项目(2019年6月);第一个美资独资石化项目(2018年国家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开放石化项目后)。

02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是国家首批七个重大外资项目之一,也是近年来广东引进的百亿美元级落户项目之一。

03 项目从2017年5月美孚高层首次来惠考察,到双方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仅用时4个月,刷新了惠州招商引资的历史记录。

04 项目4个月完成园区规划修编,11个月完成转规,一年半动工建设,创造了“惠州速度”“广东速度”。

05 项目环保采用预处理外置模式,为国内首例。

06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建成,将大幅提升我国茂金属聚乙烯、高端聚丙烯等高品质原料自给率,有利于广东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减少高性能聚烯烃的进口依赖,为粤港澳大湾区塑料、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提供关键支撑。

07 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的建成,将进一步赋能惠州乃至广东省石化产业科技创新,助力广东省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08 配套项目大亚湾石化区综合能源站可接收项目工艺尾气,并参与燃烧,实现清洁能源综合循环利用。

09 美孚高层高度肯定惠州项目,评价该项目“建设比预期快、成本比预期低、调试试产最快”。

大事记

●2018年7月23日

项目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修订版)》首批储备项目。

●2018年8月

项目列入国家第一批重大外资项目。

●2018年9月5日

埃克森美孚与广东省政府、惠州市政府、广东粤电集团(广东能源集团)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化工综合体项目初步投资协议和惠州LNG接收站项目共同合作备忘录。

●2019年6月4日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同意将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一期项目转为规划项目。

●2019年11月8日

广东省发改委批复一期项目核准。

●2020年4月22日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举行“云开工”仪式。

●2022年12月

项目进入大件重型设备吊装阶段。

●2024年1月4日

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举办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达成4000万安全人工时里程碑表彰活动。

●2024年12月

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行政楼正式投入使用。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160万吨乙烯装置实现中间交接,全面进入调试阶段。

●2025年1月24日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装置1线试生产顺利产出合格颗粒。

●2025年4月5日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乙烯装置实现一次投料试生产成功,并产出合格乙烯。其他生产装置陆续进入试生产阶段。

●2025年7月15日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举行投产仪式。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欧阳德辉

专访

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军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

“各级政府对项目给予全流程高效能支持”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正式投产,开启项目运营新征程。

日前,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军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省及惠州市各级政府对项目给予了全流程、高效能的支持,体现了优质的政务环境和务实的营商理念。未来,埃克森美孚将持续与广东省、惠州市和大亚湾开发区携手合作,把握更多机遇,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

产品优势

采用埃克森美孚专有技术生产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主要生产什么产品?产品竞争优势体现在哪里?

李兴军: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是国家重大外资项目之一,选址惠州大亚湾石化园区。一期项目包括年产160万吨乙烯的灵活进料蒸汽裂解装置,以及两套年产共计120万吨的高性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一套世界最大单体年产50万吨的低密度聚乙烯装置和两套年产共计95万吨的差异化高性能聚丙烯装置。

埃克森美孚的化工产品组合包括大宗商品和特种产品,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高附加值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消费品包装、农用棚地膜、工业包装、卫生用品、汽车、家电、硬质包装及耐用消费品各个领域。

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性能领先。采用埃克森美孚专有技术生产的聚乙烯产品具有优异的强度、耐用性和韧性,易于热封且光学特性出色;各聚丙烯牌号可以为制造企业提供高效的生产效率、出色的耐久性,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并有可能实现较低的生产成本。

二是差异化产品线。产品组合覆盖从通用型到高性能工程塑料多个等级,能够满足客户在轻量化、环保、安全性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可持续性。部分产品采用可循环再利用材料,并支持更低碳排放的制品应用方向,助力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研发中心

专注于基础化学研发和产品工艺开发

记者:2023年,埃克森美孚在惠州启动建设研发中心。现在研发中心的建设进展如何?预计将带来哪些影响?

李兴军:2024年12月,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行政楼正式投入使用。大亚湾研发中心项目配备了北美总部以外的首个聚丙烯中试装置,旨在加速差异化高性能聚丙烯的开发,并专注于基础化学研发和产品工艺开发等领域。通过与惠州乙烯项目的协同作用,将为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提供更多创新的高性能聚烯烃产品及解决方案,促进与客户的合作,推进业务增长。

未来,研发中心将提升本地响应速度,更加贴近客户需求,加快从研发到市场的转化效率;支持可持续创新,围绕材料循环利用、碳足迹降低等方向开展本地研发;吸引与培养本地人才,为大湾区及华南地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高质量就业平台;强化本地产业链协同,推动高端化工新材料在中国制造业中的更广泛应用。

营商环境

项目专班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

记者:您如何评价当地政府的营商环境,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帮助解决了哪些难题?您认为广东在制造业方面有哪些优势?对广东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建议?

李兴军:广东省及惠州市各级政府对项目给予了全流程、高效能的支持,成立了埃克森美孚项目专班,在用地审批、通关协调、建设许可等方面提供了非常专业、高效的服务,体现了优质的政务环境和务实的营商理念。

在广东省政府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当地国有银行积极响应,为优化项目融资结构出谋划策,并助力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华首笔人民币贷款顺利落地惠州。截至目前,我们已与多家银行签署了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相关协议,有效地支持了项目建设。

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备,市场开放程度高,是全球领先的制造中心之一。未来将持续与广东省、惠州市和大亚湾携手合作,把握更多机遇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机遇

将积极与本土校企科研机构开展合作

记者: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何高效综合利用大湾区人才、技术、金融等各类资源?在未来发展中,又有哪些前景机遇?

李兴军:大湾区是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拥有开放的政策环境、密集的科研机构和活跃的资本市场。

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我们将积极对接本土的科研机构、高校与科技企业,开展技术人才招聘和合作研发;在资金安排上,充分利用本地金融资源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项目所在的大亚湾石化园区拥有庞大的汽车、工业和消费品等产业,化工产品的应用需求显著,形成了大量隔墙供应和上下游整合的产业链机遇。

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若干措施》,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大湾区一体化将进一步加速,跨区域人才流动和产业协同会更加便利,为高端制造、高端材料创新和低碳解决方案等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中国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放宽更多领域的外商投资,并对外资给予更多支持,请问这对公司在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李兴军:政策放宽外商投资领域和制度创新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透明、更公平、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也增强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尤其是在研发、能源转型、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的开放,将使我们更好地与本地合作伙伴协同创新,服务中国市场。

我们期待未来共享机遇,助力华南地区现代石化产业集群发展,与合作伙伴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升级换代,助推中国石化行业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进程。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欧阳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