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7月15日,大亚湾畔海风轻拂,巨大的石化装置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历经5年建设,百亿美元级项目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迎来全面投产的历史性时刻。这不仅是一个世界级项目的落地生根,更是惠州向海图强的“蓝色引擎”被激活的生动见证。而这背后,惠州市自然资源局以精准规划、高效审批和创新保障,默默铺就了坚实的基石,为项目顺利推进和惠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5个半月获审批,为项目抢出“生命线”
时间回到2019年初。埃克森美孚项目落地面临严峻挑战:项目需要一次性整体供地。一期场平工程必须在2020年一季度交付。这意味着,海域使用不动产权证的申报、审批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项目前期工作效率关系着项目建设进展,惠州市自然资源局迅速行动。在自然资源部和广东省指导下,审批工作专班迅速成立,市政协有关领导专责统筹,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精锐力量尽出。专班打破常规部门壁垒,实行“一竿子插到底”工作机制,简化流程,确保问题即时研究、解决和上报。
“问题不过夜是我们的铁律。”一位全程参与者回忆,专班成员争分夺秒,数月内多次往返省有关部门,十余次奔赴国家部委沟通,风雨无阻,日夜兼程。技术团队精益求精,确保材料准确无误。高效协同带来惊人速度:2019年1月中旬,申请从大亚湾区启动上报;2月下旬,省政府函报国家部委;6月中旬,获得国务院批准;7月初,海域使用不动产权证书正式颁发。
算上春节假期,审批仅历时5个半月,为后续建设抢出了宝贵时间。国家部委的高效支持、省市领导的坚强领导,加上专班团队的精诚团结和勇于担当,共同铸就了这场“审批攻坚战”的胜利。
科学规划海洋空间,优化陆海发展格局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在大亚湾石化区成功落地,是惠州优化临海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的关键成果。惠州市自然资源局深知,激活“蓝色引擎”必须规划先行。
该局积极落实省级部署,在《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创新构建了“1+1+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即以罗浮山、象头山、莲花山等自然山体和海岸线为界,将全市划分为生态发展区、城市发展区和海洋发展区。
南部海洋发展区突出“陆海统筹”,推动大亚湾与双月湾“两湾联动”。这为临港工业、海洋牧场、滨海旅游等核心项目提供了清晰的空间指引。得益于此,大亚湾石化区作为海洋发展区的核心,其用地需求获得优先集中保障,为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惠州三期、恒力PTA等世界级项目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确保宝贵的海陆空间高效利用,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实施了精细化管理。将用海区域科学划分为渔业、工矿通信、交通运输、游憩、特殊等五类,并制定严格的差异化用途管制规则。通过差异化用途管制规则,惠州进一步强化了陆海功能匹配——针对工矿通信用海区(如惠州港、太平岭、大亚湾南部),优先保障石化、能源项目;对于交通运输用海区(如碧甲、马鞭洲等),重点保障港口航道建设;游憩用海区后方陆域则宜布局商业服务业、绿地与开敞空间或居住用地,严格限制工矿用地;渔业用海区后方陆域则配套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或划为交通运输用地、仓储用地等,同样不适宜布局工矿用地。这套严密的规则体系,从空间规划源头保障了项目用海及后方配套陆域的功能协调与高效利用,有效避免了布局冲突。
同时,珍贵的海岸线资源实施分类管控。依据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程度,划分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三类。要求集中布局确需占用海岸线的项目,严格控制占用长度,提高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确保每一寸岸线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保障港口升级空间,助力产业协同发展
埃克森美孚项目的顺利推进与投产,是惠州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里程碑。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的服务保障,始终着眼于全市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
港口是海洋经济的关键支点。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富有前瞻性地做好港口建设空间预留管控。紧紧围绕惠州港构建“一港两地四区”(荃湾、东马、惠东、内河港区)的核心格局进行规划。重点为大亚湾港区、惠东港口的扩能升级预留了充足空间。这些空间将支撑建设石化产业配套的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群,如集装箱、煤炭、油品、粮食泊位等。立足惠州港现有基础,加速推动惠州港从“产业港”向“产业港+贸易港”并重型港口转型,为埃克森美孚等龙头企业产品全球流通构建高效物流通道。
与此同时,通过规划同步织密多式联运网络。着力提升惠大铁路电气化水平,规划疏港铁路接入国家干线,完善稔平半岛高速公路衔接,研究惠大运河开发,打通江海联运新通道,预留输油管道及航线空间,保障东江内河运输能力。通过这些举措,为以埃克森美孚为代表的大亚湾临海大工业,提供了立体化、高效率的综合物流保障。
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等重点项目为引领,市自然资源局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稳固了惠州海洋经济的基石。该局通过科学编制市级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积极落实“疏近用远、生态发展”理念,推动“陆海接力、岸海联动”,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空间保障,引导传统渔业向深远海养殖转型升级,助力建设“蓝色粮仓”,丰富海洋经济内涵。
发展的可持续性离不开生态根基。惠州市自然资源局持续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理,扎实推进整治修复工作。充分利用成功申报的3亿元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大力实施2025年度惠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保障重大项目落地的同时,通过严格的用海分区管控和岸线分类保护,将生态优先理念转化为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确保海洋经济在绿色低碳的航道上高质量发展,为“蓝色引擎”注入持久动能。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惠州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迈出坚实一步。在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惠州市自然资源局以创纪录的高效审批、科学的陆海空间规划和精准的港口发展空间保障,展现了服务大局的关键作用。从审批速度到空间优化,再到平台支撑,都体现了规划的前瞻性与服务的实效性。随着“蓝色引擎”的持续驱动,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将继续为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向海图强的目标,提供坚实的空间与资源保障。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邹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