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港与大项目协同发展,谱写港产城融合新篇章

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南北出海新通道

2025年07月16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大亚湾石化产业配套综合物流园(效果图)。

大亚湾石化产业配套综合物流园(效果图)。

    5万吨级液化烃码头是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的重要配套设施。

5万吨级液化烃码头是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的重要配套设施。

风从海上来,潮涌惠州港。7月15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全面投产,原料和产品将沿着这座深水良港在区域与全球市场间奔流不息,港口协同石化产业的发展巨轮已然鸣响汽笛。

近年来,惠州坚持陆海并进,向海图新、向海图强,高水平发展临海工业,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打造海洋强市。在南海之滨,港口的涛声里正回响着时代的强音——推动惠州港加速从产业港向贸易港、产业港并重转型,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南北出海新通道。

基础建设

港口与园区发展同频共振

当阳光熔金般的光辉泼洒在码头的钢铁之躯时,不远处石化园区林立的塔罐也闪烁着银辉,一幅“港为城用、港以产兴”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港口与石化产业深度交融,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紧密联结,更是发展命运的同频共振。当前,惠州市港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港投集团”)全力推进总投资约100亿元的“三码头一库区”建设,这些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为大亚湾石化产业开辟出更多“黄金通道”。

蓝天碧海间,5万吨级液化烃码头上屹立着的橘红色大型智能输油臂格外亮眼。这座码头是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的重要配套设施,目前已完成整体形象进度99%,预计今年9月全面完工,10月投产,年设计通过能力250万吨,能有效保障石化区液化烃原料进口和液体产品出运需求。项目采用的DN400液压船用智能装卸臂为广东省内首次应用,运用视觉识别、北斗和5G定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可实现输油臂智能对接、一键操控等功能,极大提升码头作业智能化水平。与之配套的公用液化烃库项目已完成土建工程,两个“巨无霸”储罐单台设计罐容达12万立方米,是大亚湾罐容最大的单台储罐。

另外,荃湾港区10万吨级多用途码头项目已取得交通运输部使用港口深水岸线批复,计划于2026年动工建设,项目年吞吐量为1450万吨。而与5万吨级液化烃码头比邻而建的5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也于去年9月动工,目前完成整体形象进度30.83%,计划2026年底整体完工,设计年通过能力250万吨。码头通过引桥与后方规划道路和公共管廊相连接,可运输醇类、脂类等各类液体化工产品,畅通了大亚湾石化区和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液体石化产品及原材料运输通道,为两大园区“隔墙供应”助力提速。

随着一个个项目工程的落地投产,惠州港与当地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效应也日益显现。市港投集团副总经理秦仲雁介绍,从提升港口能力方面来看,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推动惠州港吞吐量提升20%,增加吞吐能力约3000万吨,港口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也大大增强。惠州港码头仓储、多式联运项目配套互补,逐渐形成散杂货、集装箱、液体石化产品等全品类、多层次的大物流保障体系,助力“石化区、产业园区、港区”三区联动,服务我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临港物流

打造港口贸易新高地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的稳步推进,也促进了更多本地下游产业的高质量投资落地。可以预见,惠州港将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专业高效的硬件设施,成为更多企业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出海通道。

“向产业港与贸易港并重转型,其核心要素之一在于临港物流。”秦仲雁坦言,临港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关键纽带,过去一直是惠州港的发展短板。如今,港口腾飞的蓝图,通过精心规划的现代综合物流园清晰呈现——高30多米的物流园矗立在石化区与港区中央,数条宽敞车道盘踞在物流园内,可供大型运输车辆自由穿梭其间……

市港投集团正加速推进总投资50亿余元的9宗临港仓储物流贸易项目落地。其中,惠州港石化产业综合物流园项目作为大亚湾石化区与惠州港的重要集疏运配套设施,总投资8.2亿元,目前已完成由备案制转审批制并取得可研批复及初设批复,正在推进监理、施工招标等相关工作,力争8月底动工建设。

除此以外,市港投集团还在推进绿色低碳能源集储中心项目,力争年内完成投资决策审批,为5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提供后方仓储配套服务。同步推进大亚湾环保新材料仓储项目、海铁联运项目、惠州港环保科技综合服务项目等项目前期工作。以上项目建成后将为发展港口物流、专业化服务提供基础设施,优化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枢纽拉动功能,促进港区产业贸易功能发展,延伸港口服务链条。

近年来,惠州始终坚持“陆海统筹、立体开发”理念,依托海洋区位和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以临海重化工业为核心牵引、多元化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而这种“陆海并进”并不仅仅局限于基础设施联通,更有望在拓展产业链条方面实现新突破。市港投集团总经济师何耀文指出,港口发展将从“重投资”向“投资+经营”并重转型,由传统港口装卸向港口全产业链服务延伸,实现业务链条的建链、补链、强链。依托石化区及新材料产业园区的优势,开发“港口+供应链+金融”功能,通过整合供应链业务,提升惠州港在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中的综合竞争力。

科技赋能

港口智能发展再提速

当前,惠州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创新驱动,瞄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

7月14日,惠州港惠东港区碧甲7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工程(第一批)动工,项目设计年吞吐量830万吨。根据规划,市港投集团还将在惠东港区碧甲作业区规划建设碧甲新能源船舶智造基地,聚焦传统燃油船舶改造升级、新能源船舶等技术。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惠州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持续投入,也展示了其在绿色、智能航运领域的前瞻布局。

“惠州港船舶的保有量大,而且都是一些大型的船只,对清洗需求是比较大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陈东良表示,使用水下机器人清洁船舶除了能节约航运行业的燃油,还能够降低碳排放量。今年,市港投集团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水下智能装备产业高地,推进水下机器人在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科技之光不仅在水下熠熠生辉,更闪耀于港口的天空。市港投集团下属企业中启海行(广东)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积极谋求转型,抢抓国家低空经济发展契机,组建低空经济产业工作专班,系统推进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并设立低空经济产业研究室。根据海岛运输和海洋作业需求,该公司目前正在探索“低空+港口+海洋”应用场景创新,通过低空技术赋能港口安防、物流、文旅等领域,助力惠州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链。

市港投集团下属港航管理公司则通过打造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设置智慧监控板块,构建施工作业多方协同可视化监管;积极研发“港航智汇管家”问答助手,整合港航行业政策文件及规范搭建专属知识库,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港航知识实时问答,进一步提升惠州港智慧形象。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德辉 曾静妍 通讯员张璋 陈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