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法院着力构建职教领域“护苗”新模式

以司法为“线”织密成长安全网

2025年07月18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同学们看清楚,要是网络上有人说可以免费领游戏装备,一定要小心了”“这几种常见的诈骗手段大家要认清楚”……日前,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市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朱莉娜化身“法治副校长”,结合司法实践,给惠州市技师学院的学生们上了一堂普法课,赢得阵阵掌声。这是市法院在全省率先将“法治副校长”的司法服务从基础义务教育领域延伸至职业教育阵地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市法院坚持党建引领,聚焦职业教育领域,将审判效能转化为全链条治理效能,着力构建具有惠州特色的职教领域“护苗”新模式。

对接职教法治需求首创“法治嵌入行政”模式

针对青少年成长特点,市法院立足司法实践,积极延伸司法职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开展法治教育工作,将法治教育资源精准引向职业教育这一关键领域,共同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4年5月,市法院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签订《关于做好惠州市技工院校法治副校长聘任工作的框架协议》,选派12名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党员法官组建“法治副校长”先锋队,派驻到全市8所技工院校,将技工院校学生纳入常态化普法范围,精准对接职教法治需求,首创“法治嵌入行政”模式,积极深入参与到校园行政管理中,助推职教领域管理法治化,为加强新时代职教领域法治教育树立了可复制的“惠州样本”。

“我们构建起‘6+N’体系,以标准化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形式,为技能人才成长注入法治动能。”朱莉娜介绍,聚焦职教领域特点与需求,明确法治教育年度“6个一”任务清单,即全年开展一次庭审旁听、一次法治讲堂、一次法治考试、一次法治文化节,培养一个法治社团,运营一个法治微信等6项标准化活动,确保法治教育在每所合作技工院校实现全覆盖、全渗透,同时,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与院校实际需求,动态设计“N”项订单式教育活动。

市法院还积极搭建“实践+技能”双融课堂,激活职教法治教育“生命力”,如联合市检察院建设“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技工院校学生针对未来职业中高频涉及的劳动权益保障、职业风险防范等问题开展庭审观摩、交流研学;创新举办模拟法庭大赛、拍摄普法案例小话剧等活动,将法律知识嵌入职业技能应用。

截至目前,市法院“法治副校长”先锋队深入全市8所技工院校开展主题法治宣讲活动50余场,组织学生“零距离”观摩庭审20余次,覆盖学生近3万人次,培养法治社团8个,参与学生近200人,让法治种子在职教领域生根发芽;同时,积极参与校园管理,接受法律咨询80余次,帮助学校妥善处理多起潜在纠纷隐患。2024年以来,全市8所技工院校未发生一起违法犯罪事件。

专业化审判和人性化司法双轮驱动

14岁孤儿小郑是一起入室抢劫案中的被害人,不幸的遭遇让她郁郁寡欢,每天躲在房间一角,抗拒与人沟通。作为代理监护人的伯父年事已高,且患病多年,根本无暇顾及小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员先行。市法院少审团队的党员法官们积极跟进。该团队专业力量雄厚,核心成员包括“全国模范法官”朱莉娜、“全国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尹海霞、“全国法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个人”李汉加等优秀法官。他们联系了社工团队,共同指导小郑和伯父准备司法救助材料,并通过倾听、共情、引导等方式,打开小郑的心结。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小郑拾起信心,重返校园。

据悉,市法院引入社工帮助未成年被害人申请司法救助的案例,被省法院作为典型案例报送至全国法院案例库。在司法实践中,市法院突破传统司法救助模式在服务链条和内容上的局限,联合专业社工机构构建起“司法+社工”协同救助新机制,通过精神关爱与物质救济的有机衔接,实现从单一经济帮扶到全维度救助服务的升级跨越。

市法院以专业化审判和人性化司法双轮驱动,构建起“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少审工作范式,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力度的司法答卷。

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市法院审结涉未成年人案件326宗,指派“代理家长”共计50人,对未成年被告人判处缓刑176人,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1.2%,较同期提升8.6个百分点。对15宗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的被告人判处从业禁止,依法为生活困难儿童发放司法救助金共13万元,联合团委、社工帮助23名未成年被害人走出创伤阴影,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双提升”。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尹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