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届苏轼学术会现场。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岭南惠州,是苏东坡平生功业重要所在地,东坡寓惠文化,历久弥新。
7月19日至20日,“苏轼与惠州”——第27届苏轼学术会在惠州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76所高校、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围绕“苏轼与惠州”的主题,从地域文化、思想情感、文学成就、惠民功业、交游交往、文献传播等领域展开深入交流,并开展文化考察,探索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共推苏轼研究迈向新台阶。
此次学术会由四川省苏轼研究会、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主办,宝鸡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等协办。这是继1984年第三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后,第二次在惠州举办的苏轼研究学术盛会,并遴选出百余篇论文参会,体现了苏轼研究的新颖、新锐与新风。
12位专家学者主题发言聚焦“东坡与惠州”
学术会上,12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主题发言,阐述苏轼的人生境界、文学成就、哲学思想、文化影响、当代传承、海外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堪称一次学术盛宴。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苏轼研究会会长潘殊闲表示,从中山古国定州到岭南古邑惠州,这一最长贬谪迁徙路上苏轼经受了身心的严峻的考验,同时也领略了众多的大美山川与人文胜迹。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与对话中苏轼深刻感受人世间的起伏和曲折,也让他在沿途与故交新朋的交往中思考人生的哲理与意趣。这次的岭南贬谪,让东坡在“旷达”的基础上,增添了“笃定”与“坚韧”的境界。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忠认为,苏轼流贬黄州、惠州、儋州三州,文学成就没有随着流贬达到最高峰,在黄州后渐趋下行;他的生活没有随着流贬越来越好,在惠州最为惬意;他在儋州心态最为平和,这是他人生的境界,也是他诗文的境界。他的经学三书始于黄州,跟进于惠州,最终在海南完成。
《惠州学院学报》原主编、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名誉会长王启鹏论苏东坡寓惠时炼就的“天地精神”时认为,苏东坡到达惠州后,运用“超然物外”的审美意识看待外物,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惠州百姓做了大量好事,从而使其思想达到了“天地精神”境界。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海滨简论苏轼与罗浮文化的关系,认为苏轼贬谪岭南,与罗浮结缘,恰恰是苏轼独具的坡仙属性与罗浮互相生发,苏轼大量的惠州书写为罗浮赋型赋性赋能,以至于苏轼自己也成为罗浮文化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苏轼与罗浮的“双向奔赴”,也是今人与罗浮东坡的“双向奔赴”。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秀林探究了疾病视角下苏轼谪惠时期的人地关系,他认为苏轼在贬谪惠州期间疾病多发,极大地影响他的身体,进而间接影响他的精神,“蛮风蜑雨愁黄昏”的困境显现了他与惠州人地关系的紧张,而“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又传达了他与惠州人地关系的和谐。无论是超越疾病之苦进而审视自我内在,还是对贬谪地的态度从蛮村到作“归老计”的吾乡的变化,苏轼都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燕和四川轻化工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万燚,更是展现国际化的苏轼研究成果。王燕分析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游记《从汕头到广州》,呈现了19世纪末西方视角下的惠州西湖苏轼文化景观,为探讨苏轼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万燚通过美国汉学家唐凯琳、艾朗诺、管佩达等人关于苏轼岭南谪居的研究成果,分析美国汉学家主要从人格心理的角度解剖困境中的苏轼,角度新颖,观点别致,为国内学界提供了他者的理解,带来颇多启迪。
学术会期间,还举行分组讨论,与会人员围绕“文学·思想”“文献·交游”“传播·接受”三个话题畅所欲言,深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凝练学术成果。与会人员还实地走访惠州苏东坡祠、东坡纪念馆等地,亲身感受苏东坡旷达超逸的人生境界、深沉博大的济世情怀、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
114篇学术论文开辟研究新境界
近年来,惠州全力保护“苏迹”文物、挖掘东坡文化资源,修复苏东坡祠、建立东坡纪念馆,活化文脉、整理文献,出版书籍,会同儋州、黄冈、眉山等国内多个城市轮流主办“东坡文化节”,举行“东坡粉丝大会”以及“寿苏会”,开展一系列苏轼文化学术研究与成果推广,特别是在新时代积极传承弘扬东坡精神,在深入研究考证“东坡寓惠行迹”的基础上,推广优化“东坡游径”,融入文旅、文创开发,打造了东坡文化催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创新格局。
此次学术会,在惠州——苏轼钟情的“平生功业”之地再度举办,引起广泛关注,自2024年10月发布征文通知以来,组委会累计收到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43家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新闻等单位的论文200余篇,经审核共遴选114篇论文参会,集结成册,反映了苏轼学术会议的超高人气以及会议承办地惠州的吸引力。从大会遴选出来的114篇论文,体现了新颖、新锐与新风的特点,其中,主题“苏轼与惠州”共有论文40余篇,新颖突出,研究的深度、广度进一步拓展;有一批论文选题新、视角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新,展示了学术的新锐,表现出一种求真求实求新的学术精神与学术品位;还有一批学术新人崭露头角,新风扑面。
记者了解到,此次学术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41年前参加第三届苏轼学术研究会的资深专家,也有近年活跃于苏学界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还有一批在读的博士和硕士生代表,代表了当下苏轼研究的主体力量。
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会长张德辉致辞表示,惠州,这座被东坡先生视作“第二故乡”的千年古城,承载着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意栖居的记忆,更铭刻着东坡兴修水利、施医济药、仁善亲民的民生印记,其才情与风骨已融入惠州山川大地和百姓心灵,成为中华文化灿烂星河中的璀璨瑰宝。时隔41载,苏轼学术会重回惠州,意义深远,搭建了深层次交流的学术平台,汇聚国内各地研究力量,深入挖掘东坡文化蕴藏的人文精髓与精神价值,同时也是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语境下,面向未来的全新启程,书写东坡文化传承创新的新篇章。
“东坡成为惠州的文化代言和‘历史网红’,东坡与惠州,构成中国文化现象中不可忽略的‘人-地坐标’。”惠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罗川山表示,这次学术会走进惠州,共话“苏轼与惠州”主题,有着跨越历史的时代价值,期待大家继续坚守苏轼研究的阵地和舞台,擦亮东坡文化品牌,打造出一批东坡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卓越成果,为惠州东坡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刘巧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