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淡水星河社区统筹整合资源建设“一中心多站点”阵地

“文明+”赋能社区治理加力服务群众

2025年07月30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居民在惠阳淡水星河社区文体中心练习太极拳。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居民在惠阳淡水星河社区文体中心练习太极拳。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这里可以看书、办公、聊天,还提供咖啡糕点……”今年7月,惠阳区淡水街道星河社区邻里中心志愿服务岗正式揭牌成立,身穿红色马甲的青年志愿者在这里开展便民服务、信息咨询、文明宣传和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

星河社区成立于2015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区,主要服务星河丹堤小区的居民,常住人口3.2万多人,但社区“两委”干部只有5人,要管理好这个大社区,人手显得捉襟见肘。星河社区发挥社区“大党委”区域统筹、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功能,形成“支部+社团+阵地”的治理模式,建设“一中心多站点”的阵地服务群众,实现区域化、精细化网格管理,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今年5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公布了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名单,星河社区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整合资源

采用“社区合伙人”运营模式盈利反哺社区基金

夏日清晨的阳光唤醒了星河社区,邻里中心咖啡香气弥漫,小区居民陆续到这里看书、聊天、办公,开启美好的一天。长者学堂开讲,声乐班、太极班、摄影班等充分满足了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不远处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书法室、书吧、老年活动室等也热闹了起来,不少人到此练字、排练节目或看书学习。

“随着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打造公共空间,完善硬件设施,成了社区建设的‘刚需’。”星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罗伟霞说,社区主动牵头,联合房地产、物管企业,对公共用房进行全面梳理,精心规划改造,将原本闲置的5处公共空间,逐步打造成归善书房、党群驿站、乒乓球馆、邻里中心、社康中心,如今成了居民喜爱的“打卡地”和“服务站”。

邻里中心作为社区的“共享客厅”,占地850平方米,由淡水街道办事处下属公司和惠阳区经营集团共同投资打造,采用“社区合伙人”运营模式,引入班谷咖啡作为第三方运营方。班谷咖啡践行“大公益小生意”理念,将经营所得利润30%反哺社区基金。如今,邻里中心成为居民的“第二个家”,工作日自由职业者在此办公,周末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开展手创活动等,深受小区居民喜爱。

“星河丹堤归善书房的书籍多,环境好,孩子在这里学习看书很让人放心,大人也喜欢来这里。”居住在星河丹堤小区的刘阿姨,喜欢带小孩到归善书房学习。这里成了星河社区居民的热门打卡地之一,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星河丹堤归善书房是惠阳首个社区归善书房,免费向市民开放,由惠阳区图书馆管理指导。淡水街道与星河社区安排志愿者协助现场管理,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享受文化惠民的福利。去年,星河社区引入书法培训项目,用运营收益补贴书房管理开支,社区志愿者协助管理图书与环境,保障公益性质。

社康中心是星河社区另一个整合的公共空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民在这里可以完成从看病到康复的全流程健康管理。该中心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充分依托医联体平台,持续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切实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双向奔赴

志愿服务激活社区“共治力”

“有什么可以帮到你吗?”在星河社区邻里中心志愿服务岗,每天都有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有的发放资料,有的提供引导,成为社区又一处传递温暖的新地标。

“暑假期间,邻里中心志愿服务岗优先安排青少年学生,已经招募50人,并进行了岗前培训。”星河社区志愿服务队队长方意树说,邻里中心志愿服务列入了服务队常态志愿服务之一,其他常态服务包括护学、轮值管理星河社区党群驿站、归善书房等。

“队员们都非常积极地报名参与轮值、护学等常态化服务。”方意树说,“每次我们发起有关志愿服务的接龙,几乎都是‘秒杀’,手慢一点就抢不到了。”

起初,星河社区居住的人还不是很多,志愿服务队经常到亚公顶、高铁惠阳站、敬老院和福利院等开展环保、慰问等志愿服务。2018年,方意树接任队长后,开始把重心放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上。针对小区广场舞噪声、高空抛物、不文明养宠物、不文明停车等问题,方意树带领志愿者充当纠纷调解员、文明督导员,协助社区居委会化解矛盾纠纷,共建文明和谐社区。

渐渐地,星河社区志愿服务队被社区居民所熟知,并成为邻里信赖、称赞的志愿服务团队,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社区居民加入。目前,该志愿服务队参与人数达2000多人,还成立了星河丹堤志愿服务队党支部,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激活社区“共治力”。

如今,“居民出力、社区兜底”在星河社区已成默契:志愿者站好护学岗疏导交通、调解邻里矛盾、组织文化活动,社区则盘活闲置空间打造书房、邻里中心、社康中心等,协调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种双向奔赴让志愿服务扎根日常——护学岗家长义工用微信群接龙排班,开展常态化值勤、捡跑以及不定时文明督导等,志愿服务队更成了居民口中的“社区名片”。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