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恺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
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若未通过,数万元申报成本将由政府投保的保险“买单”!近日,仲恺高新区完成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费用保险项目”政府采购招标,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分公司中标,总保障额度达2250万元,覆盖全区400余家申报企业。据悉,这是全国首个由政府集中采购的高企认定保险项目,首次通过保险工具为科技企业创新“兜底”,精准消除企业“想申报、怕损失”的后顾之忧。
兜底效应
破解企业申报“怕损失”焦虑
“去年我们因为研发费用归集差0.8个百分点被否决,6.2万元的申报费用全亏了。”仲恺高新区一家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他的经历并非个例——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企业需支付专业服务费、审计费、知识产权申请费等,小微企业平均成本5~10万元,规上企业甚至超过10万元。
“若申报失败,这些费用就打水漂了,对中小企业压力很大。”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文波坦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拓展发展平台和资质的重要途径,但这种“沉没成本”焦虑直接抑制企业申报意愿。数据显示,2024年仲恺高新区高企意向申报企业中,规下企业占比56%,但其中22%因成本顾虑延迟申报。
如何消除企业后顾之忧?仲恺高新区创新引入保险工具,与中国人保财险惠州分公司合作,推出全国首个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高企认定保险项目”,为企业提供直接保障,实现“兜底”效应。
“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为企业申报高企赋能,降低未通过认定企业投入的成本。”文波介绍,该项目创新性体现在财政资金的高效运用上。政府以250万元财政预算采购保险服务,撬动2250万元风险保障,资金效能放大9倍。同时通过保险精算模型,将企业申报高企的“单点风险”转化为可管理的“池化风险”,政府无须预先判断哪家企业能成功,而是通过统一投保实现“申报即保障”。
“若企业认定失败,保险公司将据实赔付,每家企业平均可以获得约5.3万元的保障,实现‘低成本申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分公司仲恺营业部副经理陶安楠表示。
模式创新
从“结果奖励”转向“过程保障”
“传统补贴多为认定成功后发放奖励,而保险模式将政策资源从‘结果奖励’转向‘过程保障’,解决企业现金流压力,更契合中小企业需求,真正激活了科技企业内生动力。”文波指出,更关键的是,保险覆盖所有申报者,有效破解了传统补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的困境。
据介绍,传统奖补政策过程存在双重矛盾:一方面用奖励激励企业申报,另一方面事后发放给成功企业,导致中小企业怕失败不敢报,同时可能引发部分为拿补贴而凑数的低质量申报。保险模式通过覆盖失败成本,既解除企业后顾之忧,又通过专业的赔付审核机制反向规范申报行为,实现政策效能从“选择性激励”向“普惠性保障”的质的飞跃。
近年来,各地高企数量快速增长,但部分企业存在“重申报、轻创新”现象。仲恺高新区此次创新尝试,意在通过风险共担机制推动企业“能报尽报”,更着眼于推动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一方面,“兜底”机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申报风险门槛,激励真正具备潜力的优质企业“应报尽报”;另一方面,在传统高额认定奖补政策力度减弱的大背景下,叠加此次“兜底”保障,促使那些主要为了获取补贴、自身资质条件一般的企业逐渐退出复审,从而留下真正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优质主体,最终实现高企培育结构的持续优化。
“政府通过购买保险为企业承担高企申报风险,创新性地实现了风险转移与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既为中小企业卸下成本包袱,更通过市场化筛选引导资源向优质创新主体集聚,为全国范围内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这种“以小博大”的模式,高效地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转化为对企业的创新支持,显著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更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需求,彰显了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展示了财政资金与金融工具结合的创新思路。
政策成效
预计今年企业申报总量突破400家
“因担心失败损失,我们一直犹豫。现在政府投保后,我们今年已确定会申报。”位于潼湖生态智慧区的某光电企业成为首批受益者,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往申报高企需支付8万元服务费,若失败则全部损失;如今政府投保后,即便未通过也能获赔约5.3万元,相当于“用2.7万元试错成本换一次资质升级机会”。据介绍,该公司去年研发投入占比达8%,若成功认定高企,可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及更多市场机遇。
政策实施效果立竿见影。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投资促进局最新数据显示,在保险政策的激励下,已有60余家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企业明确表示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预计今年全区申报总量将突破400家。
这一转变正是仲恺高新区推动高企培育从“量”到“质”转变的生动体现。近年来,该区通过持续创新科技惠企政策,已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统计显示,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四年翻番,目前总量达1117家,其中包括308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面向未来,仲恺正构建高企培育“升级版”:聚焦重点企业培育,加大对规上企业和产业用地企业的培育力度,持续提升规上高企占比;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全面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通过积分挂钩的信用贷款、担保支持、贴息补贴等组合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强化创新服务能力,与清华大学合作打造仲恺iCenter未来产业能力中心与“仲力磁场”仲恺未来产业场景创新验证中心,通过打造更多创新平台为区内高企提供优质公共技术服务,为高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实习生彭志恒 通讯员惠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