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西湖景区防蚊灭蚊 7月29日闭园后,随着最后一批游客离开,惠州西湖景区进入“消杀时间”。工作人员在景区范围内全面排查并及时清理积水及卫生死角,清理完成后即刻开展消杀作业,阻断蚊虫滋生环境。7月30日下午,工作人员继续肩背消杀设备,集中对景区内垃圾桶、下水道、公厕等容易滋生蚊虫位置进行药物喷杀。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惠市政园宣 摄影报道

预防基孔肯雅热,到底应该怎么防?如何识别?是否会“人传人”?
——惠州惠民通网友
随着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范围扩大,群众持续关注。那么,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它是怎么传播的?会不会人传人?应该怎么预防?针对惠州惠民通APP网友及市民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惠州市疾控中心(惠州市卫监所)相关负责人。
怎么看?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名称源自非洲土语,意为“弯脊之痛”,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弯腰蜷缩的姿态。
近年来,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主要发生在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国家,部分发生在非洲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2024-2025年,法国留尼汪岛发生暴发疫情。世界卫生组织专家2025年7月22日就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多数基孔肯雅热患者症状较轻,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复。但少数人群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染,但新生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怎么传?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再叮咬他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
“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没有人传人迹象,即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宫内胎儿感染。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
怎么辨?
基孔肯雅热患者的症状主要有三大特点: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
发热:一般会持续1-7天,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远端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基孔肯雅热跟大家熟悉的登革热相比,有两个一样和两个不一样。
两个一样:
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
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以及做好个人防护。
两个不一样:
第一个不一样是,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
第二个不一样是,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皮疹可表现为出血疹、瘀斑;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皮疹为充血疹。
怎么防?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经伊蚊传播。伊蚊依靠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产生幼虫。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
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主要的防控措施是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装纱窗、支蚊帐、长衣裤、驱蚊剂)。
一是清积水。重点排查房屋前后、花园、阳台、天台、水池、树洞、绿化带等地,及时清理废弃容器、花盆托盘、水养植物的容器、轮胎、杂物、塑料垃圾、竹筒等积水。
二是灭蚊虫。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措施灭蚊,科学合理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家用卫生杀虫剂如蚊香、气雾罐等化学方式灭蚊。
三是防叮咬。家居门窗争取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室内。睡觉时使用蚊帐,有效隔绝蚊虫。外出时穿长袖衣裤,或裸露皮肤喷涂有效驱蚊剂,减少暴露被叮咬风险。伊蚊活动高峰一般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外出活动时尽量避开蚊虫活动高峰期,尽量减少在户外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停留时间。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