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区祝屋巷的一家餐馆打出“精益求精 不断创新”的标语。

谢文俊凭借“大学生创业”营销亮点带来的流量,连开三家火锅店。

梁化酒家招牌菜大阉鸡。

图一 梁化酒家持续打响拳头产品梁化大阉鸡,并将其与梁化千年古郡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度融合。 图二 消费者走进餐饮店,期待的往往不仅是美味的食物,还有那一段放松、治愈或被理解的时光。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累计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7996亿元,同比增长3.6%。惠州今年上半年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9%。然而,受成本上升、消费降级、价格内卷、外卖大战等因素影响,餐饮行业整体承压明显。
最近,有的星级酒店纷纷试水摆摊经营的现象引发热议。记者走访了解到,惠州还没出现类似情况,但本地餐饮从业者普遍反映经营压力加大,感觉“生意比往年难做”。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在当前消费更趋理性的市场环境下,惠州餐饮市场呈现出哪些新特征?各业态如何应对挑战?惠州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营销多元
线上线下联动营销,拓展业务激活消费
清远鸡35元半只,鲜切牛肉10元/碟、新鲜蔬菜3元/份……最近,惠州天悦(柏嘉)大酒店推出的火锅套餐在社交平台走红后,市民宁宁(化名)一家8口慕名而来,“人均不到40元就能在星级酒店用餐,性价比确实高。”
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模式正在重塑消费者的用餐习惯。像小静(化名)这样的年轻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先查优惠再消费”的习惯。“现在刷短视频经常能刷到本地餐厅的促销信息。”小静说,动动手指就能领到各种优惠券、团购券,一顿饭省下几十元很常见。
宁宁和小静的经历,反映了餐饮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一方面,高端酒店推出亲民产品,通过社交媒体精准触达目标客群;另一方面,数字营销正在重构消费者的决策路径,“线上种草—领券消费”成为新常态。这种转变既体现了餐饮企业应对市场压力的创新之举,也折射出消费者日趋理性的消费观念。
“餐饮市场一直在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惠州天悦(柏嘉)大酒店餐饮总监杨鹏表示,酒店已从以前的“等客上门”转向主动营销。除平价火锅外,酒店还推出系列特惠套餐,通过社交媒体宣传,以真材实料、优质服务和实惠让利吸引顾客。同时,创新推出“宴会下乡、厨师上门”服务,将星级酒店的宴会业务延伸至企业、乡镇和家庭。
金华悦酒店客家茶餐厅同样积极转型,推出“消费即享特价茶点”活动,并同步在外卖平台和社交平台推出多款优惠套餐和代金券,其中,68元抵100元代金券最受欢迎,近期已售出4000余张。
惠州市烹饪协会会长梁富杰认为,当前环境下,餐饮企业要做的不仅是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还需要从经营模式及供应链等方面进行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对此,他也积极求变,富杰餐饮旗下正富鱼·无骨大头鱼火锅店实现食材“自产自销”,确保品质。50多岁的他还积极拥抱互联网,出镜拍摄短视频分享店里的菜品和食材,带动协会会员纷纷加入自媒体营销行列,“老板亲自宣传,更能抓住流量。”
“00后”创业者谢文俊则将流量变现玩得风生水起。这位来自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大一就组建了短视频团队为餐饮店做推广,在赚到第一桶金、有了流量之后,去年9月与同学合伙在仲恺高新区开了一家田螺鸭爪煲火锅店。凭借“19岁大学生创业”的营销亮点,首月即实现天天爆满。短短8个月,他们又在惠城区和惠阳区连开2家分店。“流量就是我们的生命线。”谢文俊坦言。
曾经,凭借一站式消费模式,商场一度是餐饮品牌的“流量聚宝盆”。如今,惠州商场餐饮的营销也开始走向数字化、精准化。
惠州华贸天地实行精细化运营模式,通过线上线下造节联动营销玩法,开展线上直播、短视频、事件营销为餐饮商户引流,寿司郎、达美乐等品牌创下全国线上销售纪录,渔舶汇·榴莲海鲜自助单场直播销售额达51.8万元;同时联动银行、大众点评等推出专属套餐,通过会员系统精准推送福利。
惠州港惠购物中心搭建“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社群”全媒体矩阵,推出“嗨吃黑卡”“周三美食日”“云闪付享半价”等权益,以高频互动点燃消费热情。此外,还引入“早餐经济”“深夜食堂”,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刺激消费。
场景革新
打造消费新场景,以情绪价值重塑餐饮体验
赢得“凡人心”的,不只烟火气,还有人情味。
“可以帮忙存放一下蛋糕吗?我们饭后再吃”“我想提前到包厢布置一下,因为小孩过生日”……前段时间,梁化酒家负责人何朋华发现到店里举办生日宴、周岁宴的客人多了起来,“有的时候,冰柜里存放的生日蛋糕有十几个之多。”
自2009年创立首家餐馆以来,何朋华已在餐饮行业深耕16载,如今旗下拥有5家门店。与早期4家大排档、农家乐风格的店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3年新开的梁化酒家选址金山湖畔,凭借极简中式装修风格和一线湖景,将用餐环境提升至全新高度。
环境升级不仅提升了顾客体验,更让何朋华捕捉到新的商机。“一些客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日宴的照片后,吸引了不少专门来办生日宴、周岁宴的新顾客。”敏锐把握这一趋势后,何朋华迅速调整经营策略——在宣传中重点突出餐厅适合举办各类宴会的优势,并推出免费基础场景布置服务,“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
餐饮行业正迎来一场“情感消费”的升级浪潮。西贝餐饮集团创始人贾国龙在今年元旦的内部贺词中提到:“餐饮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是情绪价值。”这一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餐饮从业者印证。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打造“美食+美景”场景化消费已成为餐饮新趋势。在市区河南岸一家烧烤店,直径2米的3D月球灯、挂满屋顶的小星星灯、文艺范标语墙等精心设计的打卡点格外醒目。“年轻人热衷社交分享,我们定期更新场景布置,既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又能让我们的店得到宣传。”店主王闯道出经营心得。
不只是餐厅环境,年轻人还爱打卡“漂亮饭”。“点的招牌菜,上桌时颜值爆表,忍不住先拍了几张照片。”“菜品很精致,非常出片,以后要来刷一遍菜单。”……在市区桥东一家法式餐厅的400多条评价里,不少消费者晒出了精心拍摄的菜品美照。
商业综合体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重构餐饮空间价值,提升消费者用餐体验。
惠州华贸天地通过“餐饮+零售+体验”的巧妙融合,在轻餐咖啡外摆区打造广场舞台,开展电竞、街舞、Live开放麦等IP活动,为就餐用户打造一个“高品质、强体验、强社交”的复合型消费空间。
惠州港惠购物中心采用“餐饮+零售”混合动线设计,打造“文旅主题+餐饮+多元消费”生态,通过市集、网红小吃、手作工坊等,让餐饮区变成“可逛可买”的社交空间。
惠州印象城则通过头部品牌落位、主题餐饮街区打造、高楼层布局,解决冷区客流问题,同时推动“品牌最新形象店”“退门头扩外摆”等优化,提升消费体验。
“我们选择港惠购物中心,主要是看中这里的商场人流量和三期开放式消费环境。”茶话弄惠州港惠店负责人彭嘉伟认为,开放式环境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还创造了独特的社交属性,“客人可以带着宠物一起来消费,这也是吸引养宠人士的优势。”
去同质化
深耕独家品牌,做优做强“首店经济”
曾几何时,“商场餐饮千篇一律”“网红店遍地复制”成为餐饮市场的真实写照,行业一度陷入同质化发展的困境。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5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万亿元,但70%的餐厅陷入同质化困局。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困局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部分餐饮企业急功近利,盲目复制成功模式而忽视创新投入;二是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难以提供差异化服务。
面对这一挑战,惠州商业体正以“首店经济”为抓手寻求突破。近年来,各大商场纷纷将引进“区域首店”“独家品牌”作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策略。
“我们通过链接一线城市头部品牌,打造稀缺性独家品牌矩阵,去年引进超60家餐饮首店与独家,今年上半年再添超30家。”惠州华贸天地总经理助理黄梓桁介绍,其中,包括米其林指南推荐餐厅——沅江水·湖南家宴,以及Need创意韩国料理、Holiland好利来、巴奴毛肚火锅、Ameigo梅果·云贵川Bistro、芸山季·云南野生菌火锅等各个细分品类的超头部品牌。
惠州港惠购物中心聚焦“特色+首店”,引进苏格里岛自助烤肉海鲜、蔡林记·湖北小馆等首店,其中苏格里岛以“全品类+高性价比”成为业绩突出代表。“目前,港惠餐饮业态占比已从2024年的21%升至29.5%,成为核心引流业态。”惠州港惠购物中心副总经理刘华说。
惠州印象城副总经理刘培源介绍,印象城注重以“大餐品类”挖掘本土特色,如深耕惠城十余年的“湘约在惠”,凭借现点现炒的湖南下饭菜和实惠价格赢得青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正摒弃同质化竞争,深挖自身特色、做强拳头产品,开拓差异化、品质化的发展新路径。
“经营好餐饮,最重要的就是好吃和健康。”巴奴毛肚火锅惠州华贸天地店店长朱女士说,该店以“毛肚+菌汤”为特色,定位就是“品质火锅”,凭借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除了品牌自带的流量外,巴奴毛肚火锅在线上为会员推出一对一贴心服务,在店就餐第二天就有人工客服一对一询问就餐意见,既强化了会员黏性,又为产品迭代提供了精准依据。
作为本土餐饮品牌,梁化酒家持续打响拳头产品梁化大阉鸡,并将其与梁化千年古郡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度融合。何朋华表示,不仅要让顾客品尝到地道的客家美食,更要通过餐饮这个窗口,向更多人展示梁化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他看来,优质的食材和地道的口味是餐饮的立身之本,而文化赋能则是品牌突围的关键。
去年7月,广佛莞惠肇五城共同开展“湾区美味榜”活动,通过五城联动推广湾区饮食文化,既彰显了地方特色,又形成了规模效应。梁富杰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单打独斗已难以应对挑战,需要政府、协会和企业多方联动,建议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促进资源整合,推动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手记
餐饮是烟火气
和人情味的交融
采访多位惠州餐饮店负责人后,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环境中,“品质”二字始终是餐饮人最坚实的底气。
无论是星级酒店推出的平价火锅,还是本土餐饮企业深耕的拳头产品,抑或是大学生创业的流量餐厅,所有成功案例的背后,都离不开对食材品质、出品标准的严格把控。但坚守不等于守旧。面对当下的同质化困局,惠州餐饮人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应变智慧——从“首店经济”的布局到“餐饮+文化”的融合,从全时段经营到流量变现,创新路径虽各不相同,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创造独特的消费价值。
当下的餐饮市场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价格战、流量战固然能带来短期效益,但长远来看,唯有那些既守住品质底线,又持续创造价值的品牌,才能赢得消费者的持久青睐。
餐饮的本质是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交融,消费者走进餐饮店,他们期待的往往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是一段放松、治愈或被理解的时光。知名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说过,“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这句话,或许道破了这个行业最本真的生存哲学——无论形式如何创新,满足味蕾与情感的需求,始终是餐饮人不变的初心。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戴建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马海菊 骆国红 实习生张荟婷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骆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