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惠东县高潭镇甘溪村与福田村交界试验田里一片繁忙景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专家团队、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骨干与镇村党员干部、农户齐聚于此,参与高潭镇旱稻栽培试验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交流会。
示范点亩产1039.81斤
高潭镇山多田少,坑垄田、山坑田居多,缺水情况严重,传统水稻种植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节水抗旱稻的引种试验成为解决当地农业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惠州市农科所与高潭镇、甘溪村福田村党组织开展“院所镇村”党建共建,创新打造“党建+乡村振兴+产研教融合”新模式,党员技术专家到试验田现场指导,做实党建科技赋能,为高潭镇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惠州市农科所结合高潭镇实际,经深入调研,精心筛选出优质水稻品种,并在福田村建立了80亩优质水稻品种高产高效示范点,同时引进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旱优73”和“旱优78”,在甘溪村与福田村设立2个撂荒地示范点,总面积20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试验田里的旱稻长势良好,抽穗扬花飘香,迎来了丰收时刻。
观摩交流会上,现场人员不仅聆听了专家讲解种植技术,还亲自体验了旱稻收割的辛劳与喜悦。值得一提的是,福田村的“旱优73”“旱优78”品种稻谷产出数据十分亮眼,经市农科所专家现场测产,亩产为1039.81斤,这样的高产数据充分展现了节水抗旱稻品种的优良特性以及科技助力农业的显著成效。
凝聚合力打造“米中精品”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及市农科所的专家们不仅定期通过微信图片线上查看水稻生长情况,还经常从广州、惠州市区赶到高潭的田间地头,现场传授栽培技术。今年晚造,我们村100多亩稻田全部采用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福田村党总支书记朱汉文介绍。
甘溪村与福田村党组织积极尝试,“院所镇村”党员干部凝心聚力,成功让科技成果落地田间,解决了部分撂荒地问题,也让村民看到了现代科技农业的魅力与潜力。
高潭镇主要负责人表示,此次旱稻栽培试验示范项目是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的鲜活实践,通过校地党建共建,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和科研院所的专业优势,有效盘活镇村资源,提升资源效益。同时,这也是科技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课堂,通过品种适配、种植技术优化等方式,有力有效破解山区种植水少、地力弱等关键难题。接下来,高潭镇将聚焦打造精品,从品种筛选、种植标准、加工工艺等环节全程把控,打造“米中精品”。同时,以点带面,总结试验田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全镇推广,让旱稻成为高潭镇的特色名片,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百千万工程”在高潭镇落地见效注入更强动能。
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特约通讯员谢长波 通讯员陈雅婷 刘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