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美镇

一棵嫩芽带活一方水土

2025年07月31日惠州日报博罗新闻
字号:T|T
    村民正在采摘树仔菜。惠州日报记者钟维杰 通讯员泰美宣 摄

村民正在采摘树仔菜。惠州日报记者钟维杰 通讯员泰美宣 摄

树仔菜种植铺就富民路

清晨的象头山脚下,薄雾尚未散尽,博罗县泰美镇新塘村的树仔菜种植基地已热闹起来。鲜绿的嫩芽在微风中舒展,30多位村民穿梭于齐腰高的菜畦间,指尖轻掐,成筐的鲜嫩茎叶便在田埂旁堆起。这片今年2月首批栽种的树仔菜,7月刚进入采收期就展现出惊人活力——不仅让曾沉寂的撂荒地重焕生机,更在泥土与嫩芽的互相映衬中,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富民乐章。

慧眼识“菜”

小嫩芽盘活撂荒地

“第一次见就觉得是个好项目。”新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建周清晰记得2024年与树仔菜的初遇。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充分发挥退伍不褪色的优良作风,携手村“两委”干部不断为新塘村寻找富民兴村的项目。

当时在外地学习的他,偶然得知这种形似小树的蔬菜在珠三角餐饮市场供不应求,“十几块一斤还抢着要,4天就能收一茬”。这个发现让他立刻联想到村里的“家底”:毗邻高速口的区位优势,200多亩亟待复耕的撂荒和闲置地块,“这不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致富菜?”

钟建周的想法迅速得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泰美镇政府的认同,一场跨越多地的资源对接迅速展开。钟建周发动村“两委”干部,对相关地块涉及的两个村小组、50余户村民开展逐户走访与政策宣传,通过“小组打包+村委流转”的形式,将零散的土地资源有效统筹整合,进一步降低企业租赁土地的对接成本。

同时,钟建周充分发挥此前在企业工作的经验,邀请企业多次来到新塘村调研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在多次交流与对接中,一边摸排企业的需求与痛点,一边在泰美镇政府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指导下,争取政策支持。

钟建周说,“店小二”式的优良服务,是企业放心落户、安心发展的前提,也是村子依托项目走上“集体增收、村民创收”的富民兴村道路的重要基础。经过不懈努力,2025年2月,首批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开启种植;5月,嫩绿的幼苗全面栽下,曾经杂草丛生的地块,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

一“菜”多赢

高频产出激活土地价值

“以前这块地荒着心疼,现在天天能挣钱。”村民钟婶一边麻利地采收,一边算起收益账:除了务工的收入,土地流转还有固定租金,“‘家门口’干活也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让她赞不绝口的,正是树仔菜独特的生长节奏——每年3月至11月采收,每隔4天采摘一茬新苗。这种高频次产出特性,让每亩地日均能收获10斤鲜菜,闲置地块就此变成“四季常青”的增收田。

据介绍,树仔菜嫩梢和嫩叶均可食用,纤维少,嫩叶柔滑,可作汤菜、炒食、凉拌,也可白灼、打火锅、烧烤,煮(炒)熟后清香、甘甜、脆嫩,美味可口。

“品质是生命线。”惠州市绿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严立宇蹲在菜畦边,捻起一片嫩叶介绍,象头山的优质水土为树仔菜的种植提供了天然优势,让首批采收的树仔菜一经上市便成“香饽饽”,每天2000斤鲜菜刚摘下,通过高速冷链发往上海、广州、深圳,每斤15元的价格供不应求。

“按现在的采收量,今年村集体能增收35万元左右。”钟建周算起民生账更显欣慰:土地流转让村民有了“保底收入”,人工除草、采收等岗位带动30多人稳定就业,高峰期用工能到80人。“珠三角餐饮企业对这道健康食材的追捧,更是让村民们看到了持续增收的希望。”

夕阳为菜田镀上金边时,满载鲜菜的货车缓缓驶离基地,朝着高速口方向而去。这株从外引进的嫩芽,已扎根新塘村土地。它让闲置地块长出了“金枝”,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在政企农的携手耕耘中,孕育出一条“土地流转+就业增收+集体增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随着8月量产期的临近,新塘村的田垄间,正生长着更多关于希望与收获的故事。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李燕文 通讯员泰美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