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胤昌在智能化工厂建设阶段获得融资。

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广东纵胜加速发展。

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的金融服务为顺南食品注入发展动能。
盛夏的惠州,东江潮声与机器轰鸣交错。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以科技金融为刻刀,在“2+1”现代产业集群的巨石上雕琢出创新图腾:截至2025年6月末,600亿元授信化作267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底气,40亿元供应链融资激活1200户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基因。
数字背后,是一场以金融为纽带、以科技为引擎、以产业为落点的系统性变革。从精密零部件智能制造到复合材料全链条研发,从传统食品工业的自动化升级到5G产业集聚区的拔地而起,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正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描绘出一条“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清晰脉络。
顶层谋划
构建科技金融新生态
科技创新浪潮奔涌,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以金融为楫,勇立潮头。该行深刻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将科技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抓手,通过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圈,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方位金融支持。
以建设银行总行“四个融合”为着力点,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通过推动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促进产业链与政策链协同,实现科技金融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联动发展。这种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不仅加速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更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024年4月,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在建行总行战略框架下迈出关键一步:成立科技金融领导小组,设立一级部门科技金融业务中心,并打造科技金融在线服务平台,目前已设立三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开发区支行、陈江支行、陈江金湖支行)。这些举措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打破部门壁垒,整合供应链金融、票据、保函等业务资源;二是建立总分联动机制,实现政策直达基层;三是构建考核激励机制,确保资源向科技金融领域精准倾斜。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形成了科技金融“全行一盘棋”的发展格局。
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重研发”的典型特征,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充分发挥集团全牌照优势,打造了“基础信贷+综合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在信贷支持方面,创新知识产权质押、技术流评价等特色产品;在综合服务方面,提供从股权投资到债券发行、从财务顾问到跨境并购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这一生态圈的建设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孵化阶段,以科创股权进行投资、培育,并提供产教融合等多项增值服务,陪伴初创企业成长;在育成阶段,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科技属性获得信贷融资;在成熟阶段,针对头部科技型企业,提供并购贷款、并购重组财务顾问、跨境银团、并购债券发行等综合金融服务,协助客户开展境内外并购,服务企业引进来、走出去,配套对接高成长债等债务融资工具。这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让越来越多的科技种子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首贷破冰
陪伴式服务点亮初创企业星火
“当时我们从未贷过款,连流程都不知道。”广东弘胤昌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胤昌”)企业负责人回忆道。两年前,这家技术领先的企业还因“零贷款经验”在融资路上屡屡碰壁,正是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的“陪伴式服务”,让这家“技术大拿”成功跨出了融资第一步。
弘胤昌的困境颇具代表性。作为一家新成立的精密零部件制造企业,彼时,弘胤昌正处于智能化工厂建设的关键阶段。虽然技术实力雄厚,但在融资方面却面临着三重挑战:首先,厂房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自有资金仅能覆盖部分成本,存在显著资金缺口;其次,作为首次融资的企业,团队对银行贷款的申请流程、材料准备等环节完全陌生,产生了“不会贷”的畏难心理;更重要的是,企业希望找到一家能够提供全程指导的合作伙伴,既能解决当前的资金需求,又能帮助建立长期的融资能力。这种“既要资金支持,更要知识赋能”的双重期待,正是当下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普遍诉求。
针对弘胤昌面临的“新设企业、首笔融资、无经验”三重困境,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特别组建专项服务团队,创新推出“三步走”陪伴服务方案。第一步建立信任基础,专项服务团队首次对接就承诺“全程陪跑”,通过分享同类企业成功案例,用事实打消顾虑;第二步开展精准辅导,针对厂房建设这一核心需求,量身定制《首贷材料清单》,对多项必备材料逐项标注要点和范例,让企业“按图索骥”就能完成准备;第三步打通内部流程,开辟“新设企业首贷绿色通道”,客户经理化身“金融翻译官”,在企业与审批部门间搭建高效沟通桥梁,减少企业对接环节,加速审批进程。“手把手教、肩并肩跑”的服务模式,让专业复杂的融资过程变得简单可操作。
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为弘胤昌量身打造的固定资产贷款方案,实现了银企双赢的完美契合。这笔贷款精准对接企业智能化工厂建设的阶段性需求,专项资金贷款如同及时雨,确保了现代化厂房按期开工。在风险控制方面,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创新采用“项目未来现金流+土地抵押+关联担保”三重保障机制,破解了新设企业信用空白的困局。
最让弘胤昌称道的是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的“全周期陪伴”服务。从最初的贷款申请到最终的还款规划,客户经理始终如影随形:手把手指导填写申请材料,逐条解读合同条款,甚至为企业量身定制了“还款日历”。
资金活水注入后,弘胤昌发展驶入快车道,企业厂房建设顺利推进,按计划完成智能化生产线布局,并提前进入试生产阶段,为实现216万件年产能、4亿元年产值的目标提供了关键支撑,也有力助力区域高端精密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
作为“首家合作银行”,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不仅帮助弘胤昌完成了“从0到1”的贷款体验,更通过规范的流程指导,让企业及母公司掌握了银行融资的基本逻辑,为后续扩大生产、对接其他金融服务(如结算、代发、未来的流动资金贷款)积累了信用基础。如今,弘胤昌已建立起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获得多家银行的主动授信。
在陪伴式服务的基础上,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还采用建行广东省分行的“科创企业多维评价体系”,为科技型企业融资开辟了新路径。该体系突破传统财务评价的局限,从科技创新、财务资金、外部信息、生产经营四个维度构建立体化评估模型,通过M1-M10十个等级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这套体系犹如企业的“创新CT扫描仪”,将无形的技术价值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资产,目前已帮助惠州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融资支持,成为激活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成长护航
组合拳助力科创龙头闯关升级
在惠州惠阳区,广东纵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纵胜”)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全速运转,一片片轻薄坚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鱼贯而出。这些被誉为“工业黑金”的高端材料,即将应用于全球知名电子品牌的旗舰产品中。然而时光倒流三年,这家如今风头正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曾因资金链紧绷而举步维艰。
走进广东纵胜的研发中心,墙上的专利证书密密麻麻排列着,记录着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轨迹。“我们是行业少有的具备全链条的生产销售公司。”公司相关负责人自豪地介绍。在这里,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基础材料经过自主研发的快速成型工艺,最终变身为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为全球科技巨头提供关键材料支持。
正是这种全产业链掌控能力,让广东纵胜成为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的“重点培养对象”。2022年首次合作时,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就大胆给予1亿元综合授信。“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财务报表,更是他们实验室里的创新活力。”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客户经理回忆道。
随着广东纵胜在消费电子市场站稳脚跟,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的金融服务也在同步升级:2023年,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助力企业抓住市场回暖机遇;2024年,2.65亿元固定资产贷款专项支持广东纵胜5G产业园建设。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还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投贷联动”方案,为即将到来的上市铺路。
“就像玩游戏解锁新关卡,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对应的金融装备。”广东纵胜相关负责人感慨道。截至目前,广东纵胜在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的综合融资支持已达4.55亿元,形成了一套立体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其中,4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犹如企业发展的“润滑剂”,确保日常运营顺畅无阻;4000万元供应链融资通过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实现“秒批秒放”,大幅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尤为关键的是,该行提供的10年期固定资产贷款,采用“按需支用、专款专用”的灵活模式,既保障了5G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又通过长期限设置有效平滑了企业的还款压力。
数字记录着广东纵胜这场“升级打怪”的辉煌战绩:三年间营收从3亿飙升至10.5亿,年均增速88%;总资产超15亿元,同比增长50%;净资产近6亿元,同比增长110.28%。在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金融科技”的加持下,这家曾经的地方小厂,如今已站在全球新材料竞技的赛道上。
“我们不只是给企业输血,更是陪企业一起成长。”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科技金融部负责人表示。通过“技术流+资金流”的双重赋能,越来越多像广东纵胜这样的科技“潜力股”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崭露头角。截至2025年6月,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版图持续扩大:服务覆盖全市2670家高新技术企业,市场覆盖率高达56%;授信总额突破600亿元大关,2025年累计投放197亿元,贷款余额保持197亿元的稳健规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行为惠州两大科学装置配套企业——科近泰基和科近超导研究院提供的1.45亿元专项贷款,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建设银行惠州分行依托大湾区研究院的研发优势,打造了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矩阵:面向初创期推出“开业进阶贷”“孵化云贷”等产品,解决小微科技企业首贷难题;针对成长期企业研发“善科贷”“科技成长贷”,首创“技术流”评价模式突破信用贷款瓶颈;为“专精特新”企业定制“善新贷”,为中型科技企业优化“科技易贷”业务流程;同时打造“科企融资链”体系,提供从创业孵化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并创新“建行e贷”供应链产品,通过“三流合一”的数字化风控手段,为核心企业上下游提供高效在线融资,形成贯穿创新全过程的金融支持生态。这套“组合拳”使该行科技金融业务持续领跑全省,无论是产品应用广度还是企业服务深度都位居前列。
链上滴灌
供应链金融畅通产业“毛细血管”
走进顺南食品(惠州)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技术员正通过全自动脂肪快速抽提仪分析最新一批莲蓉馅料的品质数据。墙上的荣誉证书默默诉说着这家老字号的不凡履历:“中国焙烤十大馅料企业”“全国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先进企业”“中国烘焙食品糖制品行业(馅料)十强企业”……但在2023年,这个拥有近七十年历史的品牌却遭遇了创新路上的“有锅无米”的困境。
转折发生在2023年9月。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通过与当地政府对接各辖区企业授信融资需求,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烘焙行业龙头企业的融资需求,并立即组建专项服务团队上门调研。
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为顺南食品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专项服务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创新采用“项目现金流+品牌价值”的评估模式,在短时间内完成1.05亿元授信审批。2024年1月,首笔65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精准投放,支持企业完成智能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使新厂房如期投产。
随着订单量激增,2025年6月,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再次发力,通过“e信通”产品为顺南食品提供1000万元供应链融资。这笔资金从申请到发放仅用48小时,解决了原材料采购的燃眉之急,为客户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在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下,顺南食品的产能实现了快速增长,近两年产值由1亿元跃升至1.5亿元,净增长50%,企业发展迈上了崭新的台阶。
这正是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深耕供应链金融的生动写照。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该行创新打造“e信通”“e订通”“e政通”等数字化产品矩阵,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截至2025年6月,该行已为60多家核心企业的1200户上下游企业提供超40亿元资金支持。
在惠州,顺南食品并非个例。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针对不同行业特点,量身定制供应链解决方案:为TCL集团搭建的专属供应链平台,实现全国首笔中型科技创新再贷款投放;为广东纵胜设计的“固贷+供应链融资”组合,助力其成为行业高端品牌供应链核心供应商。这些创新实践,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顽疾。
“我们不仅要服务好核心企业,更要关注产业链上的‘毛细血管’。”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上下游延伸,该行帮助大量中小供应商实现了“凭订单贷款”“凭应收账款融资”,极大提升了产业链的韧性和活力。
在惠州某农产品合作社,负责人老李对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的“e信通”赞不绝口:“以前给顺南供原料,货款要等好几个月。现在凭应收账款就能提前拿到钱,资金周转快多了,而且足部出户就能完成办理。”这样的变化,正在惠州各个产业领域发生。从电子信息到食品加工,从新能源到高端装备,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如同一条条金融纽带,将大中小企业紧密联结,共同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的工艺革新,从初创企业的破土萌芽到产业集群的枝繁叶茂,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始终以科技金融为笔,在惠州大地上书写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篇章。
一笔笔贷款精准滴灌,一个个平台赋能增效,一次次陪伴共克时艰——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催生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化学反应”。如今,这股“活水”已渗透至产业链的最末梢,让“高大上”的科技金融真正落地生根,结出惠及千行百业的硕果。
惠州日报记者伍磊 通讯员李珊珊 郭谭国 唐文斌
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