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东县的考洲洋万亩红树林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连片红树林。

海龟奔向大海。

惠东县沿海滩涂的黑脸琵鹭。

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景图。 本组图片由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清晨的薄雾中,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的木栈道已架起一排“长枪短炮”。“快看!黑脸琵鹭又来了!”观鸟志愿者章建明压低声音,镜头牢牢锁定滩涂上低头觅食的珍稀身影。这种全球仅存4000余只的国宝级候鸟,继2021年初首次现身惠州后,近年已被观测到十余次。此外,岩鹭、游隼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影像也成了摄影爱好者镜头里的常客。
与此同时,百里之外的考洲洋正迎来退潮。惠东盐洲岛畔,连片红树林的根系逐渐裸露,弹涂鱼在滩涂上跳跃。“随着红树林面积持续扩大,这里的鸟类‘家族’也越来越大了。”大亚湾区蓝色海湾公益协会会长路小轩指着远处翻飞的白鹭群感慨,“鹭鸟对水质变化最敏感,它们是海洋生态的‘晴雨表’。”
从频频“做客”的濒危鸟类到绵延万亩的“海上森林”,惠州的海洋生态故事正在碧波间书写新篇。作为坐拥4519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洋大市,惠州2025年上半年交出一份硬核成绩单:全市16个近岸海域国控点位水质100%达Ⅰ类标准,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较去年同期提升0.9%。碧海银沙间,一条生态优先的“惠州路径”愈发清晰。
陆海共治
从“九龙治水”到“握指成拳”
治理海洋,根子在陆地。站在吉隆河入海口,曾经漂浮着养殖网箱和垃圾的河道已重现清流。“2019年这里还是劣Ⅴ类水质,如今稳定保持Ⅱ类。”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场蜕变源于4.2亿元的“水岸同治”攻坚——铺设114.91公里污水管网实现街镇全覆盖,清退非法养殖面积3796亩,拆除盐洲渔港网箱1610口。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机制的创新。惠州建立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管”闭环管理,对沿海277个排污口实行“一口一策”动态管控,备案率达100%。在养殖污染突出的考洲洋,高位池企业已建成“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而海洋垃圾治理则通过“属地负责+志愿净滩”模式,仅2024年惠东县清理海岸线121.22公里、清运海漂垃圾41.94吨。
“过去发现污染线索要辗转多个部门,现在‘碧海行动’一键联动。”大亚湾海洋综合执法大队队员展示手机上的协同平台。2025年,多部门持续开展“碧海”等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合行动,对非法占用生态红线区行为实行“零容忍”,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稳定达标。
蓝碳先锋
红树林里长出“生态银行”
在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潮沟疏浚船正轰鸣作业。“我们根据滩涂微地形改造水流,让红海榄幼苗扎根更深。”技术员拨开茂密的秋茄枝条说。这片全省首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修复项目累计投入超3亿元,新增红树林逾6000亩。无人机航拍画面显示,蜿蜒的绿色长城沿考洲洋岸线延伸,每公顷年固碳量达21吨的“蓝碳”效能引发生态经济共振。
2024年,一场全国瞩目的交易在惠州落槌:广东能源集团以400万元竞得惠东3072亩红树林10年期碳汇开发权(4.3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创下国内红树林碳汇交易规模和金额双纪录。更让地方政府惊喜的是生态反哺机制——因超额完成红树林营造任务,惠州获得国家和省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38.55亩,成为全省首个“生态修复-土地指标”政策联动示范区。这些指标正转化为高端旅游配套设施,推动盐洲岛“红树林+生态养殖”试点基地建设。
从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不止于此。在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馆三中心”科普设施吸引着大批研学团队,这里的自然科普研学项目入选“2024年度广东省特色研学旅游产品”。2024年,大亚湾(惠东段)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近14亿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非遗文化也为生态保护注入活力。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新编曲目《渔村里的故事》,将禁渔期管理、增殖放流等环保知识融入唱词,在校园、社区巡演。“用老祖宗的智慧讲好新的生态故事,大家听得进、记得牢。”非遗传承人吴老师说。
生态修复
唤醒蓝色海湾“生命力”
清晨的考洲洋,万亩红树林如同绿色地毯铺展在海面上,白鹭掠过水面,留下圈圈涟漪。这片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连片红树林,展现着强大的生态活力。“十年前这里还是养殖池塘,如今已恢复成‘海上森林’。”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指着卫星对比图介绍,通过实施12个红树林修复项目(如好招楼湿地公园等),累计新增红树林6000余亩,构建起“海上森林-滩涂-浅海”三级生态屏障。2024年,考洲洋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为全国滨海湿地修复提供了“惠州样本”。
在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孵化的小海龟放入大海。“保护区成立以来累计放流海龟6.5万只,救助野生个体超1100只。”保护区负责人透露,2023年观测到野生母龟单次产卵89枚,人工孵化成功率提升至80%。2024年更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厦门文昌鱼,密度达47尾/平方米,标志着海龟栖息地生态持续改善。
人工鱼礁成为海洋生物的“安乐窝”。在大星山海域,2145个人工鱼礁体构建起立体栖息生境,马氏珠母贝、紫海胆等56种特色水产在此繁衍生息。“通过增殖放流和生态补偿,渔业资源密度较十年前增长30%。”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管理人员说,这里已成为“活的海洋生物博物馆”。
多方共治
凝聚护海兴海“合力场”
“发现疑似排污行为,请立即核查!”在广东省惠州生态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通过“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海域动态。这套由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大等科研单位共建的系统,让污染行为无所遁形。
社会力量正成为护海生力军——大亚湾区蓝色海湾公益协会组织的“净滩行动”,每年吸引上千名志愿者参与,累计清理垃圾超100吨。“我们还编印了《鸟类图册》,记录上百种鸟类,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16种。”协会会长路小轩说,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观鸟、护鸟的行列。
此外,近年来惠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海洋综合执法支队、海警局等部门,常态化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污、盗采海砂等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如今的惠州海岸,从大亚湾的“天赐白沙”到双月湾的“浪涌白沙”,从考洲洋的“红林鹭影”到海龟湾的“龟翔浅滩”,处处彰显着生态之美。接下来,惠州将加快推进国家级美丽海湾创建,让美丽海湾成为惠州城市新名片,使惠州的每一寸海岸线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李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