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地区的基孔肯雅热病例数量有所上升,市民们对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表现出了高度关注。
惠州专家提醒,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患者可能会经历数月甚至更久的关节疼痛,不过感染后会在一段时间内拥有一定的免疫力。
老年人面临重症风险与慢性疼痛双重威胁
惠州市疾控中心(惠州市卫监所)应急部负责人刘慧介绍,基孔肯雅热临床以发热、皮疹、关节痛为主要特征,与登革热非常相似,容易混淆,但基孔肯雅热引起的关节疼痛通常更为剧烈和持久。
有市民提出疑问,感染基孔肯雅热是否能“终身免疫”?对此,刘慧表示,人群对基孔肯雅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相关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刘慧提醒广大市民。
刘慧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属于重症高风险人群,需特别关注。“基孔肯雅热对老年人的威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主要与其免疫力下降、基础疾病叠加有关。基础疾病削弱机体抗病毒能力,发热脱水可导致血压波动、血糖失控,加重心肾负担。”刘慧解释。
“基孔肯雅热引起的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刘慧表示,老年人由于退行性关节病变的叠加效应,更容易出现活动受限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预防核心:切断“人-蚊-人”传播链
刘慧提醒,预防基孔肯雅热,要切断“人-蚊-人”传播链,从环境到个体全面防护。
1.环境治理主要以清除蚊虫孳生地为主,包括以下三点:
清积水:每周清理花盆托盘、废旧轮胎、闲置容器等积水,水养植物彻底换水并洗刷根部。
勤卫生: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如垃圾袋、一次性饭盒、水杯等。
社区灭蚊:配合政府消杀行动,重点处理绿化带、地下车库、垃圾堆放点等区域。绿化带和楼梯走廊可放置灭蚊灯进行物理灭蚊。
2.个人防护主要包括物理防蚊+化学驱蚊:
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室内用蚊香液或电蚊拍灭蚊。
外出:穿浅色长衣长裤,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尽量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在树荫、草丛等户外阴暗潮湿处长时间逗留。
3.高风险区域规避: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需加强防护并随身携带驱蚊液。
4.加强健康宣传:相关机构如养老院、社区,要做好宣传,提醒老人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主动告知,及时送医;如园区或周边发生基孔肯雅热病例,主动配合属地居委会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感染后应对:早期识别、科学治疗、慢病管理
“早期识别典型症状(发热、皮疹、关节痛),及时就医。”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院感部主任张丽梅提醒大家,特别是老年人,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接触史,并出现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规范治疗。主要治疗方式如下:
1.对症治疗:首选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止痛,禁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增加出血风险或加重关节损伤)。
2.充足补液:建议定期少量饮水、喝汤或使用口服补液盐,以预防脱水,特别是在发热和出汗的情况下。然而,补液必须谨慎进行!患有心力衰竭或肾功能衰竭的老年人,在补液的速度和总量上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以防止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切勿盲目大量饮水。
3.慢病药物调整: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药物不可擅自停用,但需监测血压血糖,由医生调整剂量。就诊时,带上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或药盒),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中药等,详细告知医生。
4.隔离防传播:发病后5-7天为病毒血症期,需严格防蚊隔离,避免被叮咬后引发社区传播。
康复期管理:注意关节保护与功能锻炼
张丽梅介绍,老年人感染基孔肯雅热尤其要注意关节保护与功能锻炼。
1.急性期(2-3周):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关节负重。
2.恢复期(3个月内):禁止长跑、爬山、提重物等损伤关节的运动;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温水浴、轻柔伸展运动,缓解僵硬。
3.疼痛期干预:物理治疗为主,必要时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遵医嘱)。
专家声音:不要掉以轻心,也无需过度恐慌
“老年人切勿掉以轻心,应重点做好环境清理和自身防护,但也不必过度恐慌。”刘慧强调,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飞沫传播,通过防蚊灭蚊措施即可有效阻断其传播途径。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诊断并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管理慢性病,并注重康复锻炼,预后通常良好。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欧永杰 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