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涝过后防病害,请收好这份防护指南!

2025年08月06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近期,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灾害。洪涝极易造成水源污染、食物变质,并显著增加接触污水的风险,同时也利于病媒生物孳生。

为此,惠州市疾控中心(惠州市卫监所)紧急提醒广大市民,务必牢记关键防护知识,加强健康防护!

严防意外伤害

减少外出:及时关注灾害预警信息,非必要不外出,尤其避开海上、水库、河边等危险地带及低洼处,谨防溺水。若必须外出,务必做好防护,保持通信畅通,提前规划安全路线。

房屋检查:及时检查房屋结构是否受损(如屋顶漏水、墙体不稳),发现问题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用电安全:房屋内积水时,切勿使用电器。设备在未确认安全前禁止通电,谨防触电;远离高压线。

防范咬伤:灾后尽量避免野外活动,预防蛇虫或犬类咬伤。

穿着防护:合理增减衣物,既要防中暑,也要防失温(尤其是雨后气温变化)。

皮肤防护:尽量减少皮肤在污水中浸泡的时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病。

保障饮用水安全,勿喝洪水泡过的饮料

洪涝易导致水源污染,不洁饮水可致疾病。

只喝安全水:绝对不喝生水!只饮用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确保未被洪水污染)。

存储清洁:储水容器要定期彻底清洗并倒空消毒。

临时水源处理:取用井水、河水、湖水等临时水源时,必须消毒后(如煮沸、漂白粉消毒)才能饮用或用于漱口、洗食物、洗碗碟等。

“洪水泡过的饮料,即便没开封也千万别喝。”惠州市疾控中心(惠州市卫监所)特别提醒。洪水中携带各类污染物,含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当洪水接触到饮料瓶时,会通过饮料瓶口螺纹处的狭窄空间悄然渗入密封包装。这种无需外力的液体流动现象被称为“毛细管作用”,液体内聚力与容器壁黏附力的共同作用,使得洪水中的泥沙、生活垃圾、废水等各类污染物突破物理屏障进入瓶内造成污染。此外,洪水中的污物还会附着在包装表面,尤其是在瓶盖和瓶口的螺纹处。开启瓶盖时,污染物也可能会被带入瓶内。

严守食品卫生,预防病从口入

灾区易暴发痢疾、霍乱、伤寒、甲肝、戊肝、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要严守食品卫生,预防“病从口入”。

勤洗手:严格执行手卫生。

拒绝风险食物:不吃腐败变质、被污水浸泡、淹死/病死禽畜水产品、生冷、剩饭剩菜及来源不明的食物。食物必须煮熟煮透。不到无卫生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

厨具清洁:做饭工具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并消毒。

水源清洁:不用脏水洗蔬果或漱口。

餐具消毒:碗筷要煮沸或用消毒柜消毒后使用。

整治环境卫生,防蚊灭鼠防疾病

灾后环境利于蚊、蝇、鼠等病媒孳生,人畜共患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风险也会提升,例如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疟疾、乙脑、鼠疫、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要特别注意预防这些疾病。

减少污水接触:避免在污水中洗衣、游泳等,勿光脚踩水。

个人防蚊:穿长袖长裤、浅色衣物;减少露宿;避免坐卧草丛;野外活动时使用驱避剂、蚊帐。

居家灭害:清除积水;室内使用苍蝇拍灭蝇,食物加盖;发现鼠患及时上报;清理家畜粪便以防污染。

环境卫生整治:洪水退后,清理住所外污泥,铺垫砂石或新土;清除井水污泥并消毒(如使用漂白粉);清洗家具后再搬入;整修厕所、禽畜圈。

排泄管理:不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

加强个人日常防护与健康管理

保持清洁:特别注重手部卫生,不用脏手揉眼。

用品分开:毛巾、脸盆等个人物品分开使用。如果不得不与传染病患者共用时,健康者先用,患者后用,并彻底消毒。

足部防护:劳动涉水时1~2小时休息一次,离水后洗净脚、穿干鞋。脚部皮肤破溃或已有足部疾病者尽量减少下水,必须下水时穿长筒靴。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心态和规律作息。

关爱老弱病幼:为重点人群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疾病风险。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尽快就医。遵医嘱配合隔离措施,注意药物使用方法。

惠州市疾控中心(惠州市卫监所)强调,灾后防护无小事,人人提高警惕、科学应对,方能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