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文化大讲堂走进仲恺高新区,苏学专家潘殊闲受邀开讲

解读东坡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

2025年08月07日惠州日报文化
字号:T|T

近日,“千年东坡·万象鹅城”惠州东坡文化大讲堂第十二场活动走进仲恺高新区,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苏轼研究会会长潘殊闲以《苏东坡:家风熏育下的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为题,带来一场精彩讲座。

讲座中,潘殊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的逻辑关联切入,认为“家与国是小与大、点与面的关系,家道连着国道,家运系着国运”,这种“修身、齐家、治国”的家国同构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之一。

在潘殊闲看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眉山苏氏家族的辉煌,离不开独特的家教与家风。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书香氛围,到苏洵自编教材、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从祖父苏序“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的宽和,到“日享三白”(一撮盐、一碟萝卜、一碗饭)的简朴教育,苏氏家教以“身教”为核心,沉淀崇教、尚礼、仁厚的家风底色。

“苏轼的家国情怀,是从对家人、家乡的爱,自然延伸到对江山社稷的担当。”潘殊闲以诗词为证,细数苏轼的情感世界:写给弟弟苏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手足深情;“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的喟叹,藏着对故乡眉山的魂牵梦萦。“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的自评,道出了其民本思想的实践轨迹。苏轼的民本思想深受“民惟邦本”传统影响,他在《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中主张“广恩慎刑”,在《上皇帝书》中直言“人主失人心则亡”,而这些理念都化作了具体行动:在徐州治水、在杭州修苏堤、在惠州建两桥、在儋州办学堂,即便身处贬谪之地,仍“以适用为本,以利民为心”。

潘殊闲认为,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相辅相成,爱家爱乡与爱国爱民一脉相承,这是东坡文化的当代价值之一。苏轼“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担当,更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借鉴。

此次活动由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指导,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联合惠州市博物馆、岭南书院·丰湖书院、仲恺高新区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局承办。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