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参观展览。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敦煌莫高窟第3窟、第285窟没有对公众开放,没想到在惠州能近距离看到等比例的样貌。”惠州市民肖先生随着人群进入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展出的复刻版敦煌莫高窟第3窟,体验了一把置身千年艺术殿堂的感觉。
8月9日,“丝路华章 秘境敦煌”艺术公益巡展(惠州站)在市博物馆开展,掀起一股“敦煌文化热”:敦煌莫高窟4座代表性洞窟“搬”进惠州,等比例重现;40余件(幅)精美彩塑复制品、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及绢画复制品惊艳亮相;百米壁画长廊、敦煌主题文创耐看好玩……惠州市民可在家门口一睹世界文化遗产的芳容。
4座经典洞窟“复原重现”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之大成。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
本次展览首次将敦煌莫高窟4座经典洞窟“搬”进惠州。这4座洞窟分别为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莫高窟第285窟(西魏)、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第220窟、颇具艺术价值的第3窟(元代)以及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第17窟,它们通过高清数字技术,按1∶1等比例精密制作复原重现。其中,第3窟和第285窟为非普通对外开放洞窟,观众去敦煌也是难得一见,如今在惠州能看到它们最逼真的样貌,如第285窟保留有九首龙身的开明兽、人头蛇身的女娲、旋转连鼓的雷公等图案,有中国“万神殿”之称。出于保护需要,285窟已经多年未对外开放,惠州市博物馆将其“搬”来,按原比例复制呈现,引来大量市民游客。
此次展览还精选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敦煌石窟及周边榆林石窟部分壁画精品、藏经洞发现的精美绢画复制品、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复制品、彩塑复制品等40余件(幅),结合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运用摄影、数字扫描与输出、多媒体等技术3D打印,高度还原,全方位展现敦煌的独特魅力。
180米壁画长廊,就像看不见的艺术长廊,吸引着观众驻足观摩细细品味。记者看到,莫高窟第428窟北周《四飞天》壁画、莫高窟第323窟初唐《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第112窟中唐《反弹琵琶舞乐图》等绝世名画复刻版一一亮相,展现了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沉浸式感受“数字敦煌”
先进技术不仅让不开放洞窟“数字复原”,还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敦煌学百年的研究成果。
本次展览利用虚拟互动设备,通过沉浸式技术、智能语音导览系统等,让观众得以近距离领略千年瑰宝的独特魅力。
记者看到,展览现场设有敦煌研究院、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及上海零卡文化联合出品的《敦煌奇旅》XR大空间沉浸项目,观众化身220窟守护者,佩戴VR设备穿越至大唐长安:360°漫游初唐上元夜盛景,亲历胡旋舞狂欢,深入1∶1复刻的第220窟,与壁画互动解锁知识点,剧情式探索供养人翟通寻找壁画粉本的千年谜题。
展览通过多媒体技术,全天滚动播放敦煌艺术纪录片、动漫影视作品等,为观众带来更多不同的敦煌艺术视觉体验。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表示,“数字敦煌”是敦煌研究院多年来采用科技手段保护敦煌石窟所探索的一项系统工程。此次公益展的主要展品是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复制还原的敦煌石窟艺术经典作品,真实再现了敦煌艺术的神韵,大家在近距离品味原汁原味敦煌艺术的同时,不仅能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领略科学技术与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的神奇,更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还设立莫高精神特展,通过图版、照片等向观众展示敦煌莫高窟几代守护者的故事,他们70余年坚守沙漠,发扬莫高精神,将文物的保护、研究与弘扬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心动不止在展厅。展览还设立敦煌主题快闪文创店,展出敦煌研究院开发的超300件精美文创产品,涵盖30多个品类,如集章、漆扇等,让观众把敦煌美学文创“打包”带回家。
据悉,展览开幕前,市博物馆组织的“志愿讲解员”招募反响热烈。经严格选拔和敦煌金牌讲解员培训,100多名志愿者脱颖而出,他们参与讲解,提高了观展学术性和趣味性,为展览注入了更多人文温度与专业力量。
惠州市民家门口的艺术殿堂
此次公益展登陆惠州受到各方关注,首日观众约11000人次。他们纷纷表示,本次展览“艺术+场景+科技”相结合,开启了一场跨越历史的视觉之旅,以可触、可感、可交互的方式,重新诠释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敦煌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惠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条历史的纽带让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在岭南深情握手。”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曾传山表示,本次展览不仅为惠州市民和粤港澳大湾区公众打造了一座家门口的艺术殿堂,也为本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树立了宝贵的“参照系”,为惠州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借鉴,更为惠州与敦煌乃至全国更广阔区域的文化对话与互学互鉴架起了一座“金色桥梁”。
“市博物馆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文明新对话平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建设,助力惠州文旅融合发展。”市博物馆馆长钟雪平表示,本次展览是敦煌石窟艺术首次大规模走进惠州,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的艺术瑰宝,更肩负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时代使命。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伍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