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中,孤悬敌后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以下简称“东江纵队”)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紧密依靠群众,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威震南粤,蜚声海外,谱写出了华南抗战的壮丽篇章。
东江纵队自创建之时起,就注重开展情报工作,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巨大帮助,还直接助力盟军的对日作战。东江纵队深入敌后掀起的谍战风云,至今仍具有典型的机要密码教育意义和较高的宣传价值。
从依靠“廖办”电台到成功组建电台
1939年,东江纵队选调王彦芝、戴机等5人筹建电台。他们从香港买来一部电台机器,又动手安装了一部,在惠阳坪山(今属深圳)谷仓吓村开始电台业务学习和筹建工作。因电台机器不完善和技术有限,至1940年3月,他们仍未能对上沟通电讯联络。
1940年3月,东江纵队遭受国民党顽军攻击,在突围东移海陆丰过程中遭到很大挫折,不得不分散隐蔽。电台无法开展工作,部队领导遂决定将电台机器交给地方党组织隐藏起来,电台工作人员也分散开来。同年秋,部队返回惠(阳)东(莞)宝(安)敌后前线。1941年初,部队领导人曾生派人取回电台机器,但仍因机器不完善,未能建立起电台。
在未能与上级建立无线电联络之前,东江纵队有关重大问题向上请示报告,如曾生、王作尧两部东移海陆丰的情况,由专人通过秘密交通到香港向廖承志汇报,通过“廖办”电台向党中央报告,获取中央的指示。党中央于1940年5月8日发出电报,指示曾、王两部应回防惠东宝敌后前线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这一电报通过“廖办”电台收译后,由廖承志派专人带给东江纵队。
当时,《大家团结》报负责人杜襟南利用其中的收报机抄收中央社新闻电讯作为新闻来源,供领导参考及报纸选登。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廖办”派香港电台人员到宝安游击区重新组建电台。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由港到东纵部队,留刘澄清帮助建立电台。不久,电台器材零件亦先后经秘密交通从香港运达。大家在环境极其困难、器材又很缺乏的情况下,紧张地装配机器。用烧火钳钳着铜线当烙铁,用买来的锡茶壶当焊锡,上山刮松香做焊油,用打仗缴获的零碎接线做导线。这样装装拆拆,反复多次,昼夜苦干,终于把机电装配起来,并开始收听和呼叫延安党中央电台。
1942年1月下旬的一天深夜,刘澄清用香港原“廖办”电台的呼号、频率同延安党中央电台成功联络,宣告东江纵队的无线电通信电台正式设立,刘澄清任机要科长,戴机任电台台长,后又派杜襟南任电台政治委员。
形成较为完善的情报网络,为盟军提供情报
电台组建初期,发报机是自行装配的3个30真空管再生式直流收报机,灵敏度差,功率小,且信号不稳定。1944年后,经党中央批准,从当时与盟军合作获取日军情报的军事系统中得到几部较先进的电台机器。如美军使用的SST系列发射机、SSR系列超外差收讯机、GN-45两部手摇发电机。电台通信器材逐步得到改善。
1945年,东江纵队先后设立第二个联络组和情报台,戴机任总台长;同时成立机务股,设通讯科统一领导总台(联络台、情报台、新闻台)、机务股和报务训练班。
从1944年1月至1945年6月,举办机务干部训练班4期,共培训报务人员70多人。
重要的机密电文通过安全渠道发来,如1944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东江游击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原则》,指出东江游击区抗日民主政权基本性质是新民主主义、“三三制”,要因地制宜,采取某些便于游击战争开展和部队转移的政权形式。在抗战七周年的电报中,中共中央军委对华南抗日纵队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至1945年8月,东江纵队相继在江南、江北、粤北、东进四个指挥部和九连山第三支队建立电台,情报人员达200多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情报网络,保证了纵队领导机关对开拓新区部队的通信联络和指挥,期间还为美国等盟军收集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
1946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东江纵队派出代表团同广东国民党当局经过1个多月激烈的谈判斗争,达成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的协议。纵队司令部的电台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及各路北撤部队的电台保持着密切联络。1946年6月下旬,北撤部队集中在葵涌候船期间,为防止国民党军制造事端和突然袭击,纵队司令部电台由原来与延安总台每日定时联络若干次改为昼夜24小时不间断联络,随叫随应。
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北撤部队登船,从此电台和机务人员一分为二,北撤的电台人员26人,电台7部;留下坚持南方斗争的有数十人。1946年7月5日,当北撤部队胜利抵达山东烟台时,东江纵队电台结束了党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铭记机要密码工作历史
位于博罗罗浮山的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展出一个装电台收发报机的铁箱,这是东江纵队报务员王强看作比生命还重要的物品。王强带着它从惠州罗浮山转移到粤北山区,又从粤北山区转移到大鹏湾沙鱼涌,随着部队北撤,又带着它随两广纵队南下,确保信息及时传递。一个普通的铁箱,记录着东江纵队在惠州开展机要密码工作的辉煌历史。时间隐秘深处,仿佛可以听到电波往来回响的嘀嗒声,连绵依然。
电台之外,东江纵队还通过哪些渠道获取情报?主要有部队派侦查员化装深入敌军驻地进行侦察;情报员在敌占区内利用各种职业作掩护进行侦察,利用关系打进敌伪机关任职,长期隐秘地收集敌伪情报;在敌占区内发展秘密游击队员、建立地下游击小组专门收集情报;地下党员组织通过各种关系获得敌人情报;策反敌伪人员为我提供情报;部队民运队或交通站、税站通过群众到敌占圩镇赶集探亲的机会了解敌情,或向来往客商听取敌情等等。
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里展出了一件红色丝质旗袍,这是东纵老战士、共产党员陈础(曾用名陈碧贞)使用过的革命遗物。陈础于1947年担任部队地下交通站秘密联络员。为了隐蔽真实身份开展情报战线工作,许多交通员都利用各自特长开展积极有效的地下交通活动。陈础最擅长刺绣,亲手缝制旗袍,主要用于执行秘密任务时伪装身份。这件跨越两个世纪、历经70余年的红色丝质旗袍时至今日依然光彩亮丽,展现出东江地区革命先辈、情报人员勇往直前的精神。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