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服最保险。
近期,我市多地正在开展基孔肯雅热疫情处置。在此之前,大部分人对于基孔肯雅热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其实,这是一种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预防基孔肯雅热需要全民齐参与。惠州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要加强认识,高度警惕,积极做好防范。针对基孔肯雅热,不少市民还存在一些疑问或误区。本期,我们特邀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专家科学指导大家预防基孔肯雅热。
小心“花蚊子” 户外活动尽量穿浅色长袖衣服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邱惠中表示,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一样,都是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服最保险,同时建议皮肤及衣物上喷涂驱蚊剂,少去蚊虫多的地方。此外,居家安装纱门纱窗,以防范蚊虫侵袭。
环境清理很重要。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如闲置的盆罐积水、前屋后沟渠积水,水养植物每周换水、宠物水盆勤清洗。
化学防蚊虽有“杀伤力”,但要掌握适度原则。合理使用杀虫喷雾、驱蚊剂除蚊虫,注意不要喷到眼睛和嘴巴,家中有幼儿的更要谨慎。
那么,一旦不小心被蚊子叮咬后如何处理?邱惠中说,如果被蚊虫叮咬,一定要避免反复抓挠,以免引起局部感染或过敏性皮炎。一般10~15分钟后,痒感会明显消退。如果奇痒难忍,可用肥皂水或盐水清洗止痒。若红肿扩散、渗液不止,或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
无特效药 警惕突然高烧+关节痛
万一“中招”,感染了基孔肯雅热会出现什么症状?邱惠中介绍,基孔肯雅热有三个典型症状:一是突然发烧到39℃甚至以上,持续高烧不退;二是手腕、脚踝剧烈疼痛,也有可能波及到膝盖或者肩膀等大关节;三是发病几天后全身起皮疹,大约80%的人在身体和脸上出现皮疹,有时还很痒。
此外,部分患者还会有头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时还会出现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肌肉疼痛、疲劳等。
邱惠中特别提醒,目前该病还没有特效药,一旦自己或家人出现上述两种或以上症状,请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并报告旅行史及蚊虫叮咬史,早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
记者查阅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显示,对基孔肯雅热的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退热、镇痛、止痒)、重症治疗、中医治疗。其中明确提示:“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无疫苗 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通常情况下,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有市民关心,预防基孔肯雅热是否可以考虑注射疫苗?根据《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热病毒疫苗。但方案中提及,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当前,除了防蚊外,我市各地正积极落实科学灭蚊工作。《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提及,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专家号召市民齐动员预防基孔肯雅热,清除蚊媒孳生:家家户户点蚊香、挂蚊帐、装纱窗、清积水、清垃圾,人人出门涂驱蚊水,一早一晚灭成蚊。希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积极参与“1130”防蚊灭蚊行动,做到:上下班1分钟清积水、每周1次卫生大扫除、每天3分钟排查孳生地、携手共建无蚊场所。
文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郑佩琪 廖云慧
图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