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惠州加大力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是惠州江北CBD。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体系在西湖智谷高效运转。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惠州天安数码城着力于构建惠城首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每隔几分钟,流水线就会生产出一件衣服。几天内,一笔订单就会被处理完,然后这些衣服会被运送给指定的零售商——希音(Shein)。
从收到希音的订单、面料到将成衣送至希音仓库,只需5天:面料制作1天,裁剪、车缝和收尾3天,二次工艺1天……这种做法,在时尚行业堪称“极致时尚”。
位于广州的希音并没有自建大型工厂,而是深度整合了珠三角数千家中小型服装厂,将它们纳入其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希音强大的前端上新能力,依赖于背后供应链“小单快反”水平,一年能上60万个新品,而知名快时尚品牌ZARA只能上1.3万个新品。
希音的成功,正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的关键,更是GDP最大的增长板块。”在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看来,生产性服务业还是服务贸易的增长引擎、可持续高附加值的基础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根基。
作为广东制造业大市,惠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广东经济“第五城”的地位并不匹配。惠州该如何奋起直追,把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变成潜力板?
前不久,惠州日报社举行“聚焦生产性服务业,赋能惠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交流座谈会,邀请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中国城市专家网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CDI资深研究员宋丁,惠州市委党校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周翠俭等专家学者,为惠州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引育新平台
借助产业互联网实现
“需求端出发、制造端响应”
福建晋江,361°晋江五里服装基地打造首个“5G+智慧工厂”后,生产协同效率提升17%,订单及时交付率提升5%,人工运营成本降低8%;山东淄博,随着卡奥斯海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驻,鲁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通过智慧数字窑炉改造,一年少用25万方燃气,能耗成本降低15%……
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生产性服务,赋予了产业链核心价值。
“得产业互联网者得‘天下’。”黄奇帆认为,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推进,当下世界最高效的以销定产、以快打慢、以新打旧的产业组织方式正是“产业互联网+产业链集群”,这是新质生产力又一个标志性推进。
参照希音成功模式,建立非营利性行业战略平台
座谈会上,“希音模式”被林江、宋丁等与会专家多次提及。
希音是成长于广州的跨境电商巨头,以广州为核心布局供应链,以番禺总部为中心,其供应链向周边城市延伸,吸引众多企业围绕其需求开展生产配套服务。
据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统计,仅番禺总部附近就有500多家企业专门为希音供货,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其供应链以广州为圆心,不断向佛山、江门、肇庆、东莞、中山等城市延伸,形成了一条涵盖原材料采购、服装生产、运输和出口销售的完整“希音链”。
“希音模式”,正是源于其柔性按需供应链的创新实践与全球化战略的精准布局,数字化驱动的产业互联网功不可没。
希音能够根据前端销售数据,以极小批量(小单)快速下单给供应商,并实现极速生产。从接到订单、面料到位到成品入库仅需5天。
同时,希音提供“菜单式”的多模式选择,让不同经验水平的外贸卖家都能便捷入驻并借助希音的流量和运营经验出海。希音还以自主品牌为核心,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赋能中小商家提升知识产权能力。
“希音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全球领先的供应链体系,‘快、准’是一大特色。”广州番禺当地一家服装制造企业举例说,当欧洲某服装巨头还在为一款新设计忙活1-3个月才送达店铺时,希音线上三四千名遍及全球的设计师已快速响应,提供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制造、营销及供应链物流等环节在内的全程赋能,从设计、生产到交付给消费者,最快只要7天,最慢也不过14天。
希音这一成功案例,对惠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何启示?
惠州日报记者曾经连线采访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原主任丁力。“一头把广州、深圳、香港的设计师招至麾下;一头把生产交给中小企业。两者结合,奇迹就出现了。”丁力认为,如果中小企业没有订单的话,“专”就不能变现,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道路就走不通。
丁力建议,由惠州政府或行业协会引领,建立非营利性行业战略平台,让中小企业能够共享平台订单资源,通过专业化服务和订单保障,带动中小企业不断做强做优。“这种模式既能激活中小企业活力,又能为生产性服务业创造刚性需求,更有利于带动惠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引入产业互联网,重构生产模式实现转型升级
翻开惠州制造业版图,吉他、竹木制品、服装、鞋业等众多传统产业星罗棋布,主要集中在惠城、惠阳、博罗、龙门等县区。
“这些传统产业的共同特点是发展模式相对陈旧、生产效率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专家们认为,引育产业互联网等现代产业平台,本质上就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此整合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激活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提供支撑。
制鞋业是惠东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该县有大小制鞋及配套加工企业超6000家,年产量超9亿双,年产值超400亿元。
“由于长期依赖代工生产,多数鞋企不重视品牌建设,当前惠东鞋业还是有明显‘弱质性’。”惠州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陈秋锋直指病灶:长期以来,惠东超半数鞋企以ODM、OEM为主,规模较小、管理粗放、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其核心竞争力薄弱,从根源上埋下了“脆弱基因”。
数百公里之外的福建晋江,虽然鞋企数量、鞋类产量与惠东差不多,但鞋业年产值却是惠东鞋业的近10倍,并培育出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匹克等多个头部品牌。
“客观讲,今天的惠东鞋业就是晋江鞋业十年前的样子。”一位惠东鞋企负责人表示,过去十年晋江鞋业依托工业互联网迅速做大做强,非常值得惠东思考和学习。
“晋江能做到的,惠东应该也可以,毕竟有些基础优势是共性的。”林江认为,产业互联网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全链条效率跃升,打造更智能、更高效的产业发展平台,只要把这些平台搭起来并利用好,惠东鞋业的前景光明。
福建晋江经过多年探索,针对鞋服产业打造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形式多样,通过垂直化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以打通全产业链。
比如,鞋服供应链平台“辅城”,聚焦鞋服辅料产业链,通过数字化工具连接上下游企业,实现移动办公、协同生产管理、智能互联等功能。企业上“企业辅城”APP可快速完成审批支付,解决传统流程效率低的问题,供应链匹配时间从数天缩短至半小时内。
“惠东鞋业想要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可引入产业互联网重构生产模式,以柔性供应链破解‘小单困境’,推动‘小单快反’能力升级。”专家们建议,通过平台整合县域中小鞋企产能,以云端调度系统实现订单智能分发,解决中小企业接小单的“管理难”问题。
在品牌建设方面,专家们认为,以平台推动当地鞋业从“代工贴牌”到打造“数字品牌矩阵”,通过集体品牌+区块链认证,由政府或国资平台统一注册“惠东女鞋”区域品牌,制定质量准入标准,实现企业共享品牌溢价。
这套“打法”同样适用我市其他传统产业。
吉他产业是惠阳文化产业支柱,产量一度占全国40%以上、全球约五分之一,尤克里里的销量更曾占全球80%的市场份额。目前,惠阳已有吉他相关企业80多家,产值约4.05亿元,形成了包括原材料供给、半成品、电子五金配件、装饰包装、数控机械、成品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和多数传统制造业一样,惠阳吉他业也有发展痛点,集中体现在发展模式粗放、企业“小散弱”、产业链协同不足、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强、智能化渗透率低等。
“产品的数字化和生产的智能化,是惠阳吉他业创新求变的关键。”专家们指出,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这项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比如,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平台,包含供应链云平台、共享制造中心等功能,可打通“研-产-销”堵点。通过整合木材、配件、物流等资源,实现“半小时配齐零件”的数字化调度,同时共享制造中心则可提供环保处理、数控机床等共享设备,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
精致的竹木门拉手、功能各异的木质LED灯底座、惟妙惟肖的各式工艺品……来到龙门县龙潭镇,当地竹木加工制品令人目不暇接。
龙门竹木加工业是惠州知名特色传统产业,2023年其行业年产值突破了20亿元。
“我们还是以小作坊占多数,规上企业只有少数几家,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新思路、新设备、新平台……这里提到的那么多‘新’,总体来说还是很缺乏。”龙门县龙潭镇木制品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直击痛点。
“龙门的竹木制品很精美,完全可以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手信’。”林江表示,要破解当地传统生产模式瓶颈,可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全链条效能,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技术研发与转化。比如,设立竹木产业研究院机构,联合高校攻关竹材改性、环保工艺等关键技术,推动专利产业化,同时搭建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建设区域性竹木原材料B2B交易市场来整合供需信息。
“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在专家们看来,不仅需要政府层面“搭台唱戏”,更需要企业“主动求变”,以市场化思维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力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生产性服务业
名词解释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围绕生产的各类服务业,比如银行信贷、保险、证券等融资支持,风险管理和资本运作服务,软件开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服务……不仅包含对各类经营主体的生产活动提供服务,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产性服务业分为: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共十大行业。
总 策 划 王昆发
总 统 筹 卓炬明 于 泽 李朝荣 刘智慧
统 筹 李建国 张旭华 严艺超 李向英
采 写 张旭华 袁 畅 刘炜炜 刘建威 谢宝树
图 片 惠州东江
图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