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港拥有天然深水岸线约30公里,可建1万-30万吨级泊位,是华南地区少有的深水良港之一。

惠州以“两大科学装置”等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科技产业融合的基础。这是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地下的巨大环形装置。

我市初步形成电子信息、3C数码、光电显示等上下游产业生态集群。

惠城区行政服务中心智慧政务服务自助区。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力度,亿纬锂能在多个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列前茅。
切换新赛道
破局“虹吸”困境
开辟产业新赛道
从石化区的塔罐林立,到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再到物流园区的车水马龙……在惠州这片制造业热土,每年产出的产品不仅承载着“惠州制造”的印记,更暗藏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
2024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下称《意见》),赋予惠州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等四大战略定位。今年,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程”列为重点抓好的“十大工程”之一。
庞大的制造业体量为惠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专家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制造业高科技发展的温床、土壤,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温床、土壤。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也成为惠州这座城市加快发展的“必答题”。
聚焦绿色低碳,发展“贴身定制”生产性服务业
激光束在电路板上灵动穿梭,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一条生产线每分钟可打出4万个镭射孔……在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的镭射车间,镭射钻孔机正在以超高的精度加工盲孔,几乎听不到传统工厂的噪音。
“我们为英伟达定制的服务器PCB,能承载每秒千万亿次的运算需求,为AI算法的高速运行提供了稳定的硬件支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PCB行业被贴上“高污染高能耗”标签,而胜宏科技通过建设先进的水处理系统,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水重复利用率超90%。从自动化搬运到节能设备选型,该公司单位产值能耗较行业平均降低40%。
作为全球PCB龙头企业,胜宏科技建设了同行业全国首家新一代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在全球AI服务器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胜宏科技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生产制造水平,不仅实现了能源的精细化管理,更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充分印证开辟新赛道是这座制造业大市的突围选择。
胜宏科技的“数字蝶变”,阐释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共生之道。
专家们认为,除了培育好胜宏科技这些龙头企业外,还要更加科学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招商引资这个关键抓手,引进和培育出更多更强的绿色低碳产业。
“广州、深圳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业态丰富,且不断向周边城市输出‘上门服务’。”林江表示,处于这两个“庞然大物”之间,惠州生产性服务需求不可避免会被虹吸、分流,进而影响惠州本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
“对于惠州来讲,融深融湾是大势所趋,也是重大机遇。”专家们认为,惠州正在推进大亚湾CCS/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集群项目建设,创新碳账户试点等绿色金融,可以结合省里出台的《意见》,聚焦绿色低碳,结合“2+1”产业需求,发展“贴身定制”的生产性服务,深耕专业化领域。
瞄准特色领域,主动供给服务打造生态集群
当前,惠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集中精力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面对广深“虹吸效应”,如何从“承接溢出”转向“主动供给”,抢抓新赛道实现反向虹吸?
在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朗峰5G智能终端产业园已全面交付,初步形成电子信息、3C数码、光电显示等上下游产业生态集群,其中深莞企业占比超90%。
从国内中小尺寸显示模组“巨头”华显光电,到全球玻璃制品领域的龙头旭硝子;从国内LED背光行业的“领头羊”隆利科技,到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包装企业安姆科……作为广东省首批人工智能产业园之一,该产业园坚持由“龙头”引领构建产业生态,改变了过去“重制造、轻服务”“大生产、小配套”的传统格局。
仲恺高新区充分发挥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生态集群,众多行业龙头在人工智能产业园扎根,让产业集聚的磁场效应愈发强大。
这种转变的核心,是从被动承接广深产业溢出到主动构建服务供给能力的思维跃迁,形成“制造+服务”的良性循环。
“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对象是工业制造业,没有成体系、规模化、高质量、高配置的工业制造业基础,就很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成长。”宋丁建议,惠州要以超前眼光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强力引流”,筑牢产业根基。
宋丁认为,在“十五五”规划中,要对“十四五”期间布局的惠州制造业进行全盘梳理,重点在仲恺、惠城、惠阳、大亚湾四个主力城区,连片重点布局更加符合战略需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现代制造业,同时布局相应的高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这与惠州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高度契合。根据2024年11月印发的《惠州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我市将依据各县区的特点,规划七个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有步骤地推进科创研发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合理、稳健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宋丁认为,惠州既不能让都市圈和大湾区替代自己应该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也不可能包揽一切生产性服务业,否则容易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严重不平衡。
从胜宏科技的智慧工厂到仲恺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当绿色低碳成为产业基因,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仅能摆脱“虹吸困境”,更能在产业链中占据独特位置,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发力补短板
以生产性服务业“活水”灌溉制造业“良田”
金融领域创新动能不足、制造服务供给能力偏弱、产业协同机制不畅、商贸服务模式相对单一、要素支撑相对薄弱……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指出惠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专家们直言,惠州迈向万亿元级城市,时间紧、任务重,不能走“寻常路”,要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以生产性服务业“活水”源源不断灌溉制造业“良田”,推动一大批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实现跨越式发展。
做厚金融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业全生命周期
金融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枢纽环节,在赋能实体经济、驱动产业升级中发挥着战略性支撑作用。然而,作为广东经济“第五城”,惠州在金融发展方面与此并不匹配。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扩建厂房、增加设备、招募人才、科技研发、拓展市场……可以说,企业方方面面都需要资金支持。”宋丁指出,金融业的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资金融通层面,更通过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信息整合等多元功能,深度嵌入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胜宏科技是惠州制造业企业中通过资本市场力量实现做大做强的一个典型案例。
2015年,胜宏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发行价仅10多元/股,10年后的今天,其股价已逼近200元/股,市值突破1600亿元。通过资本市场平台的助力,10年来该公司积累增加的还有数百项发明专利,以及以英伟达为代表的国际头部大客户。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20家境内(即A股)上市公司,10家境外上市公司(均在香港联交所)。不过,相对于数十万家企业的“基数”而言,惠州上市企业数量仍旧偏少。
“我们也很想尽快登陆A股,条件也基本符合要求。但受大环境以及上市辅导、审批流程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公司上市的步伐还是未达预期。”调研采访中,惠州仲恺高新区一家科技型电子企业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来,公司在细分领域发展较快,科研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正是“开拓疆土”的时候,无奈资金周转跟不上,导致步履蹒跚。
“上市急不来,我们想办贷款,可是企业抵押物少,贷不了多少,走信用贷吧,额度又不高;想找风投和私募基金吧,好像当地也没成气候……”该负责人直言当前遇到了融资瓶颈。
“这就是我们讲到的惠州金融服务模式单一、融资渠道有限等问题的真实体现。”林江表示,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惠州要尽快迈入“万亿GDP俱乐部”,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金融业的作用,多措并举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福建泉州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泉州经济总量2020年首度进入万亿元行列,从五千亿元到突破万亿元仅用7年。此后几年GDP一路攀升,2024年达1.31万亿元。这背后,上百家上市民企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泉州累计有境内外上市企业超110家,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其中,境外上市公司占比超过80%,分布于香港、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在资本市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泉州板块”。
比如,安踏、361°、特步、恒安国际等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而安踏总部加上子公司更于2024年突破了千亿元营收。
泉州作为民营经济重镇和“晋江经验”的发源地,近年来通过金融创新与政策协同,形成了一套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模式。比如,基金方面,构建了“N+X”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政府引导型母基金规模625亿元、国资基金规模340亿元、社会基金规模738亿元,全力打造泉州海丝基金小镇、晋金私募汇、南翼基金会客厅等三大基金集聚区。
交流座谈会上,“耐心资本”也被专家多次提及。专家们建议,惠州应发挥百亿母基金杠杆作用,开展“资本招商”,进一步撬动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参与;创新区域协同募资模式,联合深莞等珠三角城市设立“东江科创耐心资本联盟”,通过区域产业基金互补,共享项目库与风控模型,降低单一区域投资风险。
谈起发展耐心资本,显然绕不开安徽合肥。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模式,合肥精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敢于冒险、精准施策、产投联动”的特点,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领域培育出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业界通常称这种模式为“合肥模式”,其核心是通过国有资本主动介入产业投资,承担风险、引导方向,最终实现产业培育与城市发展的双赢。
“惠州与合肥有不少相似性。”宋丁表示,惠州有着发达完善的制造业基础,工业土壤肥沃,正培育着数以百计、千计的优秀成长型企业,若能以耐心资本对其进行精准滴灌,将有望培育出更多的“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以及相关特色产业集群。
集聚专业服务机构,构建外贸综合服务生态
加强商贸领域的本地化服务供给,也是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惠州是广东外贸大市,跻身全国外贸50强城市。2025年上半年,惠州进出口1979.9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近八成。记者在采访调研中,众多外贸企业表示,目前,惠州外贸服务体系比较薄弱,专业支撑能力不足,对“深穗莞”外贸服务还存在较大依赖。
比如,缺乏国际化的外贸综合服务生态。专业服务方面,国际法律(应对反倾销、知识产权纠纷)、市场调研(海外消费趋势分析)、品牌营销(海外社交媒体运营)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数量较少,企业依赖广州、深圳机构,服务成本高、响应慢。
专家们建议,惠州应构建与“外贸大市”相匹配的外贸服务生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一方面,补强金融服务,引入更多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另一方面,集聚专业服务机构,在仲恺高新区、环大亚湾新区规划“外贸服务产业园”,引进国际律所、跨境营销公司、供应链管理企业等,提供“法律+物流+营销”打包服务,降低企业服务采购成本。
南海之滨的惠州港,拥有天然深水岸线约30公里,可建1万-30万吨级泊位,是华南地区少有的深水良港之一,在承接远洋大宗散货、液体化工品等运输上也具备先天优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港口群的组成部分,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惠州港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但长期以来,由于与石化产业深度绑定,惠州港尽管产业特色明显,但在发展商贸方面的先天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近年来,惠州高度重视港口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惠州港加速从产业港向贸易港、产业港并重转型,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南北出海新通道。专家们认为,宁波舟山港的发展思路值得惠州学习。
地处浙江宁波的舟山港,曾是一座不产一滴原油的海上渔港,如今已跃升为全国第一、全球第四大加油港,也是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其在深水泊位利用、大宗散货运输、海铁联运等方面经验丰富,与惠州港“深水良港+大宗散货”的定位高度契合。
目前,宁波舟山港通过“海铁联运班列”连接中西部16个省份,2024年海铁联运量超180万标箱。专家们建议,惠州港可参考其“政府补贴+市场化运营”模式,探索开通至江西赣州、湖南郴州等城市的定点班列,配套“一次报关、全程通行”的通关便利,降低内陆企业物流成本。
错位谋发展
聚焦细分领域
与周边城市形成互补
放眼全球,生产性服务业显然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灵魂。”黄奇帆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越高,经济越发达。
在此背景下,惠州如何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惠州生产性服务业前景可期、大有可为。”专家们认为,惠州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基础,瞄准新技术、新风口,聚焦细分领域的专业化服务,形成与周边城市的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这种错位发展的思路,才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分工中找到独特的定位,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矩阵”。
扬长避短,瞄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错位特色发展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紧邻高速公路,有一片依山而建、造型独特的建筑群,山坡上矗立着“中国散裂中子源”几个大字。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为东莞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突破,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推动东莞从制造重镇向科技创新策源地转型。
“东莞和惠州一样,也处于深圳、广州之间,但东莞生产性服务业有声有色,需求并未被广州、深圳大量虹吸。”林江表示,除了其制造业发达、技术研发实力突出外,还在于差异化战略的协同作用。比如,通过发力本地化产业配套、政策精准引导、与广深港协同定位、细分领域深耕及龙头企业的生态赋能等,实现与广州、深圳的错位特色发展。
广州依托华南商贸中心地位和高校科研资源,会展与商贸、物流供应链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达;深圳科技研发实力强大,信息技术与数字服务等数字经济形成创新生态,各类专业人才聚集;东莞制造服务化与供应链创新突围,依托制造业基础,打造 “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融合范本……
惠州如何寻求差异化竞争,破除产业“内卷”,实现错位发展?
作为“万亿工业大市”,惠州与广深莞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上存在不小的差异。专家建议,惠州要立足自身制造业优势,通过区域协同分工、产业垂直深耕、精准承接外溢资源,瞄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生态。
传统意义上,生产性服务业在某些环节呈现劳动力密集特征,例如物流中的仓储与运输、简单的外包售后服务等,需要大量人力来完成基础工作。但近年来,技术创新浪潮席卷,生产性服务业正快速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科技迅猛发展,人力成本持续攀升,多重因素作用之下,发展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符合专业化的产业分工趋势。”周翠俭说。
今年,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预计将建成,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吸引聚集一大批科学家到惠州从事科研工作;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建设11个高水平科研平台,突破30余项国内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埃克森美孚大亚湾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惠州化工产业研发中试基地等一批研发机构的建设持续推进……
“这些‘国之重器’、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是惠州的独特优势,是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平台。”宋丁建议,惠州要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引领作用,健全“沿途下蛋”机制,努力将惠州打造成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进一步提升惠州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在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实现突破。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惠州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亿纬锂能为例,年报显示,亿纬锂能拥有约23万㎡研究院及6000余人的国际化、跨学科综合研发团队,构建了6个研究院及5个研究所。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力度,亿纬锂能在多个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列前茅:锂原电池自2016年起连续9年销售额及出口额位列国内第一;圆柱电池2024年出货量位列国内第一,全球前四;动力电池领域率先实现46系大圆柱电池量产装车,中重型商用车装机量排名全球第二;储能电池领域2024年出货量排名跃居全球第二。
发展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离不开创新人才和创新生态的加持。2024年,惠州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2.6万名,今年又启动“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在惠州,就业有补贴、创业有扶持、创新有资助、求职有住所、落户有补助,揽才政策诚意满满。
专家们建议惠州学习借鉴杭州的先进经验,前瞻布局新兴产业,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
以杭州为例,宇树科技机器狗翻山、涉水、跳高和负重载人都不在话下,深度求索(DeepSeek)训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一鸣惊人……近年来,“杭州六小龙”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频频“出圈”。
这得益于杭州一流的营商环境——“无事不扰”,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大胆创新;“有求必应”,对企业诉求快速响应、精准服务。杭州以“服务型政府”著称,优越的营商环境不仅成就了“杭州六小龙”,更吸引超400家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扎根杭州。政策超前布局、服务主动高效、长期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杭州的营商环境核心在于将政策、资本、人才、服务整合为“阳光雨露式”的创新生态。
引育“链主”,围绕产业链打造服务链
“惠州是广东经济‘第五城’,这就是当前惠州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最大优势、最大机遇。”宋丁认为,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支持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将带来持续的政策红利,惠州生产性服务业正好可以借此东风启航,不断做大做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链主”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牵引拉动作用。
专家们认为,惠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聚焦产业链协同,以制造业需求为锚点,以集群发展为抓手,引育“链主”企业,培育产业生态,围绕惠州的产业链打造配套的服务链。
“产业有产业链,服务也有服务链,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林江看来,产业链是发展服务链的基础,发展服务链又能够更好发挥协同效应,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围绕‘2+1’产业,惠州要打造产业链上急需的科研创新、检验检测及市场准入、物流配送、金融、数字化赋能等服务链。”林江建议惠州聚焦产业所需,引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链主”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标杆示范企业,进而带动整个惠州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创新能力、辐射能力进一步完善提升。
以浙江杭州为例,其区、县(市)积极探索建设各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如,上城区探索“CBD+科创”发展总战略;拱墅区聚焦金融服务业,已聚集省级以上金融机构总部70家;西湖区聚焦数字服务与科技服务;高新区(滨江)以信息软件服务为主引擎……
科学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招商引资是关键抓手。“招商引资要从‘充分条件’思维转向‘必要条件’思维。许多城市把劳动力成本低等作为招商优势,这其实是混淆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林江举例,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研发能力、物流效率、信息服务水平等才是真正的必要条件。
“不能追求单纯的规模扩张,不盲目追求高大上。”林江建议,在产业选择和招商策略上,必须摒弃“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粗放模式,转而聚焦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领域。尤其是要避免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竞争,找到适合自身优势的产业路径。
⦾专家观点
惠州要以超前眼光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强力引流’,筑牢产业根基。”
——中国城市专家网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CDI资深研究员宋丁
产业有产业链,服务也有服务链,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产业链是发展服务链的基础,发展服务链又能够更好发挥协同效应,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的关键,更是GDP最大的增长板块,还是服务贸易的增长引擎、可持续高附加值的基础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根基。”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
由惠州政府或行业协会引领,建立非营利性行业战略平台,让中小企业能够共享平台订单资源,通过专业化服务和订单保障,带动中小企业不断做强做优。这种模式既能激活中小企业活力,又能为生产性服务业创造刚性需求,更有利于带动惠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原主任丁力
总 策 划 王昆发
总 统 筹 卓炬明
于 泽
李朝荣
刘智慧
统 筹 李建国
张旭华
严艺超
李向英
采 写 张旭华
袁 畅
刘炜炜
刘建威
谢宝树
图 片 惠州东江
图片社
融媒体编辑中心编
联系电话 2831844
值班编委 曲 哲
值班主任 吴志云
责 编 范美玲
视 觉 伍丁群
校 对 贾潮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