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审视服务业发展问题,坚持引进培育壮大并重,尽快把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变成潜力板。为发挥惠州制造业基础坚实优势,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互促互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高附加值延伸发展,2025年市中青班第二课题组实地走访有关市直部门、产业协会、代表性企业,向69家制造业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梳理了制约我市“两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两业”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建议。
一、我市“两业”融合现状及问题
一是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问卷结果显示,有62%的受访企业表示在同等条件下,愿意优先选择本地服务商;有68%的受访企业表示在匹配服务需求时,缺乏统筹全市“两业”供需配给的专业平台,无法掌握本市服务商信息。
二是本地生产性服务企业受认可度不高。有41%的受访企业认为本地服务资源不足,本地服务商资质不高或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个别有专业能力的企业,因品牌影响力不够,业务大打折扣。
三是前沿性生产性服务应用场景不足。我市已落户不少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在“无人工厂”改造、商用车智能驾驶等领域的研发成果和服务质量都能排在全国前列,但本地长期缺乏足够应用场景供企业升级技术、示范推广。
四是招引制造业项目时未同步牵引后端生产性服务。我市招引制造业企业或项目谈判时,一般能够注意到要把产品批发贸易环节留在本地,但容易忽略把运输物流、设备维保、工业设计等常用配套生产性服务牵引过来。
五是培育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我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性政策由各部门分别出台,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政策,政策叠加效应不明显。
二、加快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的对策建议
调研组认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未来要实现较快增长,形成较强支撑,关键是把分散的制造业企业需求和散乱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供给有效串联统筹起来,重点借助行业协会、国企等平台,使需求端和供给端精准对接,加快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搭好供需对接平台,深挖制造业需求存量市场
1.构建需求供给两张清单。支持产业协会摸查具有自主决策权、选择权的在地制造业企业生产服务需求,动态建立企业需求清单;支持行业协会遴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建立服务供给清单。
2.搭建“线下+线上”合作平台。由主管部门、协会牵头举办推荐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法律机构驻场助推,促成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对接合作,搭建线下对接平台;借鉴华为FusionPlant赋能东莞制造业,广州培育数商云等成功模式,采取市属国企牵头,与有一定行业基础、国内运营成熟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合作,增强企业商业信息上网信心,促进动态的需求及服务信息有效整合、及时配对。
3.推动成熟市场先行先试。聚焦制造业需求大、本市发展基础好的行业领域,在物流仓储、商务服务、人力资源、工程设计、软件开发等行业先行先试,优先构建两张清单、搭建专业信息平台。
(二)发挥国企支撑作用,抓好新赛道新市场主体培育
1.注重以资源换市场。借鉴建筑企业培育经验,对需国企基金配比建设的初创型企业、自主招商引入的新进投资项目,及早围绕项目建成后的生产服务需求,匹配符合企业需求的服务企业。
2.打造新兴产业服务链条。按照“国企打造平台、需求牵引企业、释放后端服务”模式培育生产性服务链条及发展洼地。如支持国企参与润泽智算中心建设,以电力需求为支撑,以国企风投为牵引,辐射带动惠州集聚AI智算、软件信息安全、大数据、机器训练测试等企业,逐步培育形成产业服务链条。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以及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以国企牵头谋划建设虚拟电厂主体,带动发展节能服务、能源数据服务、综合能碳管理服务、“双向”充放电力设施场景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抢占新业态服务业发展洼地。
3.培育契合产业需求的专业型企业。我市拥有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两大产业集群,两大产业中工业设计、危化品运输、检验检测等服务需求大,但由于该类服务既对企业实力、资质等级要求高,又涉及安全领域,建议由国企成立专业公司,或控股专业型成长性企业长期培育承接。
(三)强化头部企业牵引,引导配套生产性服务回归惠州
进一步发挥TCL、德赛、埃克森美孚等头部企业牵引作用,厘清超高清显示、智能驾驶、新型储能、石化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后端生产性服务业图谱,加大招引力度和政策引导,推动与制造业深度捆绑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落户惠州,找准同类制造行业企业的共性需求,以市场引企业,持续推动异地优质的专业服务企业落户。以做强全链条市场为依托,化解企业顾虑,持续引导推动优质制造业企业将自主运营服务“剥离”,通过协会精准推荐市场、出台政策扶持等方式,推动其向同行业企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把本企业优质服务延伸至全行业。
(四)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完善“两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完善政策保障,构建精准培育体系。聚焦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新型储能等优势产业链需求,在研发设计、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等细分领域出台“小切口”政策措施,并形成整体政策包;突出发挥协会、国企作用,积极打造智算中心服务链条、虚拟电厂服务洼地,探索融合转型、低空物流、碳标识认证等创新试点,加快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2.健全联动机制,提升协同效能。建立“产业链-服务链”双链长制,在现有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基础上增设“服务链链长”,强化“链长制”与产业、行业协会联动,统筹协调“两链”供需匹配;建立“一链一服务包”机制,针对每条产业链绘制服务需求图谱,定向培育研发设计、工业互联网等配套服务企业。
3.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要素供给。加快出台国资创投基金容亏免责、差异化考核等创新机制,创新“任务包+项目包+资金包”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耐心资本作用,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开展一批“容亏式”试点投资项目;积极推动金融创新,鼓励银行在“3+7”产业园区开发“园区贷”等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
4.深化人才引育,夯实智力支持。围绕“两业”融合人才需求,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引入计划,以更大力度吸引复合型人才聚集,为“两业”融合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产业融合需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执笔:李骏 曹妤 廖镜彪 古飞虹 吴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