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 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当前,惠州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惠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第一组学员通过学习研讨、剖析现状,结合惠州“2+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实际,对加快发展惠州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当前惠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国际上,一般用“两个70%”来衡量经济发达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尽管惠州的生产性服务业正跑出“加速度”,但与国际上“两个70%”的高标准对照,与国内服务业发展先进城市比较,仍存在产业定位不清晰、对制造业支撑力度不够、物流交通枢纽没有充分发挥优势等问题和短板。
一是统计体系不完善与行业界定模糊。按照国家统计局分类,生产性服务业涵盖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但具体到地方层面,对于制造业企业剥离研发设计、物流服务等业务后的统计归属缺乏清晰界定。这种统计模糊性影响政策制定的精准性,抑制了生产性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的动力,不利于科学评估政策实施效果。
二是物流成本高、基础设施与规划不足。一方面,港口物流业务发展受限,危险品运输牌照审批难、码头资源竞争激烈,大亚湾石化区等产业聚集区的专业化物流配套不足;另一方面,物流枢纽规划落地缓慢,园区布局呈现“散、小、弱”的特点,缺乏集约化、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失衡。各县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较为薄弱,低端服务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传统生产性服务(如基础物流、简单代理服务)占比高,无法纳统;而高附加值领域(如科技研发、软件信息、工业设计、供应链金融、数字技术服务)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制造业高端化需求。中小企业占比高,企业往往更倾向于低成本生存,难以承担高额专业化服务费用。
四是高素质人才匮乏,企业创新内生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以先进科技、专业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加入。当前,我市人才培训体系基本形成,但仍然缺乏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专门培训机构,专、特、新人才队伍的培养速度跟不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缺乏重大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在本土企业中实现转化和应用较少;培育的人才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所需匹配性也有待加强,大量中小企业无法借力平台服务的东风。
五是功能区定位模糊与产业同质化竞争。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但惠州部分功能区规划存在定位不清、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园区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规划不足,缺乏差异化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县区间产业协同不够,存在同质化竞争倾向。此外,部门间缺乏联动,工业用地管理还需政策突破。
二、立足“2+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当前,惠州正锚定万亿元级城市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只争朝夕加油干,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生产性服务业被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加速器”。要围绕“2+1”主导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与制造业主导产业相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支撑“2+1”产业集群迈向高端化。
(一)加强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
市级层面要统一研究县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和产业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出台配套政策;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白名单,加强区域合作与开放场景应用;促进部门联动,探索开放政策引进产业,设立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反馈机制,在“惠州12345热线”开设企业政策咨询专席,收集企业诉求并及时调整政策。
(二)助力企业发展
鼓励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职能,对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环节剥离并设立独立法人企业的制造业企业,政府在企业营收达标时给予支持,激发专业化分工活力;加强示范引领,在仲恺高新区、大亚湾石化区等选取20~30家标杆企业,总结推广服务型制造转型经验,通过案例教学提升中小企业转型能力。
(三)加强物流建设
在重点港口提前规划物流供应基地,发展多式联运,打造供应链,开展集中采购;大力争取“两仓合一”业务支持政策;加快推进B型保税物流中心落地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与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体系。
(四)提升统计水平
全市要迅速建立起涵盖全市经济产业、科技、商贸、交通等方面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数据库,摸清底数;对企业进行辅导,明确统计标准和规律,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分类。健全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监测机制,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进一步完善统计监测内容、增加值核算办法,进一步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析和预警研判,为各级各部门补齐发展短板弱项提供决策参考。
(五)优化人才政策
破解人才瓶颈需要全市“一盘棋”谋划。统一全市人才认定标准、奖励政策和配套服务,比如人才子女上学(各县区高端服务人才的孩子能否到城区读书)、税收返还等问题,吸引高端人才;对于比较难招引的高端设计人才,探索如何与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共享人才;推动本地高校优化学科设置,与TCL、亿纬锂能等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制造业+服务业”复合型人才。
(六)树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战图,明确部门职责
围绕“2+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抓好市场主体培育、抓好项目载体、抓好能级提升、抓好服务保障,支持企业蓬勃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贡献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出台激励政策来培育经济活力,要“放水养鱼、欲取先予”,各部门协同扶持产业发展,贴心服务,当好“店小二”。
(执笔:张慧 古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