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街道利用无人机进行消杀作业。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摄
“阿婆,门口这个坛子底的积水容易滋生蚊子,要及时把积水倒掉!”日前,惠阳区镇隆镇联溪村志愿者行动起来,挨家挨户检查,帮村里老人倒掉门口坛子底的积水。在当前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关键期,这样的场景正在惠阳9个镇(街)136个村(社区)同步上演,大家盯紧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全民参与、全域推进“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等,多举措构建全方位防控体系,为群众健康筑牢防护墙。
织密责任网保障防疫落地落实
抓落实,需要一级一级担当,层层压实责任,惠阳区各镇(街)构建起联动防疫格局,织密责任网。
淡水街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街道主要领导带队督导整改,将“早部署、早行动”细化为“清除积水-消杀防控-宣传到户”的闭环流程,确保防控工作环环相扣、有序推进。
新圩镇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制定防控实施方案,建立“镇-村-网格”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良井镇开展消杀技术培训,推动各村(社区)落实防蚊灭蚊“1130行动”,结合消杀加强翻盆倒罐、清除积水。
三和街道主要领导带队深入背街小巷督查,对发现的环境卫生问题当场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限期落实。正是各镇(街)“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136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消杀
“这个闲置花盆底的积水里有蚊子幼虫,必须清除干净!”清晨,惠阳区镇隆镇联溪村志愿者早已行动起来,仔细逐个翻盆倒罐检查隐患角落。这样的场景在惠阳各镇(街)随处可见,一场“地毯式”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展开。
针对重点场所,惠阳区各镇(街)实施“靶向整治”,精准发力。三和街道对闲置菜地杂草、楼栋间隙杂物进行集中清理;新圩镇对农贸市场、建筑工地排水沟渠开展专项检查;沙田镇人民公园的环卫工人蹲在绿化带里,用小铲子仔细清理烟头落叶,不给蚊虫留下孳生空间。
截至目前,全区清理垃圾杂物14676.76吨;排查(整治)孳生地面积237.424平方公里,使用灭蚊药物10144.5升,出动防制专业人员5792人次,灭蚊消杀面积79.50平方公里、出动病媒防制专业器械5043台;全区9个镇(街),136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消杀,减少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
构建“培训-监测-消杀”全链条防控体系
“这个药的调兑浓度针对下水道要高些,绿化带得稀释,喷的时候要对着蚊虫藏身的地方。”8月10日,在淡水街道消杀培训现场,社区卫生院服务中心骨干的实操讲解让60余名学员受益匪浅。
惠阳构建“培训-监测-消杀”全链条防控体系,提升消杀专业性。惠阳区疾控中心统筹技术支撑,先后在沙田镇、良井镇开展蚊媒传染病消杀技术培训,覆盖各镇(街)网格长、网格员及卫生院人员,为科学防控奠定基础。
淡水街道组建专项消杀队伍,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小包围圈”,每日对下水道、垃圾中转站等高频滋生点进行消杀。8月10日,淡水启用无人机在淡澳河两岸精准喷洒,覆盖6个社区。
良井镇日均出动专业防制人员50人次,重点区域消杀面积12万平方米。新圩镇聘请专业团队,根据蚊媒监测点的布雷图指数动态调整消杀频次,有效降低了蚊虫密度,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得到明显遏制。
校园及特殊场所防控更无遗漏,淡水、沙田、三和等镇(街)的中小学、幼儿园定期开展蚊虫集中消杀,为师生筑起健康防线。
多渠道宣传凝聚全民防控合力
“阿叔,家里花盆托盘别积水,蚊子就会少很多。”淡水街道菜市场里,志愿者一边发放传单一边宣传防蚊虫知识。惠阳通过多渠道宣传,让防蚊灭蚊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淡水街道张贴海报1000余张、发放宣传单页30000余份,社区广播、微信群循环传播防蚊知识;镇隆镇在商场、小区宣讲蚊虫危害,提升群众防控意识;新圩镇结合“门前三包”,向居民发放《防蚊灭蚊指南》;平潭镇通过入户宣教,发动1960人次参与防蚊行动。
防疫如此重要,群众也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卫生整治行动。
三和街道居民自发组成“清积水小分队”,每天巡查楼道;沙田镇鹤山小学学生开展“防蚊手抄报”活动,把知识带回家;镇隆镇商户自觉打扫门前卫生,“店里没蚊子,顾客才舒心”。
组建督导队伍筑牢监测预警防线
“上次整改的小巷,今天再检查一遍,不能反弹。”在惠阳区各镇(街)专项督导组的检查记录上,密密麻麻记载着整改情况。惠阳通过严格督导和机制建设,确保整治成果不反弹。
淡水街道组建由爱卫办、纪检办、执法队组成的督导组,对消杀频次、积水清理等现场督查,限期整改并跟踪问效;三和街道执法队对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行为集中整治,督促商户落实“门前三包”;新圩镇将“蚊虫密度控制情况”纳入村干部考核,与绩效挂钩。
下一步,惠阳区将持续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推动环境整治与防蚊灭蚊工作融入城乡治理日常,让“健康惠阳”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通讯员惠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