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上课 直播带货

华师学子下乡罗阳书写“助农指南”

2025年08月19日惠州日报博罗新闻
字号:T|T
    实践团成员在直播间展示绘本。“罗阳禾硕”实践团供图

实践团成员在直播间展示绘本。“罗阳禾硕”实践团供图

当青春智慧遇上田野沃土,会碰撞出怎样的乡村振兴火花?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罗阳禾硕”实践团走进博罗县罗阳街道,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联动校政企三方力量,通过创新农耕教育、直播文创等模式,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田野调研“探实情”,解码乡村发展路径

实践团深入罗阳街道承粮陂村、三徐村等多个村庄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脚步遍布山林药田、果园村落,聚焦特色产业升级与乡村发展瓶颈,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寻找突破口。

在承粮陂村的象山药王谷,实践团实地考察南药种植基地,了解“药田生计”如何成为村民增收的“甜蜜果实”;在三徐村的荔枝园里,实践团了解了荔枝与龙眼种植产业情况,为当地打造和宣传农文旅综合体出谋划策;在承粮陂村,实践团走访了10多户农户,了解该村农业种植情况,提出通过直播助农等形式拓宽当地农特产品销路。

从南药种植基地到果园,从田间到走访入户,实践团将调研所见所闻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解题思路”:要通过“知识下乡”“信息下乡”破解产业瓶颈,以三产融合激活乡村资源。

农耕课程“活起来”,厚植乡土文化基因

“一粒米要经历育种、插秧、抽穗,才能变成碗里的饭。”在博罗县党群服务中心课堂上,实践团成员正拿着《米饭成长记》绘本,给孩子们讲述稻米的“一生”。这是“罗阳禾硕”品牌打造的农耕课程之一,通过“理论+实践”双轨模式,让农耕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理论课堂里,“米粒的旅程”“花生的世界”主题课程趣味盎然。孩子们化身“小农夫”,在角色扮演中了解稻田生态系统;用花生衣做酸碱实验,在操作中感受科学的奇妙。“五谷绘丰年”活动更将美育与农耕结合,让孩子们接受美育教育,增进对农耕文化的了解。走出教室,田野就是“第二课堂”。承粮陂村的花生田里,头戴草帽的孩子们跟着实践团成员学拔花生。随着此起彼伏的“嘿哟”声,沾着泥土的花生串破土而出,孩子们的笑声与泥土的芬芳交织成最生动的劳动教育课。

直播文创“双驱动”,促进农文旅融合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承粮陂村的丝苗米,煮熟后入口软糯、余味悠长,哪怕不配菜,也能品尝到纯粹的美味!”在直播间里,实践团成员们化身“新农人主播”,一边展示晶莹的生米、热气腾腾的熟饭,一边讲述稻米背后的农耕故事,让当地的丝苗米走进更多消费者的视野。

直播引流的同时,文创赋能让农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实践团深挖承粮陂村农耕文化,设计出“小穗”IP形象,推出“四时景”系列文创产品。稻米包装上,稻田风光、插秧场景的插画诉说着乡土故事,不仅提升产品辨识度,更成为传递乡村文化的载体;原创《米饭成长记》绘本以童趣视角展现粮食生产过程,既科普了粮食生产知识,又厚植惜粮爱农情怀,让助农行动兼具温度与深度。

据了解,该团队计划协助当地延伸产业链,结合研学课程开发“农耕体验+文创购买”的研学旅游路线,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惠州日报记者朱丽婷 通讯员黄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