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收益送进农民口袋里

惠州市供销系统为农服务专项整治见实效

2025年08月19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过去玉米集中上市,价格常常被压,今年签了保底订单,收入有了保障!”6月底,博罗县杨村镇莲湖村村民老纪把最后一车玉米送进镇里的综合服务站,脸上藏不住笑意。服务站外,冷链车正排队装货,几小时后,这些玉米将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商超货架上。

老纪的底气,来自惠州市供销系统正在开展的基层供销社为农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针对农民“种什么、怎么卖、卖好价”三大痛点,惠州市供销社把“恢复合作经济属性、密切联结农民”作为突破口,通过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冷链物流、数字平台“四网”下沉,推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为农服务答卷。

专项整治,直击为农服务“末梢梗阻”

“部分基层社守着资产收租金,为农服务功能弱化;个别地区农资供应不及时,技术服务跟不上;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不畅……”惠州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坦言,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正是专项整治的靶心所在。

开展专项整治以来,全市供销系统建立“三级联动”整改机制:市级成立工作专班,县(区)组建督导组,基层社实行“一社一账”清单化管理。龙门县供销社开展“三送三收”行动,收集农户需求2万余条;博罗县供销社对18个基层社实行“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惠阳区供销社推动3名企业骨干下沉薄弱基层社……截至目前,全市供销系统排查出的77个问题已完成整改66个,预计9月底前全部销号。

模式创新,“社村合作”织就共赢网络

在全省“社村”合作试点工作中,博罗县供销社整合供销系统组织优势和村集体资源禀赋,探索基层社提质升级新模式。

公庄、泰美、杨村、麻陂、观音阁5个基层社以“联合发展机制”为核心,共同出资成立惠州市博供农业服务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出动超20人次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完成豇豆商品化处理超5万公斤。同时,广泛推广“社村公司+基层社+村集体+新农人”的合作模式,村集体积极带动农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订单农业生产,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据统计,这种模式每年可带动当地500余人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6万元,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服务升级,全链赋能破解产销困局

在专项整治推动下,供销服务正从单一农资供应向全产业链延伸:生产端,博罗县湖镇基层社建设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供港水产“从池塘到餐桌”精准对接;技术端,惠阳区沙田基层社组建荔枝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专班,提供飞防、采摘劳务、烘干等多项专业化服务;流通端,惠阳、惠东县(区)供销社组织社员企业入驻数字供销平台,通过发布产品信息、对接采购需求,拓宽销售渠道,上半年线上成交1.25万单;金融端,博罗县供销社联合农业银行博罗县支行推出年利率2.6%的专项低息贷款,2025年至今已放贷4686万元。

机制筑基,长效保障激活基层动能

为避免整改“一阵风”,全市供销系统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龙门县供销社成立社有资产运营公司,推动资产管理效率提升至34.5%;博罗县供销社出台16项“社村”合作制度,将订单农业纳入相关村集体考核;惠阳区供销社实施竞聘上岗,新班子平均年龄下降6岁。

从“卖难”到“卖好”,一根玉米、一串荔枝的“旅行记”,折射出供销社强化合作经济组织属性的坚定步伐。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惠州供销人正以实干作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收益送进农民口袋里。

惠州日报记者伍磊 通讯员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