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个100%新能源多能互补海岛微电网再升级

从“柴油黑烟”到“风光绿电”,大亚湾孤岛渔村生态美产业兴

2025年08月19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美丽的三门岛,清爽海风拂过嶙峋礁石。

资深钓友陈先生时隔一年重访海岛,岛上已是另一番模样。“现在人多了,景更靓了,空气也更清新了,这岛就像被彻底唤醒了!”陈先生望着焕新的三门岛惊喜感慨。

2024年12月,位于大亚湾三门岛北扣村民小组的首期微电网工程正式投运,不到一年光景,这座曾经的“柴油岛”已蜕变为生机盎然的“零碳岛”。如今,随着三门岛妈湾村民小组第二期微电网工程竣工,这个广东首个100%新能源多能互补海岛微电网再次迎来“绿色”升级,为海岛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生态活力,更为远离陆地的海岛新能源供电提供了“广东样板”。

盘活海岛资源 巧破“看天吃饭”困局

三门岛,静卧于广东惠州大亚湾与深圳大鹏湾交汇处,距陆地17海里,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自然海岛之一。海岛上的三门村,下辖北扣、妈湾、小三门等3个村民小组,常住村民800多人,高峰期日均游客超过1000人。作为惠州辖区内距离陆地最远的有人居住海岛,三门岛受自然条件、技术瓶颈、电网延伸困难等限制,长期隔绝于陆地电网之外,“用电难”成为岛上村民心头的一块重石。

“以前一到晚上,村里‘轰隆隆’全是柴油机响,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三门村党支部书记谢丽燕回忆,“机器时停时转,电压不稳,白天省着不用,晚上勉强点几盏灯凑着吃饭。哪怕省着用,夏天每月发电成本近千元,灯都舍不得多开一小时,更别说用冰箱、电视了。”摆脱柴油依赖、实现用电自由,成了村民最深切的渴望。

海岛供电,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集技术攻坚、环境适应与系统统筹于一体的复杂工程。惠州供电局从“摸清家底”开始,依托气象数据与历史观测,系统梳理海岛风能、光能、波浪能等资源的分布特征,优先筛选规律稳定、转化效率较高的风能与光能资源,作为主要电力来源。

三门岛资源开发面临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海岛植被覆盖率高、生态脆弱,基建用地狭小分散,从根本上限制了新能源开发规模与形式,倒逼海岛新能源开发只能走“小而精”路线:集约利用居民楼屋顶、废弃海虾养殖厂屋顶、景观道路绿化带等零散地块,因地制宜布局分布式光伏板、小型风机等电源,在满足供电需求的同时,平衡好电力供应与生态承载能力。

然而,即便采用这种“见缝插针”的分布模式,海岛新能源的稳定性仍受自然条件所限:不同时段的光照强弱、风量大小以及岛屿面积等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供电质量。为破解这一痛点,惠州供电局制定了清晰的“三步走”战略:初期扎根,建设分布式屋顶光伏、小型微风装置及储能,实现本地能源初步自给自足;中期互联,运用低压直流远供技术,连接岛屿村落,整体提升海岛供电能力;远期赋能,构建以多元绿能为核心的供能体系,为海岛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如此一来,在兼顾海岛生态的基础上,新能源“靠天供电”的不确定性被彻底打破,海岛电网真正具备了“自我调节”的韧性。

在经过深入调研及可行性论证之后,惠州供电局协同惠州电力发展公司迅速启动首期“微电网”项目建设。2024年12月26日,位于三门岛北扣村民小组的首期“微电网”工程正式竣工投运,惠州供电局以“绣花功夫”细致、扎实做好海岛新能源利用的“探路者”工程——在村民住宅屋顶分散铺设352.51千瓦光伏板,利用景观道路两侧绿化带的闲置空间安装总装机40千瓦的微型风机,并配套1000千瓦时储能系统,既避免了大范围占地对生态的干扰,又为海岛注入了第一缕“绿电”,让居民首次用上了稳定的清洁能源。

关关难过关关过

海岛绿电稳扎根

首战告捷,让惠州供电局更有底气向“更大规模、更全覆盖”发起挑战。今年3月,妈湾村民小组的二期微电网工程正式启动。这一次,项目不仅在“量”上跃升,更在“质”上突破:在山顶海拔200米的开阔地带建设1台200千瓦的大型风机,相比首期的微型风机,单机容量和能源转化效率实现了跨步提升;与此同时,将原本荒废的海虾养殖场屋顶“变废为宝”,铺设1630.2千瓦分布式光伏板,配套储能系统升级至10兆瓦时,是首期的10倍,为电能跨时段调配提供了“超级充电宝”。

规模升级的背后是更复杂的挑战。摆在建设团队面前的首道难关是储能装置跨海运输难题——这个经过迭代升级的“超级充电宝”,重心高、体积大,单个储能柜重量就已经达到30吨,常规运输极易倾倒,即便是轻微的碰撞也可能导致设备损坏。

如何保证它在运输途中纹丝不动?

经过反复测算,惠州供电局技术团队创新采用“液压锚定系统”攻克难题:在千吨货轮上精准设置多个锚点,通过吊车构建起一个立体支点网络。当运载储能装置的货车稳稳“嵌入”这些液压支点后,哪怕海浪再汹涌,储能装置依然如磐石般纹丝不动,用工程力学给储能装置牢牢装上了一道“安全锁”。

攻下与海浪博弈的力学之战,储能装置终于安全抵达海岛,但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三门岛特有的砂质土壤,如同松软的蛋糕,重达数十吨的设备一旦放置其上,极可能深陷其中。面对海岛土壤的基建挑战,惠州供电局技术团队通过分层浇筑高标水泥基座,为储能装置搭建稳固的“底盘”,即便在台风季节,储能设备依然稳如泰山。同时,考虑到海岛高湿高盐的特殊环境容易导致设备受侵蚀,惠州供电局为所有设备“量体裁衣”,将防腐等级全面提升至C5标准,用特殊镀层与涂层技术的双重防护,为电力设备披上“抗腐蚀铠甲”。

当储能装置在海岛稳稳“扎根”,建设团队又马不停蹄奔赴新战场——面对27米长叶片、29吨重的“巨无霸”风机,既要安全运抵山顶,又不伤一草一木,这道“绿色运输”必答题,该如何破题?惠州市焕能电气安装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威介绍:“我们结合三门岛的地形地貌,对常规仰举车进行了设计改造,通过提升抬举角度、增设旋转功能,多途径调整风机叶片在运输过程中的姿态,巧妙避让‘葱茏绿意’,真正做到绿色筹划、绿色落地。”

2025年8月,历经重重困难与挑战,三门岛妈湾村民小组第二期“微电网”正式启用,清洁电能顺着新架设的线路涌入每一户人家,灯火通明的瞬间,海岛的夜空绽放出比星辰更温暖的光芒。从“液压锚定”破解跨海运输难题,到“抗腐铠甲”抵御高湿高盐侵蚀;从屋顶光伏板在渔村巷陌铺展,到200米山顶风机在海风里舒展叶片——惠州供电局在三门岛铺就的“绿电”扎根之路,不仅让海岛灯火常明,更让每一度电都带着生态的温度,用创新与担当为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动能。

电费降、

天空亮、产业旺

如今,阳光下光伏板阵列粼粼如波,风车优雅旋转。由风电、光伏、储能编织的多能互补微电网,正悄然改变着这座海岛的呼吸与律动。

曾因柴油发电成本高而克制用电的海岛村民,如今用上了与陆地电网同价的“绿电”,用电成本从近3元/度降至0.62元/度,“用电自由”成为现实,大家添置冰箱、空调等电器,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居民的“用电账”写满了实惠,海岛的“环保账”同样亮眼:岛上日用电约4600多度,微电网日发电高达6000度;年节约柴油约35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10吨。曾经轰鸣的柴油机组安静“退休”,刺鼻黑烟已成历史,海风掠过风机叶片的轻吟取代了机械轰鸣。

“三门岛微电网是中国南海岛礁中首个实现100%新能源长时可靠供电的成功范例,对国内外海岛可持续发展具有开创性的示范意义。”惠州大亚湾供电局工程建设部经理陈鸣介绍,“相比全球多数岛礁供电系统仍需柴油作‘拐杖’补充,三门岛微电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由纯‘风光储’构成、能独立运行且100%供应绿电。”

从技术创新到工程实践,三门岛微电网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破解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走出了一条以民为本、向绿而行的海岛能源转型之路。下一步,惠州供电局将利用低压直流技术建立“村村互联”的配电网络,实现电能“村际互济”,提高电力供应可靠性。同时,继续探索和应用更高效率的能源利用形式,让盈余绿电在海岛上实现高效调配,让每一度绿电发挥更大价值。

“三门岛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能源转型只有紧扣群众需求、回应民生关切才能真正走深走实。”惠州供电局党委书记郑宇表示。

从解决“用电难”到实现“用好电、用绿电”,三门岛用能方式的转变,既让群众得了实惠、添了幸福,也为生态保护腾出了空间、注入了动力。未来,惠州供电局将继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海岛能源转型的“绿色密码”转化为更多地区的“幸福密码”,在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中,推动发展与保护协同共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公平惠及城乡群众,用每一度跃动的电能守护民生温度。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周智聪 张旭华 通讯员陈凌 蒋立涛 温秀云 郑铭阳

侧记

用旧棉被铺就电力同心路

台风“蝴蝶”过境后,难得出现短暂大晴天,惠州大亚湾供电局工程建设指挥部的气氛格外紧张。惠州大亚湾供电局工程建设部经理陈鸣站在码头边,盯着设备船缓缓靠岸,随后工人们开始卸货——这是大家抢回被台风耽误工期的关键时刻,如果设备不能及时送达基础位置,后续施工将全面停滞,工期延误将难以预估。

“陈经理!”对讲机里传来运输队长老李急促的声音,“第一批设备车刚开上坡就打滑了,轮胎在泥地上空转,根本爬不上去!”听到消息,陈鸣立马就往山上冲。湿滑的山路在雨后泥泞的地面上蜿蜒,坡度陡峭。他赶到现场时,第一批设备车正停在半坡,轮胎在泥地上空转,溅起的泥点打在工人们脸上。

“停下!”陈鸣叫停运输车辆,蹲下来抓起一把泥,指腹摩挲着湿滑的土层:“地面泥水太湿,轮胎抓地力不够。”

“如果把泥水吸附擦去,再补填水泥石粉,就可以完美解决湿滑路面问题。”想到这里陈鸣眼睛一亮:“所有班组注意,立刻准备床单、棉被!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布料来吸附泥水!”

消息传开,工人们开始翻找随身携带的行李,但所带的物资有限,凑来凑去也不够。“这样不行,完全不够!”陈鸣焦急地想着,“必须找到更多布料!我们去找村民、民宿收购,把路面的泥水吸干,才能让运输车动起来。”

就在陈鸣准备安排人员分头行动时,一直站在不远处默默关注施工进度的民宿老板老冯开口了:“我仓库里有一些备用的旧棉被,是用来应急的,本来打算坏了才扔,跟我一起搬出来拿去用吧!”

老冯是在岛上开民宿的,先前听说建设工人在找住宿,他把打算在旅游旺季租给游客的房间腾出来,以常规的价格租给了建设工人。热心的他平时总爱在工地附近转悠,这天一大早也凑过来看进度。他几步跨到陈鸣身边,一手拽住了陈鸣的胳膊就要往自家的民宿跑。陈鸣看向老冯,眼睛里闪过一丝希望:“太好了!这些棉被真是雪中送炭!”

老冯拍了拍胸脯:“跟我来!我那儿不止这几床,还有不少备用的。”不到半小时,在老冯的带领下,陈鸣和工人们从老冯的仓库里收集到了厚厚的棉被。老冯拍着旧棉被上的灰尘笑道:“这些备用的都用不上,放着也是放着,原本打算扔了,现在却成了‘救命稻草’。”

“这怎么好意思,我们按照一床棉被折旧的价格跟您收购。”陈鸣推辞道。

“给什么钱!”老冯摆摆手,语气坚决,“你们大老远来帮我们建设电网,我们高兴还来不及。这些旧棉被本来就是废旧的,放着也是占地方。”前来看热闹的其他岛民也纷纷附和,有人甚至拿出了压箱底的厚被子。

陈鸣眼眶发热。他指挥工人们在最滑的路段铺上棉被,先吸干泥水,再重建水稳层,恢复路面,增加摩擦力,终于顺利让第一辆车小心翼翼地开上去,稳稳地停在了基础平台。

天色渐暗,乌云开始聚集。第一批储能设备终于按时运抵安装位置。陈鸣抬头望天,黑压压的云层正在逼近。

“下雨了!”有工人喊道。

豆大的雨点砸在棉被上,发出“啪啪”的声响,陈鸣站在雨中,看着被雨水打湿的棉被,上面还留着岛民们缝补的痕迹——那些细密的针脚在雨中若隐若现,像是一道道温暖的印记。

对讲机里传来老李的声音:“陈经理,最后一车设备也上来了!”

陈鸣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了。这场与风雨赛跑的硬仗,他们赢了。而那些厚厚的棉被,将成为他记忆中最温暖的战利品——它们不仅疏通了一条上山的路,更连接起了一座岛与一群建设者的心。

凉棚下的约定

三门岛的夏日,阳光明晃晃地晒得人睁不开眼,彩石滩边上的村道被晒得发烫,连野草都蔫头耷脑地趴在地上。惠州大亚湾供电局微电网项目组聚在彩石滩边的大树下,配网规划组长黄晓俊展开图纸,指尖点在彩石滩边缘:“这位置光照时长每天超过7小时,支架架在村道旁,既能避台风,发电效率也能最大化,光伏长廊的选址就定在这里。”惠州大亚湾供电局工程建设部经理陈鸣点头,目光扫过图纸边缘标注的坐标:“就是这儿,凉棚往南30米。”

组员们站在一旁,望着不远处那顶蓝白相间的遮阳凉棚——铝合金支架撑起骨架,印着海浪纹样的防水帆布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底下摆着张舒适的藤编躺椅,旁边还有个小茶几。他们心里都清楚:这凉棚是何姨的“心头宝”。项目组前期勘察时就来过这儿,何姨总爱在早饭后到凉棚里歇着,摇着蒲扇远眺海面的远洋货轮,泡上一壶茶,能待到日头升高。

“何姨肯定舍不得拆。”组员小何望着那顶精致的凉棚,“她早上看海景都在这儿。”

当天下午,陈鸣和黄晓俊来到了何姨家,远远就看见何姨坐在凉棚的躺椅上,慢悠悠地摇着蒲扇。“快进来坐,喝口凉茶。”何姨笑着招呼道。

“何姨,”陈鸣在茶几旁的小凳上坐下,开门见山,“跟您商量个事,我们想在彩石滩边上的村道建光伏长廊,给村里稳定供电。”他指着图纸解释,“位置就在您的凉棚边上,这儿光照好,支架搭在依山傍海的村道旁比较稳固。但是,设备运输车辆必须从这里经过,您这凉棚——恐怕得拆掉。”

何姨似乎早就猜到了他们的来意,用目光在图纸上扫了一眼便爽朗地说:“这里需要拆的话,就拆了它嘛!不用这么紧张兮兮的!”

陈鸣没想到何姨这么爽快,愣了一下赶紧说道:“何姨,这位置是综合考虑光照、地形和施工路线后选出来的……”何姨摆摆手打断他,目光掠过正在准备施工的队员们,又低头收拾起茶几上的茶具,一边将茶杯一个个摞好放进竹篮里,一边笑道:“你们不用多说,我懂!建光伏长廊是给全村通上稳定电的大好事,我这凉棚算啥?拆就拆!你们是为全村办好事,是正经事!我这凉棚就是个歇脚的地儿,拆了再找别处就是了。你们该咋弄就咋弄,别耽误正事!”何姨说罢就开始收拾杂物,没一会儿就把茶具和零碎物件都收进了屋。她笑着说:“你们忙你们的,不用管我。我还等你们这光伏长廊建起来,村里用电稳当了,在家吹着电扇喝茶呢!”队员们听着,心里既感动又有些过意不去。何姨摆摆手,转身又回屋继续收拾东西去了。

没过多久,装载设备的车辆小心翼翼地沿着村道驶来,在何姨曾经的凉棚位置前停稳。队员们戴上安全帽,开始有条不紊地测量、标记,为第一根光伏支架的安装做准备。何姨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切,眼神里既有对旧日歇脚处的不舍,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变化的期待。

人物

从“时间缝隙”抢出海岛“绿色未来”

——惠州大亚湾供电局工程建设部经理陈鸣

三门岛微电网项目的施工难度超乎想象——设备从装卸到运输再到施工,环环相扣。潮汐变化快,水位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设备装卸;再加上岛上狭窄崎岖的山路阻断施工交通动脉,变幻莫测的天气又随时可能成为新的拦路虎,打乱整个施工节奏。为保障项目进度,陈鸣早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把办公室搬到了海岛上,摸清了潮汐窗口期、天气风浪动态,对施工计划和人员调配做了精细安排。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个抢出来的时间节点,每一分钟都凝聚着这位攻坚者对光明的承诺,也记录着他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极致追求。

用脚步“量”出绿电蓝图的“规划师”

——惠州大亚湾供电局生产计划部副经理刘文威

在三门岛渔民的眼中,刘文威是一位“追风人”。在微电网工程建设中,他经常背着二十斤重的测风仪在崎岖的山路上穿行,测量风速和风向,反复测算风速转化效率。面对岛上可利用土地分散难题,他带着笔记本走遍了岛上每一个角落,从海岛分散的土地上,挖掘出宝贵的绿电资源。他用脚步丈量风的方向,用数据破解自然的密码,践行着让海岛焕发生机的绿色承诺。

在“方寸之间”拓出海岛的“绿电通途”

——惠州市焕能电气安装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杨威

作为三门岛微电网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单位的负责人,杨威要做的便是在三门岛这个有限的施工空间上建设微电网,这是空间利用的终极考验,既要保证工程进度,又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大规模开挖和植被破坏。他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把每个施工细节都组织得妥妥当当。山顶风机的安装就是其中最艰难的任务之一。为解决风机叶片运输问题,他精确计算,反复推演,并对常规仰举车进行了两项精准改造,通过提升抬举角度,让叶片在运输时能“昂首挺胸”避开低垂的树枝,并增设旋转功能,随时调整叶片姿态,成功避免了碰撞风险。

绿色能源方案落地的“推动者”

——广东惠电投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赖凯国

解决孤岛用电难题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早在项目启动前,赖凯国就进驻了海岛,寻求孤岛用电难题的解决之道,白天和同事们来回勘察现场,晚上回到宿舍翻阅国内外孤岛供电案例,不断寻找突破口。带着大家反馈的设备问题,赖凯国满怀希望奔赴全国各地选取合适的设备,与同事们多次开展协调会,确定风机启动阈值、光伏板倾斜角度、储能系统的电能调剂模式和各村微电网衔接方法,为解决海中孤岛用电问题找到了可行路径。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欧阳成 通讯员陈凌 蒋立涛 温秀云 郑铭阳 本版图片 惠州供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