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桥东水东街包公巷码头见证侵惠日军投降仪式

群众走上街头高呼“胜利”“万岁”

2025年09月03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1929年水东街包公巷路段老照片(翻拍)。

1929年水东街包公巷路段老照片(翻拍)。

铭记英雄·不朽丰碑

惠城区桥东街道水东街枕着东江水东西延伸,既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从白天到黑夜,涌动的人流让水东街变得热闹熙攘,成为惠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之地。

南北走向的新建路将水东街分成水东东路和水东西路,直通东江之畔。鲜为人知的是,这条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包公巷扩宽改造而成,对老一辈惠州人来说,包公巷及包公巷码头是熟悉的地名,更值得铭记的是,这里见证了侵惠日军投降仪式,80年前每一个惠州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荣光。

包公巷码头

投降日军刀枪落地

记者翻阅史料得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惠日军走到末路,彼时惠州城内的观澜书院、惠平汽车站、东坡亭、惠州医院、中山纪念堂等驻地的日军基本停止活动,只是加强戒备,驻扎在环城西路荔晴园内的宪兵队也撤走。

8月下旬,负责惠州等地日伪军投降事宜的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令第六十五军派一五四师从江西开赴惠州。9月16日,侵惠日军在水东街包公巷码头向中国军队投降。惠州万人空巷,获悉日军投降仪式消息的市民都纷纷走向包公巷码头,见证日军投降的历史场面。

据郭宝泉撰文记载,当日下午3时左右,随着几响长鸣的汽笛声,三艘从河源沿东江而下的载着中国军队的火船行至白鹤峰下,岸边的居民首先放起炮仗。数分钟后,中国军队终于靠近码头。包公巷码头的台阶上出现五六个手持冲锋枪和驳壳枪的士兵分列两旁警戒,紧跟着出现的是受降代表、国民党第六十五军一五四师师长郭永镳及其侍从官员。当他们从码头台阶走到街口时,立即传来一声“立正”口令,整个场面顿时紧张严肃起来。

这时,站立在街道左边的3个日军将佐(为首的据说是当时驻惠日军最高司令官、日军投降代表末藤知文)立即用手摘下头上的军帽,同时将佩带的指挥刀从左边腰间取了下来,用双手横托着放在胸前,低着头以示敬礼和迎接。而其他日军士兵在一声号令下,日军军旗当即全部倒下,刀枪落地。

在场的群众高呼“胜利”和“万岁”口号,几个绅士将毡帽扔上半天……

这时,郭永镳在两个侍从官的陪同下来到投降日军面前停了下来,点点头,结束了这个仪式。

随后,中日双方代表各自坐上事先安排好的小车,慢慢地离开现场向着东新桥方向驶去。最后,约有一营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队官兵也陆续离船登上包公巷码头,过东新桥来到府城十字街口,迅速组成四人纵队,按照连、排、班的战斗序列,在夹道欢呼的人群中和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迈着矫健的步伐开进城中。

中山公园

搭建牌楼庆祝抗战胜利

当天,惠州各个角落传出持续不停的爆竹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不少街坊邻里自发地走街串巷奔走相告:“中国军队返城了,日本仔投降了!”这一特大的喜讯,很快就传遍了惠州府县两城,惠州古城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与荣光中。

在东新桥头和中山公园前,分别搭起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竹木结构的牌楼,牌楼两旁悬挂着惠州文化人士吴仕端撰、张友仁书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劫后苍生有新气象”,下联是“岭东雄郡作受降城”,鼓舞人心。

“记得那天祖母上街买菜回到家,拿着一支小旗送给我,流着泪哭着说:‘日本仔投降啦!我们胜利啦!现在和平啦!’”惠州著名画家、现年86岁的黄澄钦永远忘不了日军在惠州投降那天,整个古城都飘扬着旗帜,中山公园前一座三个圆拱门的岭东雄郡牌楼,也用榕树叶装点一新。人群在牌楼拱门下进进出出,有的人抚摸着它,有的人凝望着上面写着的“庆祝抗战胜利”几个大字在沉思,人们脸上的激动难以言表。

黄澄钦还记得,1945年10月初,惠州又迎来了一次庆祝胜利的高潮——举行抗战胜利大游行,参加胜利大游行的有工、农、兵、学、商各界人士,其中学生最多。游行队伍所到之处,群众大放炮仗欢迎,其中水东街炮仗放得最多,街面堆积着厚厚的炮仗纸,人们从街面行过,如履厚棉。游行当晚,锣鼓声震全城,人们的声音喊哑了,全城的酒卖光了,鞭炮也卖光了,无数英烈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抗战胜利将中国历史带进一个新时代。

八十年风雨兼程,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却始终冲刷不掉历史的印记。从包公巷码头到惠州中山公园,这短短的一公里的路程,却浓缩了惠州军民浴血抗战的辉煌历程。重走这段路,寻访抗战印迹,每一个跫音,都在告诫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方不辜负那些无辜被戮的同胞、为国捐躯的先烈。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