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城乡管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周德文做客“在线访谈”

打2600518大件垃圾免费拉

2025年09月03日惠州日报仲恺新闻
字号:T|T
    仲恺智慧环卫管理平台。

仲恺智慧环卫管理平台。

建成全市首个垃圾分类科普展厅和体验馆

近日,仲恺高新区城乡管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周德文做客区门户网站“在线访谈”,就垃圾处理费、厨余垃圾处置、环卫工人权益保障等民生关切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系统介绍了仲恺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优化人居环境方面的扎实举措与显著成效。

打造“人工+智慧”监管新格局

为建设国家级一流高新区,仲恺正加速推进环卫管理现代化。周德文介绍,该中心已全面构建“人工巡查+智能监测”双驱动的考核机制,打造现代化监管格局。近年来,该中心通过优化作业流程、完善监督体系,城乡环卫保洁质量持续提升,覆盖城乡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日益健全。

在硬件升级上,针对垃圾桶破损、布局不合理等短板,该中心推行“撤桶并点”,优化设施布局,指导小区合理设置投放点,从源头缓解邻避矛盾。同时,探索小区配套设施与垃圾“直运”模式,明确清运时间、路径与规范,实现“投、收、运、处”全链条闭环管理,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在管理创新上,该中心升级打造“仲恺智慧环卫管理平台2.0”,试点引入AI识别技术,对车辆、人员、环卫事件进行实时可视化监控与智能调度。通过GPS电子围栏、智慧排班系统及远程“无感”打卡,实现对3万余个数据点的精准掌控,让传统环卫装上“智慧大脑”。

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其安全与权益备受关注。周德文表示,中心从制度、装备、环境、应急四个维度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制定安全规范并开展定期培训;统一配发反光服、安全帽等防护装备;推广机械化作业降低人工作业风险;采取错峰作业并与交管部门联动设置安全设施;每日开展安全巡查,并督促企业为工人缴纳工伤保险。在待遇保障方面,通过对接财政部门、优化资金流程,确保薪酬按时足额支付。同时,定期走访环卫工人,座谈了解需求,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公厕管理、垃圾桶布局等民生问题,该中心采取系列措施:公厕实行“跟踪保洁”和“即脏即扫”制度,确保干净整洁。垃圾桶布局综合考虑人流量和区域功能,商业街区、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每30~50米设1个垃圾桶,居民区按户数合理配置,公园广场按固定距离成组布置,兼顾“方便扔”和“不扰民”。

针对农贸市场周边“乱摆卖、垃圾多”问题,仲恺采取“弹性保洁+网格管理”:收市后立即清理,配专职保洁员和清运车;全区划5个环卫网格,每个网格有工作组、管理员、保洁员,实现“问题发现-派单-处置-反馈”闭环。

近年来,为响应“智慧仲恺”建设,该中心打造了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并投入运营,聚焦群众需求,推出“投诉举报”“垃圾分类指引”“预约收件”等便民专栏。其中就包括大件垃圾免费上门收运服务,居民只需拨打2600518预约收运专线,说明个人信息和物件类型,环卫部门将安排工作人员免费上门收运旧家具、旧家电等大件垃圾,实现规范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同时,为提升居民参与度,仲恺高新区构建了“大分流、小分类”全链条体系,通过党建引领、三级联动,凝聚社区、物业等多方力量。创新推出垃圾分类微信表情包、线下建全市首个科普展厅和体验馆,并把分类知识纳入学校教育,营造“学生带动家庭、辐射社区”的良好氛围。

厨余垃圾实现闭环管理、资源化利用

针对网友关心的厨余垃圾处理问题,周德文给出了清晰答案:仲恺已建成“投放-收运-处理”全流程规范体系,确保厨余垃圾“闭环管理、资源化利用”。

投放有引导,工作人员上门宣传、发材料,指导企业、餐馆、居民正确设置分类垃圾桶,确保“桶点清晰、标识明确”,不混淆;收运有保障,配备统一标识、全密闭的专用厨余垃圾运输车,按固定路线定时上门收,收满后先到专用地磅称重记录,再运往处理厂,全程GPS监控,防止洒漏、违规倾倒;处理能循环,运到处理厂的厨余垃圾先经人工分拣,剩下的有机物料通过生物降解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此外,全区生活垃圾实行免费上门收运,每日不少于2次,重点区域适当增加频次。餐饮企业须按规定单独收集厨余垃圾,并交由有资质单位统一处理,严禁排入水域、下水道或混入其他垃圾。市民如发现随意倾倒行为,可向区城管执法分局或属地政府投诉,执法部门将依法处理。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苏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