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以农田基本功能为起点拓宽乡村振兴之路

解锁田经济的N种可能

2025年09月04日惠州日报博罗新闻
字号:T|T
    泰美镇盘沱村开展虾稻轮作。

泰美镇盘沱村开展虾稻轮作。

    石坝镇荷花音乐会现场。

石坝镇荷花音乐会现场。

    石湾水稻丰收(资料图片)。

石湾水稻丰收(资料图片)。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田,乃农之本,民之根。守好一块田,除了收获满仓粮,还能收获什么?

在博罗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农田不仅是民生之基,还是村民增收致富的“生金地”。以“粮仓”的基本功能为起点,博罗解锁了“田经济”进化的N种可能。

在泰美镇盘沱村,稻虾养殖让农田不仅有了两份收益,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在石坝镇三嘉村,荷-稻、荷-菜、荷-麦的轮作探索,让“田经济”多了几分产出;在长宁镇祥岗村,稻谷收割后,风筝节为农田注入更多人气……博罗正以一个个生动的实践场景,阐释着“田经济”的进化,成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有力印证。

粮满仓

旱地荒地变高产农田

在博罗县,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农田是水稻生产的重要保障,博罗致力守好每一块田。

博罗从落实“田长制”入手,把守护农田的责任落实落细。在“田长制”工作中,博罗严格落实田长网格制,实现全县耕地网格管理全覆盖。目前,全县共划定3029个网格,设立3377个田长,实现每一块耕地都有“田管家”。

博罗不仅守住田的数量,还让农田的质量更好。石湾镇黄西村现有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入选广东第二届垦造水田十大典型案例。8月初,在博罗县石湾镇伴永康优质丝苗米种植基地内,收割机在金黄的稻浪中穿梭,金黄的稻谷通过输送管直接装入运粮车……今年,该基地种植的“南晶香占”丝苗米,亩产约440公斤。

谁知道这片高产的良田,之前居然是旱地甚至是荒地,田间道路高低不平、杂草丛生。荒地变良田得益于当地对垦造水田工作的高度重视。数据显示,2024年,博罗粮食播种面积45.3万亩,粮食产量16.25万吨,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3200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2万亩。这都是博罗扛牢扛稳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的最有力证明。

田生金

虾稻轮作,效益更高

除了粮食,农田还延伸出其它经济。

来到博罗县泰美镇盘沱村,通过无人机从高空俯瞰,一块块水田波光粼粼,等这一造水稻收完,这里会养上小龙虾,“稻虾轮作”是当地农田经营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缘自泰美镇2023年引进的特色项目,通过小龙虾反季节养殖,与小龙虾大产区实现错峰供应。小龙虾基地有关负责人介绍,反季节供应大大提高了本地小龙虾的竞争优势,能获取更大经济效益。据初步统计,原本这些田里只种植水稻,通过“稻虾轮作”(一年两批小龙虾、一造水稻),每年每亩的收益增加到5000元。盘沱村还以小龙虾产业为核心,构建起集育苗、养殖、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目前,“虾稻轮作”模式在进一步探索和推广中。不仅如此,该县还在探索鱼稻共生、鸭稻共生等经济模式,让农田产出效益更高。

田融合

文旅赋能,“荷经济”更火热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关键。在博罗县石坝镇三嘉村农文旅的融合为“田经济”赋予新内涵。

“音乐很好听,游人很多,小吃很不错。”说起刚结束不久的石坝镇2025年荷花音乐会,当地村民仍回味无穷。

从农田到荷田,变化的不只是作物,更是产出方式的不同。石坝镇三嘉村是传统农业村,村民一度以种植水稻为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村琢磨新改变、新发展。2019年,该村试种了30亩白莲。荷花盛开时,前来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莲蓬采收时还收获了3000多斤莲子。双重效益叠加,让村民初尝白莲种植的甜头。

从此,“荷经济”悄然在三嘉村兴起,荷花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夏日赏荷,游人一茬接一茬,带旺了农家乐和农特产品的销售,白莲子采收又带来第二波经济收益。另外,莲子的采摘、初加工等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依托这片荷塘,村里构建起“种植—加工—旅游”一体化产业链。

今年,石坝镇进一步创新,通过文化、艺术赋能,让“荷经济”更加火热。7月12日、7月26日、8月9日,石坝镇在三嘉村举行了3场荷花音乐会,通过音乐与自然景观的碰撞,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以农文旅融合打造“田经济”,其他乡镇也在尝试。在长宁镇祥岗村,这一探索在持续深入。该村通过造节引流,让闲置农田变身文旅舞台。该村联合祥岗村鼎峰农场,以秋收后的稻田为舞台,连续举办6届稻田嘉年华暨风筝节活动。活动设置农耕体验、农民竞技、稻田音乐、稻田风筝、客家美食和缤纷休闲等区域,让游客从单纯“游”转变为深度“留”,成为长宁镇新的文旅名片。

博罗在“田经济”上的探索仍在继续,相信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深入,“田经济”的N种可能会越来越多。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