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亚湾开发区霞涌街道上角村,目之所及皆是生机:曾经闲置的撂荒地经整治后重焕生机,“百千万工程”光伏长廊在连片稻田中蜿蜒;村民楼房的光伏屋顶,在烈日下熠熠生辉。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上角村紧抓政策机遇,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聚焦夹心地、闲置农房等低效资源,通过集中连片开发,构建村企民利益共同体,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蝶变之路,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撂荒地变美丽田园
从空中俯瞰,一湾青碧的鱿鱼湾水库镶嵌在铁炉嶂下,美不胜收。经过前期垦造,水库下游的青龙河两岸,原本荒废的果园和菜地已成为一片开阔的耕地。8月23日,刚刚完成上一季庄稼收割后,农机热火朝天地翻耕田地,准备下一季水稻播种。
这片耕地曾是上角村村民的“生计田”。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土地逐渐撂荒,失去往日生机。
2024年,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的上角村被选定为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选树培育对象。大亚湾开发区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创新实施上角村“千亩方”山海稻香田园项目,通过耕地集中整治推进上角村片区形成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促进城乡土地资源有序流动和高效集约配置,激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该项目由大亚湾开发区区属国企惠州大亚湾环境水务集团下属绿美农文旅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推进,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需新增垦造耕地超500亩,与现有耕地整合形成“千亩连片”规模,建设内容涵盖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壤改良、农田防护及乡村文旅配套工程等多方面。
番薯、玉米、甜叶菊、水稻……经过一年多的整治,鱿鱼湾水库下已重现田园风光,这片重新垦造的耕地上一年四季都种上了不同的农作物。“项目实施后不仅我们的村庄环境变漂亮了,而且土地流转有租金,项目建设能务工,我们的收入也多了!”上角村曲楼村民小组村民李瑞珍高兴地说。
如今,昔日撂荒地不仅重现传统农耕景观,更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根基”。“我们正计划将闲置的霞涌水厂改造为村史馆、咖啡馆,将闲置空间打造为‘蘑菇无动力公园’等配套项目,打造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旅游观光,为强村富民开辟新路径。”上角村党总支书记谭伟军介绍。
光伏项目成“阳光银行”
在推进“千亩方”山海稻香田园项目的同时,上角村同步启动整村光伏建设,让村民屋顶、田间廊道都成为“发电增收点”。
上角村成立了集体全资所有的强村公司——惠州禾美阡陌强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光伏项目投资建设主体,确保收益全部归村集体和村民所有。项目一期包括村委会大楼和曲楼村民小组整村光伏建设,共搭建光伏板8000平方米,投资总额560万元。如今,一栋栋建筑楼顶上斜坡式光伏板与中式房檐相映成趣,成为村里的一道新风景线。
“强村公司的核心是‘一个中心、四个主体’——以村民为中心,让村民成为谋划、决策、实施、受益的主体,所有光伏收益都向村民倾斜。”谭伟军介绍,项目一期目前已建成并网,每年将产生收益94.5万元,绝大多数收益将留存村集体与村民手中。未来,计划在上角村其他村民小组推广实施整村光伏项目,让更多村民享受到光伏发电带来的实惠。
“屋顶装上光伏后夏天没那么热了,又能多一份收入,很实惠。”上角村村民古远清介绍,光伏项目中,村民收益主要有屋顶租金、基础分红、认购分红、小组分红、村集体分红等五个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光伏项目不仅在居民房屋楼顶实施,还在上角村“千亩方”山海稻香田园项目的田间廊道建设。如今,这条“百千万工程”光伏廊道已建成并网,仅每月发电收益就达1万多元,成为集文化展示与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