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厚植尊师重教沃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三尺讲台书写教育芳华

2025年09月10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陈剑

陈剑

    李晓莉

李晓莉

    许伟玲

许伟玲

    郑彩枚

郑彩枚

    王潇

王潇

多年来,惠州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力厚植尊师重教的沃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在这片尊师重教的热土上,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以专业与热爱诠释育人使命。他们中,有的深耕课堂革新教学,有的以爱守护特殊心灵,有的跨越山海播撒希望,有的甘为人梯终身从教,有的锐意探索幼教新路……尽管岗位不同、故事各异,但他们共同闪耀着以德立身、以爱育人的师者光芒,成为推动惠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优秀教师代表,聆听他们温暖而坚定的教育心声,感受他们令人动容的育人情怀。

●陈剑(惠州学院附属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惠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让学校办得有特色

作为人民教育工作者,陈剑时刻以“正己、爱生、敬业、奉献”为准绳,默默耕耘,诲人不倦。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炙热情感躬耕教坛32年,曾获得“全国内地西藏班荣誉工作者”“全国巾帼标兵”“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惠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惠州好人(爱岗敬业类)”等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10余项。

陈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学、教研领域成果丰硕,获得50多个国家、省、市级奖项,多次指导学生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奖,被评为“广东省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

在惠州市第八中学执教内地西藏班期间,陈剑开展学生课后艺术辅导、组织藏文化艺术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17年如一日,帮助多名学生在省市艺术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用爱滋养藏娃的心灵。

陈剑有较强的校长领导力,参与筹建两所市直属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品牌塑造。不论在什么岗位,她都以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

惠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建校初期曾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较高的学校。陈剑积极投身学校德育、教学管理提升探索,用9年时间身体力行,带领学校发展成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一流标杆学校、获得50多项国家、省、市级集体荣誉。

2023年9月开学的惠州学院附属学校,是重点保障我市两个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项目科研人员子女入读的新样态学校。在陈剑的带领下,学校快速发展,开办仅两年就成为首批惠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基地学校、惠州市少年科学院分院,凸显了浓厚的“扬丰湖书韵、育未来英才”办学氛围;学校获得12个市级以上集体荣誉,教师获国家、省、市级以上奖项150人次,学生获市级以上奖项300多人次。

在新学校建设工作中,陈剑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启动小学“游园式”综合评价和初中学科走班教学,构建丰富课程体系,尝试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研新机制,推动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她多次在省市级活动中分享教育改革实践案例和办学理念,成为广东省特级教师评审标准中“师德高尚、教学卓越、科研创新、管理有方”的典型代表。

●李晓莉(惠州市特殊学校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第五批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美术教研基地项目成员)

以爱为翼 托举“折翼天使”

“特殊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只有坚守理想信念,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李晓莉始终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美术课堂。

李晓莉认为,特殊孩子的世界更需要纯净的爱,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镜子。

她坚持以爱育爱,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爱、体会爱、表达爱、学会爱,用爱熏陶感染学生,通过开展心理援助热线、“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爱身边的人,懂得付出爱,将爱延续。

小林同学因其皮肤有鱼鳞病症状,冬天的时候全身有斑斑点点。班里的同学害怕被传染,对他有抵触情绪。他自己也因此感到自卑,经常闷闷不乐,对同学产生敌对情绪,与同学常发生冲突。李晓莉坚持用深情的关怀去感化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她细心地向同学们讲解其病因,经常与其亲近接触,安排学生为其热心擦药。爱心感化,现今小林同学已是集体中一名活泼、爱学习、爱集体、热心助人的学生。这样的故事,在李晓莉24年教学生涯中数不胜数。

特殊教育不仅需要“特别的爱”,更呼唤“特别的智慧”。李晓莉深耕教学改革,以“美美与共”为教育理念核心,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育人突破口。通过创新课堂教学与艺术活动,她成功点亮学生心灵,使学生展现出积极阳光、自信健康的精神风貌,教学成果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在专业探索中,李晓莉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7项,以“美育浸润+实践探索+研思共进”育人模式,让艺术成为打开特殊孩子心灵的钥匙。

深耕特殊教育24载,李晓莉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不断学习成为横跨特教、美术、德育的“复合型”教师。近年来,她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5项,主导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案例《构建“136家校共育模式”助力特殊学生融入主流社会》获评广东省典型案例。作为广东省特殊教育专家库成员,她年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4次,足迹遍布惠州各县区、黔西南等地的特教学校。

多年来,李晓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搭建特殊教育与社会各界的桥梁。她牵头申报惠州市初中美术教研基地,联合高校、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开展“艺术进校园”活动,让特殊孩子与普通学生同上美术课、共办画展,引发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广泛关注。

“甘为红烛照前路,愿作春泥育新花。”李晓莉始终用爱与责任诠释南粤优秀教师的担当。在特殊教育的征途上,她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带领更多“折翼天使”飞向属于他们的广阔天空。

李晓莉获得“惠州市十佳团委书记”“惠州市优秀团干”“惠州市优秀辅导员”“惠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许伟玲(龙门县天堂山学校教导处主任,初中道德与法治高级教师)

创新理念搭建

粤藏教育交流桥梁

从教24年以来,许伟玲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与热情投身教育,勇做深耕教学的创新先锋,构建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教研创新、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8月至2025年7月,作为广东省第十批“组团式”教育援藏教师,许伟玲赴林芝市第二小学任教,她带着思政教育的火种跨越山海,从三尺讲台到牧区,用师者仁心温暖每一位学子,点燃思政教育之火。她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真挚的教育情怀,搭建粤藏教育交流桥梁,在雪域高原浇灌出民族团结的绚丽之花。

在深入了解西藏教育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许伟玲创新性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构建了富有西藏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多次组织市级教研活动,创建林芝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基地,进一步推进了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改革。作为教学教研改革引领者,她不仅多次深入墨脱、波密等偏远县(区)开展送教送培的下乡活动,上示范课、开展讲座,还多次受邀担任西藏自治区示范课点评专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广至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

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许伟玲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她主持完成的市级课题《西藏小学德育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学模式建设研究》,探索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协同机制,为当地德育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为增强德育实效性,许伟玲创新设计了模拟法庭、博物馆研学等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将法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深化法治认知。期间撰写的4篇教学论文在《西藏教育》等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为提升区域学科建设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许伟玲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着力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她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培养多名藏族青年教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2名青年教师成功申报2项市级课题,5名青年教师的课例多次获评省市级优秀课例,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为更好地融入当地,她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藏语,积极参与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在载歌载舞中与藏族同胞结下深厚友谊。课余时间,她积极开展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制定学生成长方案。从教学创新到民族团结,从专业引领到爱心帮扶,许伟玲用行动诠释了教育援藏的使命担当,为粤藏教育交流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许伟玲获得惠州市优秀教师、林芝市优秀援藏教师、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

●郑彩枚(博罗县第二中学英语教师,初中英语高级教师,博罗县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做有情怀的

“终身班主任”

郑彩枚是博罗县第二中学九年级五班班主任兼五班、八班英语教师,是“惠州市终身班主任”获得者。

“这份沉甸甸的‘终身班主任’荣誉并不只属于我一个人,属于每一届与我风雨同舟的孩子们,属于每一位给予我无私支持的家长朋友,更属于我们这个温暖、奋进、卓越的教师集体。”现年51岁的郑彩枚说,立德树人这条路值得她用一生去行走。

郑彩枚曾获得“博罗县优秀教师”、博罗县首届“最美人民教师”、“惠州市优秀班主任”、博罗县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惠州市基础教育头阵计划卓越班主任领头人、博罗县班主任能力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作为一线教师,郑彩枚始终秉承着师德高尚、行为世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标准,模范带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她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以教育教学、学生成长等规律为准则,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班主任,郑彩枚注重德智并育、全面发展,教学生健康饮食,坚持运动;带领学生参加劳动,热心公益,努力践行教育的个性化、选择性和全方位发展。

有人问郑彩枚,“班主任工作又苦又累,是什么让你热爱至今?”她说,热爱就藏在每一天的琐碎里:是清晨教室里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好”,是运动会上为孩子们摇旗呐喊到嘶哑的喉咙,是深夜灯下批改作业时看到的一点进步,是孩子们毕业多年后发来的一条“老师,我想您了”的短信……

2014年12月底的一天,凌晨两点,宿管告诉郑彩枚,班上有位女生半夜起来上厕所,把窗外的枯枝看成手臂残肢坠落,吓得狂叫大哭,其他人也都吓得瑟瑟发抖,不敢入睡。郑彩枚接报后,立刻穿上衣服,顶着飕飕寒风往学校赶,抱着那位同学睡到天亮。从此,郑彩枚把床搬进了学生宿舍。2019年,来自博罗县麻陂镇的一名学生因肠胃炎需吃一周流食,郑彩枚担负起了这个任务。那一周,她每天家校至少来回跑四趟,为学生煮白粥、面条,学生的身体因而很快恢复。

对郑彩枚来说,这份热爱,源于班主任工作,最终归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郑彩枚表示,“终身班主任”这个称号极其光荣,意味着终身的责任、终身的学习和终身的奉献。“只要我的身影还能站在三尺讲台,只要我的话语还能给予孩子们一点力量,我将永远是他们坚实的后盾,永远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王潇(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学院院长,学前教育学副教授,广东省托幼服务师资支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首届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真做幼教

做真幼教

“真做幼教,做真幼教。”这是王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教师,她把19载青春播撒在幼教沃土上,用专业和情怀写下“幼教人探索与传播幼教”的动人答卷。

王潇实践课堂革命,让教室变成乐园。她主讲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设计指导》深受学生喜欢,教学质量评价优秀。为了让晦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支持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王潇基于班本学情分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EDIPTE”教学模式,把AI、游戏、工作、竞赛、创业等多种元素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树立幼教专业自信,坚定职业信念。在与学生的不断互动、探索与反思中,她完成校级金课、OBE示范课、课程思政示范课5项,主编出版专业核心课程教材5本,其中1本入选广东省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在省级以上教材评选、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8次,让职教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王潇笃信“最好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自2014年起,她组织“幼教之星”技能大赛,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设计成多样化的影像、图像、文本作品,并向班级、学校、企业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技能风采,形成了优秀技能作品库。她把作品库中的素材应用于教学教研和竞赛指导,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累计获奖103人次,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累计35人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赞不绝口,“她是我们这里最受欢迎的老师”“完全打破了我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偏见”。

多年来,王潇主持省级及以上课题4项,发表论文10余篇,荣获全国学前教师教研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前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个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实践案例入选省资源库。她以科研为引擎,把幼教一线痛点转化为研究议题,相关成果反哺教学教研,主持编写《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化实践手册》,开发“全程化、双导师”实践教学评价量表和幼儿园课程案例,赋能校内外专业骨干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王潇还积极参与“三区”幼教骨干培训和党员送教下乡活动,她牵头申报的2025年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国培项目已圆满结束,该项目服务广东省中职院校幼儿保育专业骨干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把优质学前教育的“火把”传递得更远。

面向未来,王潇将带领团队把校本经验推向全国,让更多幼儿和幼儿教师在“发现”中成就未来。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刘苗 许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