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爱好到潮流跃迁,透视惠州Cosplay现象:

如何看待年轻人的自我表达?

2025年09月11日惠州日报深读
字号:T|T
<p>    随机舞蹈是Cosplay爱好者们展现自我、交流互动的一种形式。</p>

随机舞蹈是Cosplay爱好者们展现自我、交流互动的一种形式。

<p>    图一 漫画、动漫、游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IP玩偶、小挂饰、手办等产品。    图二 “谷子店”吸引不少年轻人“吃谷”。    图三 《黑神话:悟空》中的悟空形象。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p>

图一 漫画、动漫、游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IP玩偶、小挂饰、手办等产品。 图二 “谷子店”吸引不少年轻人“吃谷”。 图三 《黑神话:悟空》中的悟空形象。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p>    国漫IP激发年轻人文化认同和创新热情。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p>

国漫IP激发年轻人文化认同和创新热情。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每逢节假日,惠州街头上总能遇见一些Cosplay爱好者,他们装扮成动漫、游戏角色,或逛动漫展会、或打卡“谷子店铺”、或参加商演快闪。在一些景区、奶茶店、咖啡馆,也经常能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Cosplay正从小众爱好逐渐演变成一种潮流现象。

Cosplay是英文“Costume Play”的缩写,指“扮装表演”行为,即通过服装、配饰、道具以及妆容等方式,模仿动漫、游戏、电影以及古代人物的角色形象,玩家通常被称为“Coser”。

有的人认为,Cosplay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能展现对角色的热爱,还能促进同好之间的社交互动。有的人觉得,奇装异服过于张扬,在公共场合可能影响他人观感。更有家长担忧,孩子沉迷Cosplay会影响学业。有的商家则看中其中的商业潜力,积极举办相关活动、打造动漫消费新场景,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近日,惠州日报记者深入走访多地,采访各方声音,尝试从多维度、辩证地解读这一现象。

潮流新现象

Cosplay成惠州年轻人社交新方式

日前,惠州体育馆内一场动漫游戏嘉年华热闹非凡。数百名Cosplay爱好者化身动漫、游戏角色,或摆出经典姿势,或即兴表演剧情片段。现场“集邮”(合影)、“扩列”(互加好友)、交换“吧唧”(手工徽章)的场景随处可见,随机舞蹈区更是围满了跃跃欲试的年轻人。

“为了还原《原神》胡桃这个角色,我专门研究了古风妆容。”小雨摘下头套,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她表示,在漫展上收获的认可和友谊让她成就感满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社交平台兴起以及动漫展遍地开花,Cosplay渐渐走入大众视野。在惠州,Cosplay也越来越受年轻人喜欢。

14岁的沐枫和舟沉是小学同学,两人因为Cosplay的共同爱好,经常一起参加动漫展。沐枫说,她参加漫展并不在意角色的还原度,有时甚至只戴着一顶假发就去了,更多的是喜欢漫展氛围,“就像进入了二次元的梦幻世界,大家都很友好,感觉很放松。”

“二次元”原本是一个几何学领域的术语,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主要以ACGN(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为载体的亚文化形态和产业集合,泛二次元是指与二次元文化相关的周边文化及其衍生内容。Cosplay就是“二次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Cosplay正成为青少年及动漫爱好者表达自我、拓展社交的重要方式。”智影国际集团总经理邹敏文说,从公司近年策划主办的多场动漫(国漫)展来看,Cosplay覆盖各个年龄段,而在惠州,这一人群主要集中在12岁至30岁之间,以女生群体居多。

惠州日报记者近日联合智影国际集团和AT动漫城在动漫展现场和多个Cosplay微信群中发起了《Cosplay爱好者调查问卷》,吸引114人参与。结果显示,71%的受访者年龄在18岁以下,42%从初中开始接触Cosplay,四成受访者每年参加6场以上动漫展及相关活动,42%的受访者每次花在Cosplay的费用为200~500元。

动漫展是Cosplay等二次元爱好者聚集、消费的平台。随着惠州Cosplay群体的扩大,各种规模的动漫展也相应增加。“2022年以来,我们在惠州举办了5次动漫展。”龚广明来自佛山,此前专注于动漫周边业务的他,在泛二次元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近年来拓展了举办动漫展的业务,每年在珠三角城市举办不同规模的动漫展二三十场,“我们最近在惠州举办的一场动漫展,吸引了近千人参与,参与者以中学生为主。”

暑假期间,惠州动漫展会市场呈现活跃态势。记者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检索发现,7月至8月,惠州几乎每周都有不同主题的动漫展会活动。部分展会主办方为吸引参与者,还推出了包含数百个自由行(免门票入场)名额的优惠政策。

发展新趋势

国漫国潮兴起为Cosplay提供创作沃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米奇老鼠动画风靡全世界,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在1955年建立世界上首座迪士尼乐园。为了宣传和吸引游客,他让工作人员穿上米奇老鼠的服饰与游客互动和拍照,这一创举奠定了现代Cosplay的雏形。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动漫展引入角色扮演元素,随着日本动漫在全球传播,Cosplay在亚洲及欧美迅速流行,并于20世纪末传入中国。

在惠州,Cosplay的发展与全国保持同步。惠州市动漫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胡桂林介绍,早在2009年协会成立前,惠州已出现小型动漫社团,不定期开展动漫展、Cosplay等活动。2014年夏季,首届惠州超新星国际动漫游戏展成功举办,吸引5万人次参与,标志着惠州Cosplay圈子正式成形。

作为动漫大省,广东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全球玩具和动漫产品生产基地,惠州则是广东乃至世界手办雕像的重要生产基地,承接了全球约70%的产能,吸引了万代、P1S、QS等诸多世界头部品牌方争相来惠州“下单”,多家头部动漫公司、动漫协会等文创资源也相继落户惠州。据不完全统计,惠州动漫相关企业超过4400家,产业链雏形已然显现。

动漫、游戏行业的特点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突破极限的人物角色、场景的设计与设想,成为国内Cosplay发展的肥沃土壤。去年上线的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及今年登顶全球动画电影之巅的《哪吒2》,更是成为各种漫展的顶流IP,大圣、四妹、小狐狸萍萍、哪吒、敖丙等,都是备受Coser青睐的角色。

去年国庆期间,由惠州日报社主办,智影国际集团承办的“国漫之不走寻常路”动漫展在市区港惠新天地举行,活动现场设有乐团表演、汉服舞蹈、游戏等惊喜节目,还准备了千份正版国漫周边,涵盖经典角色和当红系列,吸引了众多动漫迷、二次元爱好者到场。

《Cosplay爱好者调查问卷》显示,83%的受访者关注国漫发展,其中36%是国漫的忠实支持者。“国漫崛起靠的不是模仿,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对角色的精细刻画。”邹敏文认为,国漫IP的兴起不仅丰富了Cosplay的创作素材,更激发了年轻人的文化认同和创作热情。

消费新场景

谷子经济为Coser带来全新文化消费体验

随着国内泛二次元人群规模的不断扩大,谷子经济——这一以二次元IP衍生周边为核心的消费形态,正以蓬勃之势崛起。

在市区华贸天地和港惠新天地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总能不经意遇到“谷子店”。“谷子”,即英文“Goods”(商品)的谐音,是对漫画、动漫、游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一切周边产品的统称。这些“谷子店”的外观设计充满了动漫元素,店内则摆满了各种IP玩偶、小挂饰、手办、卡牌、徽章等产品,吸引着众多年轻人来“吃谷”。

位于江北核心商圈的AT动漫城,“二次元浓度”尤为浓厚。这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二次元空间汇聚了20余家特色店铺,涵盖Cosplay服务、衍生品销售、主题餐饮等多元业态。

这是胡桂林在动漫领域的一个新探索。“我们正通过‘动漫+商业’的创新模式,打造惠州首个二次元消费综合体。”胡桂林介绍,近年来,动漫产业及“谷子经济”持续升温,国内多个大城市已涌现出动漫主题商业体,为二次元用户提供沉浸式消费场景。AT动漫城自今年5月试营业以来,周末客流量已达数百人,每月组织的不同主题漫展更能吸引上千名Cosplay爱好者。

动漫产业发展不仅推动IP衍生经济的繁荣,也带动Cosplay成为创意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玩Cosplay锻炼的是综合技能,一些Coser玩久了,逐步从单纯的爱好向职业化转型。”邹敏文说,部分具备专业能力的Coser通过参与漫展、商业活动等渠道,实现了个人IP的商业价值转化。

吴超是《西游记》的忠实粉丝,尤其痴迷孙悟空这一角色。几年前,他第一次尝试Cosplay孙悟空形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他不断挑战不同版本的孙悟空形象,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超精湛的Cosplay技艺很快在圈内小有名气,不少商家邀请他参加商业活动。现在,他工作日帮家里打理生意,周末则化身“美猴王”出席各类商演,每场演出能获得1000~3000元不等的报酬。“通过Cosplay,不仅把儿时的偶像变成现实,还能带来收入,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满满。”吴超笑着说。

如今,动漫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今年5月下旬出台的《关于推动广东动漫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剧本创作、生态构建、IP孵化、技术应用等环节入手制定了15条扶持举措,“政策包”释放出巨大利好,提振业界信心。

“‘广东动漫影视政策15条’中提到‘打造动漫影视消费新场景’,这让我们对AT动漫城的未来充满信心。”胡桂林说,接下来将借政策东风,加快推动惠州首个二次元消费综合体落地,探索漫展与不同领域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动漫消费新场景。

新政策的出台也让专注于影视行业和国漫产业的邹敏文看到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有传统文化赋能和高新技术加持,国漫崛起势头强劲,发展前景广阔。”邹敏文说。

探讨

如何看待青少年Cosplay热潮?

根据记者现场采访和问卷调查收集情况,惠州热衷Cosplay的群体以青少年为主。采访中,记者问起为什么会喜欢Cosplay,有人热情分享,有的则表示“这是秘密”。这种差异恰恰折射出青少年不同的心理需求。

高三毕业生虎皮从小就喜欢动漫,尤其喜欢《火影忍者》里神秘面具男“虎皮”的角色,并以“虎皮”作为自己的昵称。高一暑假,他用兼职赚来的钱,买了装备,实现了Cos“虎皮”的梦想,在他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梦想,这种感觉特别好。”

东城Cosplay的装备很简单——一顶银白色的短假发,“我Cos的是自己家里的银渐层宠物猫。”在东城看来,Cosplay不需要很复杂,开心最重要。

16岁的小洋也尝试在Cosplay中让自己开心起来。来自离异家庭的她,感觉“被学习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休学在家。其间,她发现一款网络游戏,并由此加入了Cosplay圈子。为了更好地还原喜欢的角色,她自己动手做假发和道具,同伴们纷纷夸她做得非常好,小洋发现“原来自己身上也有闪光点”,逐渐自信起来。

《Cosplay爱好者调查问卷》显示,94%的受访者参与Cosplay的动机是对角色或作品的热爱,48%的受访者希望通过Cosplay缓解现实的压力,45%的受访者期望通过Cosplay结识同好、拓展社交圈子。

青少年群体对Cosplay的喜爱呈现出多元化的心理动因,家长群体对此的态度也各有不同。部分家长认为有的二次元作品中夹杂着一些暴力、色情、低俗、颓废的元素,担心孩子玩Cosplay会“被带坏”“影响学习”。

“孩子玩Cosplay后,成绩明显下降。”家长黄女士说,她的女儿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接触到二次元,并开始和同学一起参加漫展以及玩Cosplay。她曾对此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但“说多了又影响亲子感情”,她也颇为苦恼。

宁先生16岁的女儿已经初中毕业,开始玩起了Cosplay。宁先生知道后非常生气,并批评女儿的这些打扮“妖里妖气、不伦不类”,同时又担心她因为这个“学坏了”。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有个爱好放松一下也不是坏事。”田女士说,女儿正处于青春期,她明白强硬反对可能适得其反,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理,于是和她一起选Cosplay的服饰,陪她去参加漫展,“看到女儿每次参加活动后都很开心,学习没受到影响,我也接受了。”

《Cosplay爱好者调查问卷》显示,74%的受访者认为Cosplay给自己带来的是积极影响,如减压、提升幸福感等。针对部分对Cosplay有误解的人,多位受访者留言表示,“Cosplay不是奇装异服,而是对角色的热爱”“可以不理解,但是请尊重每个喜欢二次元的小伙伴”。

分析

Cosplay是青少年身份探索

和社交需求的一种体现

心理学专家认为,青少年喜欢Cosplay,可以从外部环境影响和个人心理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少科心理治疗师李佳伟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流行文化传播速度更快,如去年流行全球的Jellycat、最近一偶难求的“LABUBU”等,在流量的裹挟下,热点快速传播,而青少年群体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且乐于尝试,往往成为流行文化的跟随者。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探索和身份认同的关键阶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党支部书记余晓洁认为,青少年Cosplay自己喜欢的角色,既可以通过创意表达享受角色的代入感,也能拓展社交圈,缓解学业、亲子等方面的现实压力。

“需要警惕的是,家长往往将Cosplay简单归因为问题,而忽略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诉求。”余晓洁,她曾遇见一个女孩Cos成她最爱的动漫角色前来咨询,已经出现抑郁的症状,选择通过Cosplay来缓解心理压力,而父母却认为是玩Cosplay导致的心理问题。

建议

区分正常爱好与过度沉迷

对于喜欢玩Cosplay的青少年,家长、学校、老师应该给予怎样的引导?

余晓洁认为,家长、老师不要先入为主,一提到Cosplay就认为是“不正经”,而是要打开自己的认知,多去了解相关文化和青少年发展心理特征,孩子Cosplay的角色代表着什么,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个角色,从而建立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同时,余晓洁建议家长注意区分孩子玩Cosplay是正常爱好还是过度沉迷,“一般的Cosplay爱好,家长不必太过于担心,有些也可能是孩子的创意表达;但如果因此影响日常学习、生活,就需要依托专业人士找到孩子沉迷的原因,寻找对应的解决办法。”

李佳伟也提醒家长切忌谈Cosplay色变。“Cosplay行为本身不是问题,它具有工具属性,更像是情绪调节的出口或社交桥梁。”李佳伟解释,如喜欢当“英雄”的,往往在现实中渴望力量;爱扮“反派”的,则在安全空间里表达压抑的愤怒。

面对沉迷于Cosplay的孩子,李佳伟建议家长先听孩子讲“为什么喜欢”,再表达担心,用平等、非评判的态度代替指责。同时,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设定多元兴趣目标、合理安排Cosplay时间,并鼓励他们记录各项活动后的心情变化,帮助他们自主调整平衡。

学校和社会也可以积极尝试为青少年Cosplay搭建健康展示平台。

“学校可以探索将Cosplay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如在语文课设计动漫角色独白写作,在美术课开展道具制作,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综合能力。”李佳伟建议,还可通过Cosplay体验活动辅助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家长和老师应以开放心态看待二次元文化,在给予展示空间的同时注重价值观引导。”余晓洁认为,随着国漫崛起和汉服热潮,青少年对本土文化角色的Cosplay兴趣日益增长,建议相关部门举办健康向上的动漫文化活动,如规范化的Cosplay赛事,既满足青少年文化需求,又提供正向引导。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戴建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侯县军 骆国红 马海菊

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骆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