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 博罗县的乡村建设工匠在横河镇郭前村建设停车场。 图二 2025年5月,工匠们参加惠州乡村建设工匠技能培训班实操训练。 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博罗长宁一处建筑工地上,24岁的工匠杨远豪忙碌而充实,一边核对施工材料数量,一边检查物资质量。
一年前,杨远豪还是一名工地杂工,参加学习培训后,考取材料员资格证书,并获得“广东省乡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他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也是惠州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育管理的生动缩影。
惠州乡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手艺匠人,他们手握砖刀、钢尺、滚筒刷等工具,勾勒乡村新貌,建设美丽家园。他们就是成千上万的乡村建设工匠,一支在乡村建筑领域摸爬滚打的“土把式”“泥腿子”。
惠州正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这些“土师傅”迎来哪些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凝聚合力更好地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育和管理?惠州日报记者进行了走访和了解。
政策东风
厚植乡村建设 工匠成长沃土
根据国家职业分类目录定义,乡村建设工匠主要是指“使用专业机具设备,进行农村房屋建筑、小型基础设施等工程建造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瓦工、混凝土工、木工、水暖工、电工等工种。
近年来,我国对乡村工匠培育力度不断加大、培育速度明显加快。
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23年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
广东省紧扣国家“双百双千”培育工程目标,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及乡村工匠职业指导、分类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联动的培养体系,目前全省已有超万名工匠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乡村建设工匠队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土壤。”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惠州紧抓政策机遇,精准发力,创新举措,激活乡村建设工匠“一池春水”。
2023年,惠州推动成立全省首个市级乡村建设工匠协会,2024年举办惠州首届乡村建设工匠技能竞赛,今年又将市县镇村共5家协会组织起来,成立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乡村建设工匠共富联盟、组建劳务公司……
政策的“阳光雨露”,机制的优化创新,厚植了惠州乡村建设工匠成长沃土。
政府搭台
推动工匠转向 专业化职业化
8月中旬,工地因大雨停工,泥瓦工余桂强终于清闲了一天。
余桂强来自龙门县龙城街道三洞村,10年前跟随师傅学手艺,后来开始自己接活,但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状态,活儿零散,基本上是“半农半工”。
今年初,经工友介绍,余桂强加入龙门县乡村建设工匠协会,不久后通过学习、考核拿到了培训合格证,成了专业技能人才。
“通过劳务公司介绍,现在活儿一单接一单,忙不过来,家里的地也转给堂弟耕种了。”余桂强说,目前他正带领一个近30人的班组,参与龙城街道太平门社区“未来社区”等3个项目建设,“收入也高了,每月从以前的三四千元增长到现在的七八千元。”
惠州乡村建设工匠转型发展的背后,与政府积极主动“铺路子”“搭梯子”密不可分。
龙门县深化“党建+协会”发展模式,创新打造“两库一中心”(组建人才库和项目库、打造一个培训中心),推动乡村工匠从零散化、低水平向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转型。
目前,龙门350名工匠入选人才库,16个工程项目登记入库,承接劳务分包合同金额超1200万元,带动200多名工匠参与项目建设。
博罗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扶上马”、就业增收“送一程”,2023年以来共组织培训700多人次,474名工匠取得培训合格证,引导100多名乡村建设工匠参与农房风貌提升、道路及绿化升级等工程。
“近年来,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引导建筑业央企、协会等多方力量参与,持续为工匠就地就业、提升技能提供‘输血’和‘造血’服务。”博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建设管理股股长叶雄文说。
随着“百千万工程”、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推进,惠州乡村建筑项目工程遍地开花,为乡村建设工匠提供了施展才能、大展身手的舞台。
龙门县龙江镇龙江村“未来社区”项目是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筑艺术计划首批启动项目之一,由中建五局负责施工,正在火热建设中。项目现场负责人陈漪介绍,当前,项目有500多名工人在施工,其中近20名工人来自龙门县乡村建设工匠协会,他们以过硬的技术,为引领区建筑艺术计划添砖加瓦。
记者了解到,惠州各地通过政府搭台、各方联动,加强与承接项目建设的央企对接,优先选择适合乡村建设工匠参与的装饰装修、农房改造、道路景观等劳务分包工程。正是借助项目历练、“输血”帮扶等途径,惠州乡村建设工匠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市场考验
“新老接续”与 “技能瓶颈”成大难题
尽管队伍培育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乡村建设工匠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困难。
“40岁以下的工匠不多,人才断层现象突出。”博罗县乡村建设工匠协会会长陈嘉立坦言,如今年轻人就业选择多元化,不少人认为建筑施工是“粗活累活”,加上薪资待遇等缺乏竞争力,愿意沉下心来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新老接续”问题还有一个方面的表现,就是老师傅对新工艺相对陌生。“比如现在竹架已被更加安全的钢制脚手架取代,要求相应从业者掌握新的工艺。”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黄超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对广大乡村建设工匠而言挑战不小。
专业技能提升遭遇瓶颈也是一大难题。不少乡村建设工匠表示,在实际操作中,要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各类乡村建设项目中并非易事。而目前针对工匠的培训体系还不完善,培训内容和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龙门县乡村建设工匠协会负责人彭洪宝认为,乡村建设工匠存在流动性大、分布广以及安全意识薄弱、市场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这也是工匠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不在打造品牌、壮大产业上发力和淬炼,乡村建设工匠就难以应对市场端的考验,建设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工匠队伍也就无从谈起。”彭洪宝说。
汇聚合力
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 “工匠力量”
乡村建设工匠大多是村里人,他们既是村庄建设者,也是美丽乡村受益者,是乡村振兴一股非常强劲的内生动力。未来,该如何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的“工匠力量”?
面对挑战,其实新路已在脚下延伸。
今年5月,依托中建五局信和学院产教融合平台优势,中建五局联合我市相关部门,承办首届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乡村建设工匠示范班,邀请名师实操教学,助力培育一批爱农村、守底线、懂专业、讲安全、重品质的乡村建设工匠。
自2024年3月,中建五局开始参与龙门县“百千万工程”建设,通过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及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累计帮助4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其中大部分是乡村建设工匠,推动“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振兴”升级。
惠州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竞赛”方式,弥补工匠理论知识、业务能力的不足。此外,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乡村建设工匠走向职业化。
近年来,惠州创新支持政策,推动跨界融合,鼓励乡村建设工匠参与培训,目前全市共有2939名工匠取得了广东省乡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同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乡村建设工匠申报民间建筑类职称,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本土人才保障。
培育乡村建设工匠人才队伍,如何确保其落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上?那就是打造众创空间,实现产业化发展。为此,惠州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鼓励支持工匠带头人领办创办特色产业项目,发挥其提升技能、促进就业、带动增收的作用。
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会长陈海强积极发挥“领头羊”作用,以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为载体,吸纳工匠、村民就业,既提高了当地乡村工匠在古建筑、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技术能力,又促进了村民就业增收。
不可否认,推进乡村建设工匠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积极探索破局之路。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应从多角度施策,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支持格局,为广大乡村建设工匠营造谋事有舞台、干事有机会、成事有空间的良好氛围,让乡村建设工匠“破土冒尖”。
匠心之道,兴农之路。期待更多身怀一技之长、具有创新精神的乡村建设工匠不断涌现,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策划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戴建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侯县军 骆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