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以工匠精神驱动创新实践

4名技术骨干入选“鹅城工匠”

2025年09月17日惠州日报仲恺新闻
字号:T|T
    惠州亿纬集能公司员工在生产一线。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惠州亿纬集能公司员工在生产一线。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日前,惠州市第二批“鹅城工匠”发布暨第二届职工“五小”创新成果竞赛颁奖现场传来捷报:仲恺高新区一举包揽4个“鹅城工匠”称号、1项“五小”创新竞赛金奖、14项优秀奖,同时3家单位获评“最佳组织奖”,实现工匠评选、创新竞赛、组织保障三大维度“全丰收”。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彰显了仲恺作为制造业强区的硬核创新实力,更展现出一线产业工人扎根岗位、敢闯敢创的匠心风采。

以精湛技艺突破技术瓶颈

在“鹅城工匠”评选中,仲恺高新区4位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凭借精湛技艺、突出行业贡献及卓越创新精神入选,成为全区产业工人队伍的标杆典范。

惠州亿纬集能有限公司的李德东,拥有25年制造业一线工作经验,曾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是广东省劳动模范。此次获评“鹅城工匠”既是对其个人技术能力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其在行业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认可。

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的杨青春、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陆杨、广东省威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黄麦多,则分别在汽车电子、智能科技等领域深耕多年。他们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突破技术瓶颈,为企业技术升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杨青春表示,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工匠精神”能推动品质提升与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行业从“制造”迈向“智造”,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系统工程师,她将持续开展新技术调研,深耕技术创新领域。同时,作为公司内训讲师,她还会聚焦“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两大核心领域,帮助同事将安全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切实提升团队安全开发能力,助力公司打造更高安全等级的车载产品,为团队技能人才梯队建设贡献力量。

市“五小”竞赛斩获1金14优

在备受关注的市第二届职工“五小”创新成果竞赛中,仲恺高新区入围决赛的项目表现亮眼,最终斩获1项金奖、14项优秀奖。这些获奖项目覆盖锂电、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多个辖区主导产业,充分展现了辖区企业在“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领域的扎实积累。

由李德东领衔的亿纬集能创新项目,凭借关键技术突破与显著实用价值脱颖而出,拿下全市唯一的金奖。该项目针对锂电生产中的效率瓶颈开展工艺优化,通过设备改造与流程革新,每年可为公司节省140万元,还能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些‘小创新’看似不起眼,却能精准解决生产一线的‘大问题’。”李德东介绍,企业已成立劳模&恺匠先锋工作室、女职工创新工作室、青年突击队,并通过健全制度保障工作室正常运作,以此鼓励员工立足岗位提建议、搞革新,在企业内部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在本次竞赛中,亿纬集能还有5个项目获得优秀奖,这正是一线工人反复试验的成果,对改善生产工艺、降低设备故障率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广东华电惠州能源有限公司、日立乐金光科技(惠州)有限公司、惠州市艾比森光电有限公司、海格电气(惠州)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凭借对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改进的积极作用及良好的可推广性,荣获优秀奖。

3家单位荣获最佳组织奖

活动中,仲恺高新区总工会、日立乐金光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惠州亿纬集能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因动员有力、组织工作扎实,被授予“最佳组织奖”,充分彰显出工会组织在凝聚职工力量、激发创新活力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公司结合生产岗位实际,引导职工从日常操作优化、工艺改进、效率提升等角度挖掘创新点,为有想法的职工搭建交流与实践平台。”日立乐金光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朱晓介绍,公司共派出10名职工组成参赛队伍,提交了33件参赛报告。

“创新课题来源于生产现场,这不仅能确保创新方向不脱离实际,还能让课题成果快速落地到生产中,实现‘创新即实用’的目标。”朱晓表示,公司将继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优秀创新成果给予重奖,并为创新项目提供资源支持,进一步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为助力企业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仲恺高新区总工会在赛前召开了“五小”创新决赛专题指导会,邀请李德东担任指导老师,为15个入围项目提供“一对一”点评指导。指导会以“技术优化+方法论应用”为双主线,结合企业实际场景,分享创新灵感捕捉、成果转化等实用经验,有效提升了项目报告的规范性与竞争力。

仲恺高新区总工会副主席王金威表示,搭建“劳模传经、企业取经”平台是工会赋能企业创新的具体举措,未来将持续完善服务机制,为职工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全区多举措培育创新力量

仲恺高新区此次取得亮眼成绩,并非偶然,而是区党工委、区管委会长期锚定“制造业立区”“人才强区”战略的必然成果。近年来,仲恺高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与人才发展生态,通过完善职工成长通道、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一线劳动者与科技工作者扎根岗位、大胆创新。

创新不分大小,一线员工的实践经验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为此,仲恺高新区不仅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还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搭建交流平台培育高技能人才。自2018年起,区里打造创新工作室,并组织各类竞赛,以赛促学,助力辖区在全国优秀班组长竞赛、省班组长竞赛、市“五小”创新比赛中屡获佳绩,让更多工匠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2024年,全区共有97件作品参加市“五小”创新比赛,占全市参赛件数的42.7%;2025年,参赛作品增至175件,占全市参赛件数的51%。“通过持续参赛,职工与同行之间有了更多交流机会,在找差距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提升。”李德东说。

此次获奖的项目与个人,正是全区上下践行“工匠精神”、推动自主创新的生动缩影。站在新的荣誉起点,仲恺高新区总工会表示,将继续深化“匠心传承·智汇鹅城”主题内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泛汇聚职工智慧与创造活力,为惠州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仲恺力量”。

惠州日报记者钟玮 通讯员黄希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