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讯 (记者伍磊 通讯员伍佩玲)为切实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惠州平安人寿积极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号召,于金融教育宣传周期间组织开展系列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现推出“以案说险”系列警示案例,精选典型诈骗及纠纷案例,剖析风险环节,提示常见陷阱,助力消费者识别风险、理性决策,共同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在金融市场日益复杂的今天,适当性管理已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关键防线。适当性管理要求金融机构在向消费者推荐理财产品、投资服务或金融工具时,必须基于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经验和具体需求进行匹配评估,避免将高风险产品错误销售给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消费者。然而,这一制度在执行初期仍存在诸多风险隐患,需要消费者主动增强防范意识。
信息不对称带来潜在风险
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专业能力与信息获取的差距。部分销售人员可能利用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认知盲区,过度强调预期收益而淡化风险提示,导致消费者误判产品属性。
当消费者接受未经充分评估的高风险产品时,可能面临超出承受能力的损失,不仅损害财产安全,更可能影响家庭稳定与社会和谐。
尽管制度明确要求适当性匹配,但实践中仍可能存在“伪评估”现象。例如,部分销售人员通过诱导消费者修改风险测评答案,或以“预期年化收益”模糊产品风险等级。
消费者风险防范三原则
一是真实信息披露,在风险评估问卷中如实填写收入、投资经验和风险偏好,这是获得适配建议的基础;二是主动风险追问,对产品投向、风险指标、流动性等关键要素提出明确询问,要求机构提供书面说明;三是证据链留存,保存营销话术录音、宣传材料、交易凭证等,作为纠纷处理的关键证据。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正通过“双录”(录音录像)、智能风控系统等强化适当性管理。但消费者更需意识到,自身才是第一道防线。建议在投资前坚持“三问”原则:问清产品本质、问明风险等级、问准适配程度。只有建立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双向负责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健康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