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墩蜜柚是惠东的特色水果。

“镇隆荔枝”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芦洲镇大兴村让大兴李品牌焕新活力。

横沥镇是“中国梅菜之乡”,梅菜种植历史悠久。
金秋时节,龙门县麻榨镇杨桃种植基地里,翡翠枝叶间坠满金黄杨桃,果香沁人,工人穿梭采摘分拣,一派丰收热闹景象。“麻榨杨桃热销南北,成了我们的‘致富果’。”果农喜笑颜开。
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惠州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惠州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品牌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龙门大米、惠东马铃薯、博罗柏塘山茶、惠阳镇隆荔枝、麻榨杨桃等惠州品牌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
从用心守护的“品质孕育”,到屡获认可的“品牌认证”;从电商直播开辟的“云端销路”,到农旅融合催生的“田园经济”……越来越多的惠州品牌农产品正一步步打破地域局限,以崭新的姿态活跃本土、走出岭南、远销海内外,书写着品牌“出圈”的惠州故事。
品牌培育
农产品品牌数量稳居全省前列
走进龙门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空气中飘荡着大米的清香,智能加工车间里,生产线有序运转,经过去石、脱壳、碾米、抛光等自动化工序,一包包“龙门大米”被送上货车,很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这粒小小龙门大米,集“粤字号”县域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光环”于一身。
像龙门大米这样的品牌农产品“优等生”,在惠州还有很多。
近年来,我市以品牌战略为着眼点,培育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名优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品牌。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培育打造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1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广东省公共区域品牌5个、“粤字号”品牌137个,有机食品获证产品39个、绿色食品获证产品48个,品牌数量排在全省前列。部分农产品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如惠州梅菜、福田菜心、惠东马铃薯、罗浮山荔枝等地标文化深入人心;“镇隆荔枝”通过欧盟有机认证,“龙门大米”入选“中国好粮油”名录等。
惠州还设立预制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唐顺兴脆皮乳鸽、国惠膳东坡肉、尚古堂茄汁意面、兴泰盐焗鸡、领鲜溏心蛋等预制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我们持续深化‘惠州品牌农业’建设,抓好‘12221’市场体系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向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高质量举办荔枝节、农民丰收节、乡村振兴招商会,积极参加农交会、农博会等,惠州品牌农产品在各类“舞台”频频亮相。
惠州商务部门也主动发力,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打通流通堵点。农村电商成为重要抓手:目前,我市已拥有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1个(博罗县),国家级农村电商示范县2个(龙门县、惠东县)。通过持续优化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大力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打造“礼跃龙门”“山海惠东”“罗浮优品”等区域公共品牌,孵化直播助农公司,推动惠州品牌农产品借互联网“出圈”。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惠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4%,农业品牌效应正加速转化为经济效益,昔日“土特产”,如今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招牌”。
品质筑基
从产地到餐桌“全链条守护”
惠州品牌农产品能“出圈”,过硬品质是核心底气。
为筑牢惠州农产品品质根基,惠州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产品生长关键期,组织专业服务队深入主产区,开展技术指导与品质管控。
尤其是今年荔枝丰产年,惠州启动省、市、县、镇四级联动机制,在荔枝成熟前,开展采前科学用药与生产技术培训。一张张“绿色防控网”精准覆盖荔枝林,确保荔枝高颜值、好口感。
“以前靠人工打药,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现药剂残留问题。现在用无人机搞绿色防控,既环保又能保证荔枝品质。”荔枝种植户刘先生笑着说,今年荔枝回头客多,不少游客进园采摘后寄给远方亲友。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助力惠州品牌农产品走得更远。
惠州市环通梅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潘伟强深谙此理。他引进了水肥一体化设备、新建成现代化生产车间,并且聘请农业专家改进腌制工艺。早在2010年,环通梅菜就成功签下北京庆丰包子铺的订单。凭借着稳定的品质,如今该企业用的梅菜猪肉包子馅料,仍是矮陂梅菜。
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则为农产品开辟了“出圈”新赛道。惠州市鹏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广东省蛋品类首家且是唯一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全国唯一拥有湾区认证“鸡蛋”证书的企业。近年来通过开发“鸡蛋+”、做强鸡蛋附加值,已开发出鸡蛋、皮蛋及烘焙类产品700多种,累计年销售额超600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自2019年底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以来,惠州依托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全面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将合格证与展示展销、品牌参评、项目申请挂钩,督促生产主体规范用证。
截至今年上半年,惠州食用农产品溯源系统已覆盖269家农贸市场7790户商户;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有开证主体3303家,用证224万张,全程追溯链超3.2万条,构建起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应用体系。
渠道拓宽
打通“出山进城”“入湾出海”快车道
冷链加持、数字营销……如今,越来越多的“惠味”借助数字之力,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惠州是广东乃至全国甲鱼主产区之一。“每只甲鱼都有‘身份证’,一扫便知前世今生。”惠城区芦洲镇甲鱼养殖大户常云峰推行的“一鱼一码”追溯系统,让消费者能查看甲鱼从养殖基地、饲料来源到检测报告的全链信息,大幅增强信任感。
依托冷链运输,企业实现“包活包送达”。“即便发往贵州,存活率也能超98%。”常云峰说,通过微信社群与老客带新的私域运营,公司甲鱼年发货量超2万只,港澳地区高端餐饮订单持续增长。
数字化营销、电商赋能、直播带货,让流量成为新农具。在惠城区汝湖镇的玉米地,农户们对着镜头掰开金黄玉米,汁水四溅:“看,这就是粤甜28号的‘爆汁’瞬间!”这样的直播,单场成交量能突破5000单。
线下智能化升级,同样火热。汝湖镇黄埔村农产品仓储中心作为圣甜白珠华南区分拣中心,引入分拣系统对玉米精准分级。“线上下单+线下冷链直发,凌晨采摘的玉米,次日就能送上广深市民餐桌。”该中心负责人说。
今夏,荔枝因《长安的荔枝》成国内热门水果。为让荔枝以最佳状态“鲜”达消费者,惠州整合冷链运力资源,与顺丰、京东等头部物流企业深度合作,提供高效、标准化的冷链配送服务。
海外市场方面,惠州海关主动发力。“我们提前为企业梳理出口国检疫要求、保鲜技术等信息,提供预警咨询。”惠州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出口鲜活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推出随到随检、“5+2”预约查检、证书云签发等便利措施,助力荔枝高效出口。
数字技术加持下,惠州品牌农产品实现品质可控、渠道可拓、品牌可塑,为走出惠州、走向全国筑牢支撑。
业态创新
农产品沾上文旅“烟火气”
近年来,惠州积极探索“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赋能品牌,让惠州品牌农产品在文旅场景中“活”起来。
惠城区汝湖镇的甜玉米产业,就靠文化IP打造与农旅融合,走出特色产业带动全域发展的新路。
“我们打造‘七女湖’区域共富品牌,展销汝湖农产品及文创IP产品,展现历史文化底蕴。”汝湖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七女湖主题餐厅”已开业,“汝小郎、湖娘儿”公仔、甜玉米主题文化衫等文创产品陆续推出,还结合廉洁文化创作《廉心如玉》漫画,让农产品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
农旅结合上,汝湖镇依托3个3A级景区,串珠成链开发4条精品旅游路线,形成“甜玉米种植→带动加工→举办节庆→打造IP”的一二三产融合模式。该镇也从单一种植专业镇,发展为集种植、加工、研学、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
这样的场景在惠州随处可见:惠城区芦洲镇大兴村,春节前后千亩李花盛开,“李子节”上美食集市与潮流文创碰撞,让大兴李品牌焕新活力;惠阳区平潭镇新圩村,作为“淮山之乡”“粉葛之乡”,连片种植区改造成淮山农业公园,“淮山王”评比、文化旅游周等活动,年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
汝湖镇“玉米节”、横沥镇“梅菜节”、芦洲东胜村“南瓜节”、罗浮山荔枝系列文化活动……一系列农旅融合活动,为传统农业赋予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功能。既让游客感受惠州田园之美,也为惠州品牌农产品搭建起更多展示销售平台,助其借文旅“东风”走向更广阔市场。
直面挑战
推动全链条升级“抱团发展”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惠州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但“出圈”路上,仍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部分农产品存在品牌带动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严重、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产业链条有待完善等问题。
以正火热上市的安墩蜜柚为例,在丰收的背后,果农和新农人们也面临一些“甜蜜的烦恼”。
“安墩蜜柚虽然品质出众,还拿到了‘圳品’认证,但‘安墩蜜柚’这个品牌名字早已被个别农户注册,导致整个产区难以统一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好果子缺一个响亮的名号。”惠东县安墩镇永惠蜜柚基地负责人龚柯宇直言,更让果农们头疼的是,市场上还出现了假冒产品,品牌突围不易。
“惠州农产品丰富,荔枝、茶叶、土豆、蜜柚、生蚝、腊味等品质都堪称上乘,但品牌效应却不够出众。”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委员、科技部部长梁乃锋分析,主要根源在于多数经营主体仍停留在“卖产品”阶段,未全力经营品牌。
挑战中蕴藏新机遇。
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正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及各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平台,打造生产加工、流通集散、品牌展销、农业科技等一体化产业链,推动“土特产”全链条升级。
同时,整合杂散品牌,鼓励同类产品“抱团发展”,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协会,统一商标、标准、包装与销售,共建共享共有品牌;推动农村集体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以科技创新为惠州品牌农产品注入发展动能;以三产融合示范镇、田园综合体等为重点,推动农业与工业、物流、文旅等业态深度融合。
未来,随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带着惠州山水之韵与农耕之美的惠州品牌农产品,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书写更多乡村全面振兴的“丰收答卷”。
专家建议
讲好品牌故事 让惠州农产品“有根有魂”
“做好品质是基础,打响品牌才是惠州农产品‘出圈’的关键。”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委员、科技部部长梁乃锋表示,惠州农产品品牌的顶层设计,要超越简单的商标注册和包装设计,构建一个以价值为核心的战略系统,提炼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主张。比如,要避免同质化,不要只讲“绿色、健康、天然、无公害”等“泛泛之说”,可以深入挖掘惠州独有的地域文脉和产品特性,突出“岭南韵味,东江馈赠”,将惠州独特的客家文化、东坡文化、罗浮山道教养生文化等融入品牌故事,让惠州农产品“有根有魂”。
在政府部门层面,可开展系统性品牌培养行动,设立相关激励机制,对积极创建品牌、参加展会、获得认证(如有机、绿色、地理标志)的主体给予直接补贴、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还可以将品牌建设成果纳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的评定核心指标,形成导向。
他山之石
“丽水山耕” 实施母子品牌战略
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地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2014年在浙江省丽水市诞生。“丽水山耕”以“基地直供、检测准入、全程追溯”为产品宗旨,通过政府主导、生态农业协会注册、国有公司运营的模式,实施“丽水山耕+县域产业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战略,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覆盖全市菌、茶、果、蔬等主导产业。
据当地媒体2024年底报道,随着乡村“土特产”持续走热走强,农业效益越来越好、农民增收门路越来越宽,收入结构持续改善,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十五年、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连续八年居全省首位。
记者手记
培育“土特产”品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而特色品牌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惠州坐拥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在大湾区市场积攒下良好口碑,为打造本土农产品品牌筑牢了坚实根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一方面需强化引导,推动品牌标准统一化,破解以往农产品“小散杂”、品质不稳定的问题,让品牌从“各自为战”转向“抱团发展”,形成更具辨识度与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另一方面,要善用数字化赋能拓宽销售渠道,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消费者餐桌,并通过农文旅融合提升品牌附加值,真正实现“既产得出优质品,也卖得出好价钱”。
培育“土特产”品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既要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更要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让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进而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策划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袁 畅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刘建威 刘炜炜 游璇钰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朱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