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们换上白大褂,化身“小医生”“小护士”。
今年暑假,仲恺高新区惠环街道迎来了首批研学体验官,15组家庭穿梭于企业车间、社区课堂与生态农庄之间,从数控刺绣的精密运作到无人机的腾空而起,从羽毛工艺的匠心传承到急救知识的实用学习,一场融合科技、生态与人文的沉浸式研学之旅正式拉开帷幕。这个连续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的街道,正期盼通过“文化输出带动产业输出”,让大家读懂惠环的发展密码,让产业发展成果走进寻常百姓生活;更期盼以研学为纽带,助力产业链集群升级与“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精耕细作,前期筹备筑牢研学根基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惠环街道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与数字化转型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赛道,打造工业研学项目正是当地展示发展成果、深化“产城人文”融合的重要抓手。
“工业研学不是简单的参观打卡,而是要让参与者真正触摸到产业脉搏、感受发展温度。”惠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打造高质量研学体验,研学前期筹备工作历经多轮打磨。街道团队率先开展全域实地走访,紧密结合“产业立街”战略与自身资源禀赋,精准筛选出兼具产业代表性与体验互动性的研学点位。随后,街道引进专业机构深度参与策划,协助企业进行研学场景专项改造:部分企业专门组建讲解员团队,精心设计主题展板;结合生产实际调整动线,预留安全规范的参观通道,同时升级改造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以满足研学团队的接待需求。
与此同时,街道明确将“品牌化运营”作为核心思路,率先将研学项目全面纳入“研学在惠环”品牌IP建设框架。这一布局紧扣街道发展全局,通过深度绑定“百千万工程”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等中心工作,让研学项目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与街道的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战略形成精准对接,最终实现研学实践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同频共振。而同步规划的针对中小学生、产业工人、青年干部的差异化内容,也为后续线路拓展奠定基础。
首次成团,沉浸式体验解锁多元场景
首批体验官的研学之旅,以“点串线、线成面”的方式,立体呈现了惠环“产城人文”融合的生动实践。
第一站,研学官走进惠州神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刺绣展厅,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即刻上演。在讲解员引导下,体验官们了解了中国刺绣数千年的文化脉络,还亲眼见证了数控刺绣设备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复杂图案的缝制。在DIY刺绣环节,大家更是在一针一线中直观感受到了传统企业在新质生产力浪潮中的转型蝶变。
惠新未来社区的科技小课堂点燃了孩子们的探索热情。老师从无人机工作原理讲起,延伸至其在社区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这不仅是学技术,更是让大家看到科技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一位家长感慨道。
午后的猎人归生态农庄切换至“自然模式”。体验官们品尝有机蔬菜、生态家禽等午餐后,与七彩山鸡、孔雀等动物亲密互动,感受田园野趣。在羽毛工坊,民间艺人现场展示传统羽毛加工工艺,指导大家制作专属羽毛笔。在实践中,传统技艺的传承价值愈发清晰。
研学最后一站落脚中信惠州医院,“职业体验”成为活动的最大亮点。小朋友们换上白大褂,化身“小医生”“小护士”,学习伤口清洁、包扎技巧,还在中药房学习辨识常见中药材。“以前怕去医院,现在知道了医生叔叔护士阿姨的工作有多重要。”沉浸式体验让健康意识与医学认知深深扎根在孩子们心中。
三线布局,品牌IP赋能高质量发展
首次研学的成功实践,正是惠环街道“三色研学路线”规划的生动预演。作为“研学在惠环”品牌IP的核心载体,三条特色线路各有侧重,共同勾勒出工业重镇的多元魅力。
“新质生产力科创线”堪称惠环产业实力的“展示窗”。这条以“科技蓝”为标识的线路,串联起神田精密、德赛西威、亿纬锂能、锦好医疗等龙头企业,覆盖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产业。依托33个工业园区、超3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雄厚家底,这条线路将成为感受新质生产力活力的最佳路径。
“人与自然科普线”则描绘出“稻香金”的生态底色。线路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为起点,经惠环森林公园延伸至西坑村、平南村等乡村振兴示范带,践行新发展理念与“百千万工程”部署。街道还将开发文化溯源、非遗课堂等八类课程,实现自然风光与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
“活力街道青马线”以“党建红”为引领,聚焦基层治理与精神传承。线路涵盖百财智谷、惠新未来社区、音乐党课等点位,面向学生、青年干部、产业工人等群体。这条线路可以搭建起学习基层治理经验、激发干事创业热情的实践平台。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打磨线路内容,完善服务保障,让‘研学在惠环’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平台。”惠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这座“开放式课堂”还将迎来更多体验者,让工业文明与人文温度在行走中不断传递。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钟玮 通讯员李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