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种植红薯。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石坝宣 摄
惠州日报讯 (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石坝宣)走进博罗县石坝镇石坝村红薯种植基地,田间一片忙碌,起垄、栽苗、封土……画面背后藏着石坝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密码”。近年来,博罗县石坝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石坝村党总支部积极响应号召,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为兴村富农注入新的动能。
“沟可以再深一点。”“苗可以再放密一点。”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伟文在红薯种植基地指导工人注意种植要点。
科技兴农,产业更旺。基地种植的红薯苗是全部经过实验室严格筛选培育的“脱毒苗”,能有效降低病虫害,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同时种植方式也采用了现代化的密植技术,每亩地种植约4000株,总种植量达60万株。据测算,在科学管理和精心管护下,种植的红薯预计亩产可达4000斤,年底即可甜蜜上市。
“不光苗好,‘喝水吃饭’方式也有讲究。”基地全面引入节水高效滴灌技术,一根根黑色的滴灌管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田间,能将水分和养分精准输送到每一株薯苗的根部,极大提高水肥利用率,为红薯生长创造最优环境。
石坝村是传统农业村,如何让农业品牌更加响亮,种植的效益更高?石坝村坚持以产业振兴、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为导向,积极对接广东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驻镇帮扶单位,依托当地地理资源优势,瞄准红薯“耐旱、高产、市场稳”的优势,提出“集中流转、连片种植”的思路,一场土地“化零为整”的发展模式就此展开。
为拓宽产业发展思路,推动本地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张伟文带领村“两委”干部先后前往广西、湛江、清远等红薯产业成熟的地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最终,经过多方调研和专家团队、种植大户的论证,结合石坝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了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西瓜红”“榴莲蜜薯”和“冰淇淋”3个优质红薯品种种植。
这片150亩红薯基地的土地流转模式让村民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40余名农民还可以通过“技术入股”,参与基地日常的管理、栽种、维护等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增长大田管理的农业经验。
接下来,石坝村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加强科学管理,探索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