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海上天气霸主”,如何看透它的真面目

2025年09月26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九月以来,台风“塔巴”“米娜”“桦加沙”轮番袭击广东,未来几天还有“博罗依”在逼近,或影响广东。如此密集的台风光顾,引发网友热议,纷纷调侃广东捅了“台风窝”。

被称为海上天气霸主的台风,具有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格外引人关注。那么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其命名规则是什么?它又有哪些利弊?我们该如何应对台风带来的灾害影响?对此,记者采访了惠州市气象台副台长马泽义,解码台风的生成、利弊及如何应对。

何为台风?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有组织的旋转性气流系统,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其对应的风力等级分别是6~7级、8~9级、10~11级、12~13级、14~15级、16级及以上。

风力等级的划分依据是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单位:米/秒),上述六种气旋对应的风速分别是10.8~17.1、17.2~24.4、24.5~32.6、32.7~41.4、41.5~50.9、51.0及以上。

通常,我国将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生成的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而台风在欧洲和北美被称作“飓风”,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在南半球则被称作“旋风”。

“台风是一个深厚的低气压系统,低层有显著向中心辐合的气流,顶部气流主要向外辐散。”马泽义介绍,如果把台风纵向切开,可看到明显不同的3个区域,从中心向外依次为:台风眼区、云墙区、螺旋雨带区。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天气现象,台风眼区往往风平浪静、天气晴朗,云墙区狂风呼啸、大雨如注,螺旋雨带区则伴有阵雨和大风天气。

台风是如何命名的?

很多人好奇,台风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是各个国家精心选取的。目前,台风的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14个台风委员会成员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140个名字按顺序循环使用。

我国喜欢以神话和传说中的形象给台风命名,例如腾云驾雾的“悟空”、祥瑞神奇的“白鹿”、柔美温顺的“玉兔”。马泽义表示,以这么“温柔”的名字给台风命名,其实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期待,即希望台风带来的危害能小些。

台风委员会规定,一旦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防止它与以后的台风同名,就会将其除名,比如“龙王”“海燕”“利奇马”等。某个热带气旋的名称被除去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

台风是一把双面刃

台风对于人类是一把双面刃,它既是破坏力的化身,也是自然平衡的维护者。

台风往往会导致狂风、暴雨及风暴潮等,给人们造成灾害影响。

台风带来的大风具有极高的风速,通常超过17米/秒(61.2公里/小时),甚至可达60米/秒(216公里/小时)以上,可造成房屋倒塌、电力中断、高空坠物等灾害。

台风又是最强的暴雨(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天气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可降下100~300毫米,甚至500~800毫米的大暴雨,容易引发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台风还会引起海面异常升降现象,也被称为“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数米,容易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城镇和农田淹没等灾害。

“其实台风对人类而言,也有不少好处。”马泽义说,科学研究表明,台风是水资源的“搬运工”,通过降水为干涸的土地补充水分;是气候的“平衡手”,通过热量交换帮助维持地球的热平衡;是风电的“供货商”,通过强大风力播下清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种子;是酷暑的“消解者”,通过风雨驱散热量,缓解酷暑;是地壳的“缓释师”,通过气压变化引发“慢地震”,避免大型地震的发生。

今年九月台风为何密集来袭?

为何今年九月“光顾”广东的台风如此之多?近日,据@广东天气消息,广东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副首席李芷卉进行了分析,指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拉尼娜现象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暖池海温明显偏高,使季风槽偏西,台风生成位置也相对偏西,导致台风后期移动路径也偏西,容易产生较多登陆或影响我国的台风。

二是南海中北部和菲律宾以东海面海温偏高,使热带辐合带北推且异常活跃,容易生成对流云团,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发展形成台风。

三是9月以来,西北太平洋副高持续维持带状分布,且异常偏北偏西,维持在北纬28度附近;其东侧的偏东气流以及西南季风,将低纬度的暖湿气流不断输送到对流云团,副高的高空偏东引导气流,会引导台风西行登陆广东。

台风来了如何避险?

面对台风带来的灾害影响,我们该如何防范应对?

马泽义提醒,台风来临时,要及时了解台风的动态,在家的市民尽量不要外出,备好手电筒、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并关好门窗,将室外、楼顶的盆栽、杂物等移到室内。如果在室外,千万不要在危旧住房、厂房、工棚及广告牌、铁塔、大树等处避风避雨;须停止高空及户外危险作业,停止各种露天集体活动,海涂养殖人员、临时工棚等危险地段的人员应及时转移。

台风带来的暴雨容易引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此,马泽义提醒:“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尽量选择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开阔的地方停留。”

“五停”的启动时机及预通知

两年前的“苏拉”和此次“桦加沙”袭击期间,我市为防范应对台风带来的灾害影响,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五停”。那么,何为“五停”?什么情况下需要“五停”?

“五停”指的是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2022年5月,我市印发实施《惠州市“五停”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于2023年进行了修订。

《指引》明确,当启动防风I级或Ⅱ级应急响应,或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部门预测台风将对我市造成极其严重影响时,市人民政府或市三防指挥部发布“五停令”,在全市范围内或受灾害严重威胁地区实行“五停”措施。当启动防汛I级或Ⅱ级应急响应,暴雨将要(或已经)对我市造成极其严重的内涝和洪水灾害,或有溃堤、溃坝等风险时,市人民政府或市三防指挥部视情向受灾害严重威胁地区发布“五停令”,实行“五停”措施。

同时,《指引》明确,经相关专家研判,需实行“五停”措施抗击台风、暴雨或洪水时,市人民政府或市三防指挥部通过电视、广播、政务网站、短信、电话等途径向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发布“五停预通知”,提醒行业主管部门和公众提早做好“五停”相关准备工作,宣传部门协助做好“五停”预通知的发布工作。行业主管部门、通信运营商和涉及民生企业(如轨道交通、公交、客运等)也要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告知公众。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