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无言写大爱,风雨同舟践初心

惠州日报评论员

2025年09月27日惠州日报惠州日报
字号:T|T

一封黑板留言感谢信,成为台风“桦加沙”过境后惠州最温暖的注脚。

9月24日晚,台风影响逐渐减弱,惠城区江南街道七联村小学安置点内,当最后一批群众离开返家,驻守干部开始清理现场时,黑板上的一段粉笔留言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原来,留言表达谢意的人叫文军,是一名来自湖南的网约车司机,台风来临之际被安全转移。安置点周全的应急生活保障,让包括他在内的39名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临走当天他情不自禁用粉笔写下内心感言。

“大家根本没把我们当外地人看。”事后文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留言所写就是当时自己心里真实所想。“万分感谢七联村党员干部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置于惠州抗击“桦加沙”的大背景来审视,朴实的文字背后,是全市超20万群众的平安转移,是646个安置点的不眠守护,更是一座城市在风雨考验中干群同心协力、社会守望相助的动人展现。

这封感谢信,写的是群众发自肺腑的认可,照见的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担当。当狂风裹挟暴雨来袭,从沿海礁石到田间地头,从城市街巷到山村院落,全市各地党员、干部、抢险救援人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筑起一道道红色堤坝。正如此次参与安置工作的七联村干部高育娣所言:“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就是党员干部的职责。”这份朴素的信念,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抗风一线的生动实践。

这封感谢信,刻录的是众志成城的城市温度,彰显的是现代治理体系的力量。面对超强台风,惠州高效动员,指挥体系精准快速响应,气象、水文等部门24小时监测预警,自然资源、住建、园林等部门及时巡查,宣传部门、主流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群众防风避险,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比如博罗罗阳街道云步村热心商家为安置群众免费提供“爱心公寓”,惠城汝湖爱心餐饮企业冒雨给安置点群众送来热乎盒饭。这种“指挥体系+专业力量+社会协同”的应急联动机制,让防灾减灾网络既有钢筋铁骨的强度,更有春风化雨的温度。

这封感谢信,映射的是风雨同舟的城市品格,升华的是患难与共的精神传承。从38分钟无人机成功搜寻失联聋哑村民的精准高效,到“女子先锋队”积水中拉起警戒线的柔韧坚强;从惠阳3名“台风宝宝”平安降生的生命奇迹,到贵州大巴受困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的跨省关怀——每一个细节都在诠释:台风可以折断树木、淹没道路,却摧不垮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纽带。这种守望相助的精神传承,早已融入惠州的城市基因,在每一次考验中焕发新的光彩。

“黑板上的字迹终会褪去,但这份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必将长存。”当感谢信的照片在惠州朋友圈刷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台风防御战,更是一次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一场精神文明的洗礼。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防线,既筑在坚固的水库堤坝上,更筑在千千万万人心连心的温暖守望中。这种风雨同舟的合力,正是惠州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的深厚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