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吉星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新型储能设备商贸总部项目效果图。 本版图片 通讯员谢燕玲 提供

惠阳产业园区布局图。

淡水半岛滨水公园。
8月,惠阳区平潭镇光辉村十一村民小组,148栋房屋拆迁完成,工人们忙着收尾施工。143户村民告别旧居,5公里外的房坑村董屋排地段成他们的新家。而原有地块整理完成后将成为惠州机场二期扩建的置换用地,为珠三角千万级新干线机场的打造提供支撑。
这是惠阳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子项目之一,也是惠阳区为项目腾挪发展空间的一次具体落地。
近期,广东省2025年第五批1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通过审查,其中,《惠州市惠阳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淡水街道等七个镇街实施单元)》(以下简称“《全域方案》”)位列其中。加上去年三和街道、新圩镇两地方案获批,惠阳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区域全覆盖。
这意味着,惠阳全域开展土地整治有了准许,可进入实质执行阶段。手握玩转空间“魔方”的“金钥匙”,解锁空间重构、产业升级、生态蝶变的发展密码,惠阳有望打破空间维度上的发展瓶颈,打开发展新格局。
摸清家底算好空间要素账
空间魔方“金钥匙”转动,土地优化布局的门锁打开。
“经过从区到市再到省的层层把关审核,多次征求各单位、各镇街的意见,不断完善方案,谋划合适的项目。”惠阳区城市更新事务中心副主任刘欢告诉记者,历经重重审核拿下批复后,惠阳区优化空间、盘活土地的新征程即将开启。
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这一纸批复,无疑让惠阳区获得了一本“点地成金”的宝典,为“百千万工程”建设进程再添新助力。
“过去很多地块被零散分割,难以集中利用。”惠阳区自然资源局机关党委委员、城市更新事务中心主任陈洁说,通过整治把这些小块的地拼接起来,既能实现集中保护,也能释放更多空间价值。
在全域方案制定过程中,惠阳系统梳理空间要素账单,摸清耕地、城镇建设用地、产业发展空间家底,把规划、生态、产业、民生等集成起来,通过优化调整布局,将碎片化空间有序地集纳、整合,为城乡发展腾挪出更多空间。
不同于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散治理,《全域方案》围绕打造产业优质兴旺、城乡高度融合、田园生态优美的“广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深莞惠协同智造发展区”蓝图,部署三大整治方向、六大整治片区,推动区域发展。
未来,惠阳区计划在南部强发展、中部保生态、北部建粮仓。通过整理建设用地、开发低效产业用地等方式,南部地区将为产业园和深惠协同发展区腾挪出宝贵空间;在中部地区,河道治理、矿山修复、碧道建设、林分优化等项目全面铺开,探索生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北部地区则集中推进农业整治,建设万亩良田。
六大整治片区的细分更为具体——深惠协同发展区聚焦产业空间拓展,生态价值实现区主攻绿色修复,三产融合示范区推动农文旅联动发展,产业协同发展区与仲恺高新区紧密对接,农业集中整治区成为惠阳区的补充耕地主力军,而空港经济发展区则围绕机场扩建合理布局村庄,推动周边产业提质增效。
据悉,《全域方案》共规划66个子项目,涉及土地面积2355.88公顷,包含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乡村风貌提升与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导入、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六类。
根据估算,未来相关项目预计投资167.18亿元,将带来299.22亿元的总收益,包括耕地及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租金收益、企业运营等等,为深挖土地资源潜力提供惠阳探索。
编写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共富剧本”
打开“点地成金”的密码箱,具体还要看落地。
眼下,临深区域新圩镇长布村的“长布一号地块”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地投入到项目建设中。这里是金吉星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新型储能设备商贸总部项目的选址地,一座现代化产业园区蓄势待发。
这是惠阳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圩镇单元推进的项目,这片土地面积约8.6万平方米,曾是村里早期发展起来的村级工业集聚区之一。它的存在对早期长布村乃至新圩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然而,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腾换优化,产值低、税收少、能耗大、环保及安全隐患等问题逐步显现。
长布村党委副书记李浩回忆,当年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村里以每年55万元的价格将地块出租,承租方则在土地上建起简陋的铁皮厂房,每年租金收入约650万元。
伴随时代的发展,工业集聚区占据了相当一部分连片的优质土地资源,却未能带来合理的经济效益,同时低效厂房的简陋条件又无法满足优质企业生产需求,低效厂房改造升级迫在眉睫。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推进,让土地有了更高效的用途。长布一号地块升级改造后引进金吉星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新型储能设备商贸总部项目,项目达产后年税收约4500万元。同时以“镇村合作+物业返还+货币补偿”模式反哺村庄,让村集体经济收益增长近6倍。
金吉星项目负责人郑奕阳介绍,项目预计在2027年完工,将建设多式联运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示范平台,并配套部分设备维修、组装、暂存、分拨功能,年贸易额将达到百亿元。
同在临深片区的秋长街道,则正谋划在维布村、茶园村片区,通过对低效厂房拆除重建及征收村集体土地方式,引进吉他生产、智能芯片、设计研发、音乐教育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进驻,建设惠阳吉他文化产业园、打造吉他文化创意街区,提高土地亩均产出。
抓住全域整治窗口期,惠阳区用好土地这一“生产资料”,推动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持续提高,书写好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的“共富剧本”。
陈洁介绍,接下来,惠阳区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资金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域集中,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还将统筹推进各子项目,加快立项、备案和招投标,推动更多项目尽快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土地整治+”破局土地资源瓶颈
项目规划落地是取得真经路上的一难,然而破除心中惯性更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是空间的重构,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
作为惠州对接深莞的“桥头堡”,惠阳区资源禀赋优越,区内已形成集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于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坐拥临近口岸、港口等对外开放通道的综合优势,电子信息支柱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然而和珠三角大部分城市一样,受发展早期镇村主导工业化等影响,长期面临着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效率低、生态空间受挤压等问题。
为集中力量破解困局,惠阳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通过空间重构、机制创新、生态修复三重路径,推动整治从“要素驱动”向“空间赋能”转型。
惠阳区正尝试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与生态保护修复,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政策红利,按照“一镇一品”的思路,探索出多条“土地整治+”路径。
永湖—良井打造万亩耕地集中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依托永湖精品花果、良井果蔬、蔬菜基地等农业资源优势,导入农业精深加工、农超对接、配送、电子商务、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二、三产产业项目,带动全区优质果蔬产业向纵深方向良性发展;
淡水洋纳产业园整理改造园区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闲置低效的农用地,实现扩容建设,形成连片规范的产业集聚区,打造25.2732公顷连片“产、城、人、村、景”融合示范的创新智造园;
沙田镇挖掘麒麟文化资源、自然生态、农业资源等,打造集“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美丽圩镇建设”于一体的美丽城乡融合示范区……
玩转“空间魔方”,巧做“土地文章”,治出“大美惠阳”。在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地上,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牵引,以一个个项目作落地,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深惠协同发展区”建设,惠阳区正奔向“产业优质兴旺、城乡高度融合、田园生态优美”的新未来。
数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后,惠阳区长啥样?
以“土地整治+”的模式,通过“增耕地、腾空间、强活力、优生态”四大目标导向,推进区域资源要素流动,探索深惠协同发展区区域尺度下的绿色发展、产业兴旺、城乡融合路径。
01
良田比较集中
夯实现代农业生产力基础,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加耕地353.2098公顷;耕地提质改造332.2716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40.3633公顷,打造8个千亩方,3个万亩方。
02
村庄布局优化
引导零散老旧、居住环境较差等类型的村庄搬迁集聚,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居住品质,打造美丽乡村,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64.7886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减少7.5006公顷。
03
产业集聚发展
计划导入28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1家,带动就业26700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盘活利用低效产业用地建设用地73.69公顷,亿元GDP消耗建设用地量18.9498公顷,亩均税收增加1.89万元。
04
生态健康优美
重点推进废弃矿山整治、林地修复、水域整治等生态修复项目,全力推进绿美惠阳生态建设。拟开展生态修复涉及面积688.0964公顷,其中实施林分优化面积410.1082公顷、废弃矿山修复项目57.288公顷、河道及堤岸整治168.7776公顷、森林公园建设51.9226公顷。
分区
六大整治片区
01
深惠协同发展区
建设用地整理、低效产业用地连片开发、优化城镇开发边界,保障深惠协同发展区及象岭千亿产业园区产业用地
02
生态价值实现区
河道治理、矿山修复、碧道建设、林分优化等生态修复,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03
三产融合示范区
打造万亩良田、壮大特色农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04
产业协同发展区
加快产业提质增效,与仲恺高新区融合发展
05
农业集中整治区
打造万亩良田、引导村庄适度集聚、土地空间腾挪,作为惠阳区补充耕地主要区域
06
空港经济发展区
围绕机场扩建,实现周边产业提质增效,村庄布局合理优化
落地
构建“规划—实施—监督—服务”全链条体系
玩转“空间魔方”要有规则有章法,背后离不开策划、规范和实施。惠阳区构建“规划—实施—监督—服务”全链条体系,让土地资源焕发新活力。
01
当好“规划师”,绘制空间蓝图
以系统思维、连片开发为原则,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通过摸清耕地、荒地、闲置厂房等“家底”,科学划定复垦区、居住区、产业园区,破解空间碎片化难题,为城乡发展腾挪新空间。
02
做好“制定者”,筑牢制度根基
牵头制定关于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指引,明确实施路径、责任分工等10项核心内容。以“深圳研发+新圩转化”“总部+基地”等模式推动产业集成,创新“土地超市”“指标银行”机制,以专项债、社会资本等多元模式撬动投资,为项目落地提供“政策+资金”双保障。
03
扮演“监督员”,严把质量关口
从项目谋划到竣工验收全流程监管,审核规划符合性,检查复垦土地肥力、项目选址标准,确保整治效果经得起检验。通过双审双核,实现“整改一亩、达标一亩、上报一亩”,严守耕地红线与生态底线。
04
成为“服务员”,优化服务效能
简化土地审批流程,加速办理企业扩建、农民建房等手续,同步开展土地政策宣讲,让群众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参与”。通过“政府引导+村企合作”模式,推动存量用地提质增效,实现“企业得发展、集体增收益、农民促就业”的多赢局面。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通讯员谢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