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群在工作中。

曾东钊在巡查设备。

石玮霖在查看二次供水设施。
在市供水公司,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以创新为笔,以奋斗作纸,立足平凡岗位,书写保障城市“水脉”的精彩篇章。日前,在市水务集团表彰大会上,多位供水青年获评“金牌工匠”“水务青年之星”等荣誉。张群、曾东钊、石玮霖……他们是市供水公司诸多敬业爱岗供水人的代表,持之以恒用智慧与汗水,诠释新时代供水人的担当,共同托举惠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命之源。
◆金牌工匠——技术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群
主导开发建设多个核心业务系统
办公电脑前,张群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这是我们正在推行的数电发票系统,有了这个系统,企业用户可在线申请、下载、打印增值税电子专票,不用再跑营业厅。”
“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这是张群的朴素追求。据了解,此前,市供水公司水费普通发票已实现电子化转型,但增值税专用发票仍需用户前往营业厅现场申领或邮寄,流程繁琐且存在丢失、票据破损等风险。为解决这个问题,张群率领团队成员完成了业务系统与税务平台的对接升级,推行数电发票系统,实现水费增值税专用发票迈入无纸化时代。
2006年入职的张群,在市供水公司技术信息中心工作已近20年,他先后主导了多个核心业务系统的自主开发建设,如营业收费系统、银行水费代扣系统、数电发票系统等,同时也见证了市供水公司在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中每一个重要里程碑。
2024年,技术信息中心勇闯数据要素市场化“无人区”,其研发的“惠州供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数据产品在广数所挂牌交易,这是广东省内供水行业的首例,实现“点数成金”新突破。该数据资产顺利入表并通过专项审计,标志着市供水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为惠州市国资系统探索数据要素价值提供了“供水样板”。目前,团队研发的第二、三款数据产品也已完成设计并提交产权登记申请,数据资产化之路越走越宽。
用技术为用户、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张群及其所在的技术信息中心永恒的追求。数电发票系统让开票流程更高效便捷;供水管网GIS系统集成智能设备精准预警漏损;收费系统借大数据分析优化用户服务;激活的数据资产将为精细化管理与决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养分;网络安全体系为智慧水网保驾护航……一个个系统的建设完善,为公司安全生产、智慧管理、科学决策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水务青年之星——潼湖水厂维修工曾东钊
专注设备改造推进节能降耗
走进位于仲恺高新区的潼湖水厂,原水在反应沉淀池、V型砂滤池、清水池泛起朵朵涟漪,经过投加次氯酸钠等环节后化成涓涓清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曾东钊穿梭其中,忙着巡查厂区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
“潼湖水厂是市区四大主力水厂之一,当前日供水能力20万吨,主要担负着仲恺高新区等市区南部片区的供水重任。”曾东钊说,他2014年入职市供水公司就到了当时新建成的潼湖水厂,长期任职于水厂维修班,主要职责是巡查设备,排查处理各种故障隐患,并对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在潼湖水厂工作11年,曾东钊参与了多项水厂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如次氯酸钠投加系统改造、污水零排放项目管道改造等。工作中的他,总是尽职尽责、不怕困难。“记得当时推进次氯酸钠投加系统改造,所有任务,包括管道、阀门、投加泵安装,到自控编程调试,我们都是一步步摸索,自己完成。”曾东钊回忆,“当时安装空间有限,管道走向非常复杂,大家反复讨论,不断尝试,面对紧张工期,大家加班加点,最终确保工程顺利完成,提高了水厂生产的安全性和环保性。接下来,潼湖水厂计划实施取水泵房机组升级改造,实现节能降耗。”
曾东钊和他的同事就是这样,努力用专业与创新为水厂注入现代化活力,全力守护城市“水脉”。
◆水务青年之星——管网中心(二次供水办公室)工程师石玮霖
攻坚破难让水龙头稳定出水
近来,在仲恺高新区的建筑工地间,总能看到石玮霖忙碌的身影。作为二次供水审验技术员,她的“战场”在泵房与管道之间,使命是让千家万户水龙头稳定涌出清泉。
石玮霖长着一张娃娃脸,初看还以为是刚入职的大学生,殊不知她已在惠州供水工作了7年。2020年惠州相关二次供水地方标准出台前,开发商普遍采用机械水表和抄总表模式,智能水表推广面临造价高、接受度低的困境,推广新建住宅安装智能水表阻力重重。石玮霖凭借专业知识和现场经验,提前对接开发商,从发展趋势、居民需求、政策要求等方面多维度宣导协调,为新规落地铺平道路。“开发商在交楼的时候,项目基本按照远传水表的标准进行安装,减少了整改的麻烦。”石玮霖说。如今惠州新建住宅抄表到户率显著提升,标准化泵房建设蔚然成风。
石玮霖的日常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仲恺各个在建项目的工地上,检查施工现场、协调解决用户用水问题、沟通解决工程衔接问题、审核施工设计方案等。当下,她的攻坚重点是“保交楼”项目二次供水工程节点。时间紧、任务重,她奔走于开发商、施工方之间,提前介入技术指导,扫清设计变更、材料供应等障碍,在安全质量底线之上与时间赛跑,全力保障这些楼盘二次供水设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并顺利通水。
“让居民无论楼层高低都能用上安全足压的自来水,守好这‘最后一公里’就是我的职责。”在石玮霖的日常工作中,满满写着“实干”二字——查泵房、验管道、解民忧,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默默夯实着城市供水生命线。
不论是在科技创新领域躬耕多年的张群,始终坚守供水一线默默守护安全的曾东钊,还是在工地间为“最后一公里”供水安全奔忙的石玮霖,三位供水人是惠州供水青年的缩影,他们以“匠心筑梦”的执着、“攻坚破难”的担当,在代码行间、设备旁、泵房深处演绎着新时代劳动者的风采,让清澈稳定的自来水不仅流入千家万户,更将奋斗精神注入城市发展的血脉。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张燕明 朱庭辉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