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风来临前,博罗县龙溪街道“双百”社工走访困难群众。

大亚湾西区街道社工站举办中华慈善日政策宣传活动。
台风来临时,他们与村(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转移困难群众;平日里,他们走家串户,足迹遍布全市每一户困难家庭,倾听需求、链接资源、解决难题……在惠州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活跃着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民政服务工作者——“双百”社工。
近年来,惠州已建成7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363个村(社区)社工点,全市现有1379名“双百”社工,实现“一村(社区)一社工”定点服务,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的重要力量。
“双百”社工主要服务11类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
“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是由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等五部门联合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全面覆盖”的原则,于2021年底实现全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2022年底实现村(居)社工点全覆盖。
惠州市已于2022年实现“双百工程”乡镇(街道)事业工作全覆盖。作为从事民政领域兜底民生工作的基层力量,“双百”社工主要服务11类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服务内容丰富多元,涵盖入户走访、建档立卡、政策宣传与资源链接,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帮扶;开展心理疏导、能力建设与社会融入服务,实施个案管理与危机干预,实现从物质救助到综合赋能的全方位支持。
自2021年实施“双百工程”以来,全市“双百”社工已为11类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建立档案15.86万份,累计服务超298.35万人次,开展专业个案服务4119例,举办社区宣传活动7331场。
用脚步丈量民情,织密“一户一策”服务网
在惠阳区镇隆镇社工站,墙上悬挂着三幅特别的手绘地图:资源图、民政对象分布图、问题图。这些地图是社工们近一年时间“用脚画出来的”,为精准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直观的依据,站里18名社工对这些信息早已了然于心。
镇隆镇社工站工作人员古俊杰介绍,他们的日常工作包括开展民政事务,不定期走访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了解其物质、心理、社会融入等多方面需求,努力帮助他们化解生活中的难题。
全市“双百”社工用心绘制覆盖困难群众的“民生地图”。在走访建档过程中,他们担当政策“宣传员”,做到“一户一档”,确保政策信息精准传递到户、解读到人。
通过扎根村居,“双百”社工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推动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通过“一户一策”将关爱与支持精准送到服务对象身边。
惠城区桥东街道的陈叔因工伤失去劳动能力,妻子患慢性病,儿子在读高中,家庭一度陷入困境。“双百”社工得知情况后及时介入,协助其家庭申请低保、医疗救助和教育资助,并链接心理辅导和职业康复服务,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这样的暖心案例不胜枚举。博罗县龙溪街道的钟大婶患有精神残疾,父母已故,未婚无子女,是在册低保对象,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的生活陷入困境。“双百”社工在走访过程中得知钟大婶的情况后,立即协助她办理相关救助政策,申请医疗临时救助。社会救助的温暖以及“双百”社工、村干部和亲人的关心照顾,让她对生活重燃信心:“真的多亏有你们的帮助和关心,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构建资源与需求对接平台,助力服务对象“活得好、走得远”
“如今我再也不用担心雨天屋顶漏水、晚上起夜滑倒了。”惠阳区镇隆镇楼下村68岁独居老人陈伯担忧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古俊杰在日常的入户走访中发现,类似陈伯这样存在居家安全隐患的特殊困难老人并非个例。古俊杰介绍,2023年初摸排镇隆镇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安全时,发现辖区内318位特殊困难老人中有37户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于是,他们精心设计“关爱到家·福满安宅”项目,构建资源与需求对接平台。项目充分发挥“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公益慈善”联动机制的作用,积极链接党组织、机关单位、志愿者、企业、商会等资源,形成社区资源清单;同时,通过社工入户走访精准识别老年人服务需求,形成问题需求清单。依据资源清单,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困难老年人精准施策,倡导企业党支部、商会等公益力量进行“结对帮扶”,通过“一户一策”方案,由五大专业社工小组高效执行,让民生服务项目精准落地,为困难群众织就了一张坚实的“安居网”。
社工团队为陈伯制定了包括屋顶修缮、电线更换、地面防滑处理在内的全面居家安全改造方案。起初陈伯怕麻烦别人而有所顾虑,古俊杰便邀请已完成改造的邻居到场,通过多次耐心沟通,最终打消陈伯的顾虑。改造完成后,陈伯深受感动,主动提出要当“居家安全宣传员”。
类似的成功实践比比皆是,如惠阳区三和街道社工站联合惠阳区慈善总会发起“积小善·成大爱”项目,通过义卖活动整合社区资源,为至少30位长者提供预防跌倒相关服务。
“双百”社工致力于将服务从物质救助延伸到能力建设,助力服务对象不仅能“活下去”,更能“活得好、走得远”。
大亚湾西区街道社工站开发的“童在蓝天下”项目,为辖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让面临相似境遇的家庭能够抱团取暖。小西(化名)是一名脑瘫患儿,6年来不会说话、生活不能自理。社工了解情况后,详细介绍了政府相关康复补助政策,并鼓励其家人送小西接受正规康复训练。经过半年的努力,小西开口叫出了“爸爸妈妈”。
惠城区江北街道社工站的“残健共融,让爱无碍”项目则针对0~12周岁残障儿童,从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面介入,有效提升其社会交往、团队协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18个社工站获评省“标杆社工站”
“双百”社工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更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近年来,惠州市民政局在加强民政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打造“双百”社工站服务品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完善督导体系,配备专业协同督导,为社工站专业服务发展提供指导;组织开展涵盖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等多领域的专业培训;举办社工站“一站一品”创建成果大赛;实施能力提升行动,社工持证率从39.7%提升至93.22%,位居全省第四;发布市级地方性标准《乡镇(街道)社工站工作规范》,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优化工作流程,推动兜底民生服务步入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新阶段。
目前,惠州有18个社工站获评省“标杆社工站”,未来将打造更多标杆站点,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社会工作服务,持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双百”社工推动
基层治理走向“精细”
在惠州,“双百”社工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用专业和真情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坚实保障。
“双百”社工在基层的深耕,正悄然推动着惠州基层治理从“粗放”走向“精细”。让基层治理更精细:“双百”社工通过入户建档、手绘“民生地图”,实现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与需求的精准识别,让治理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让政策落实更到位:“双百”社工主动把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确保困难群体“应享尽享”,同时将基层实际情况反馈给有关部门,促进政策优化调整。让服务供给更专业:“双百”社工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基层,从单一物质救助转向心理疏导、能力建设、社会融入等综合性支持,并针对不同家庭和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让协同治理更高效:在日常服务中,建立“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公益慈善”联动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形成问题共解、资源共享、服务共建的多元共治格局。让项目运作更持续:“双百”社工站着力打造可持续服务品牌,围绕老年人居家安全、困境儿童关爱、残障人士社会融入等重点领域,设计实施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项目。让社区氛围更温暖:“双百”社工通过推动邻里互助、居民参与,引导居民从受助者转变为参与者、服务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治理生态,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成为兜底民生服务和基层社会的重要力量。
这是从管理到服务、从粗放型向精细化、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从物质救助向精神救助的深刻转变。“双百”社工正以专业服务与真情付出,为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化解基层问题隐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持久而温暖的力量。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李丹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