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日,众多市民游客登顶罗浮山飞云顶看日出,祝福祖国。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特约通讯员李渊 摄

游客在东湖旅店参观。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市民在水东街观看惠民演出。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当红色血脉与绿色生态在岭南山水间交响——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惠州以“红绿辉映”的创新模式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惠州消费热地图
沉浸式体验感受英雄壮举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卢泓宇 洪鹊儿 陈春惠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惠州叶挺纪念馆、东湖旅店、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迎来大批游客,一场场跨越时空的“红色之旅”正在上演,爱国主题游持续升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
东湖旅店
VR“穿越”历史 重现大营救热血瞬间
在市区东湖旅店,一场由惠州市图书馆与场馆联合打造的VR体验项目“秘密大营救在惠州”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戴上VR设备,游客仿佛“穿越”回1942年,置身于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历史现场,从“麻将会议”到“勇渡大鹏湾”,一幕幕关键场景在虚拟现实中重现,令人心潮澎湃。
“太真实了,好像真的和先烈们一起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营救。听着他们密商营救大计,连紧张的氛围都能感受到。”一位体验者感叹。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感悟家国情怀。
作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要旧址,东湖旅店此次通过VR技术,以廖承志、乔冠华、连贯一行先行探路为主线,通过“偷渡九龙”“勇渡大鹏湾”“智退土匪”等重要转移节点,用VR的方式高度还原了从香港沦陷到成功脱险的全过程,同时用虚拟地图、语音解说等方式进行场景切换,配上音效渲染,让历史书本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变得可感可触。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项目采用预约制,开放时间为每天下午2:30-5:00,每日开放名额虽有限,但游客热情很高。通过科技与文旅融合的方式,让每一位体验者都能深度融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基因在亲身体验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叶挺纪念馆
触摸将军足迹 筑牢爱国信仰
国庆假期首日,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的叶挺纪念馆前,早已排起了参观队伍。市民朱女士牵着上小学的儿子,在“叶挺将军生平事迹展”前驻足:“带孩子来了解将军‘铁骨铮铮、戎马一生’的故事,既是给孩子的爱国教育,也是给自己的精神洗礼。”
惠阳红色历史文化深厚,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叶挺纪念馆是一座完整展示叶挺将军生平事迹的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基地。
10月1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陆续来到叶挺纪念馆参观,其中不少家庭组团前来。叶挺纪念馆里陈列珍贵的文物和照片,并采用新媒体多视角、多维度地全面展示叶挺将军的革命事迹和风采,让游客有更好的观展体验和舒适度。
眼下,惠阳区正以叶挺纪念馆为核心,打造“将军故里·红色客乡”美丽乡村走廊——串联周田、官山、象岭3个行政村,游客可漫步古树公园、瞻仰革命故居、探访挺秀书院,感受“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的交融。未来,这里还将配套青少年研学基地、乡风民宿等业态,成为深圳都市圈里集红色研学、客家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地标。
东江纵队纪念馆
聆听抗战史诗 传承英雄血脉
踏入罗浮山脚下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华南人民抗战的光辉旗帜”主题雕塑率先抓住游客目光——东江纵队战士手持武器、冲锋向前的刚毅姿态,定格了华南敌后抗战的英勇瞬间,也成为游客打卡留念的“红色标志”。
馆内近15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180余张历史照片、110件(套)革命文物静静 “诉说”着往事:从简陋的步枪、泛黄的家书,到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的印刷机,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抗战历史的见证。多媒体互动屏、沉浸式场景复原等创新手段,更让“东江纵队坚守敌后、浴血抗敌”的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跃然眼前。
“看到先烈们用简陋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心里特别沉重,也更懂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来自东莞的游客昝先生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他坦言,馆内展品丰富且内容翔实,小到一枚弹壳、一封家书,大到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的印刷机,都让历史变得可感可知,“能给后人以警示,发挥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作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江纵队纪念馆早已打破“静态参观”模式,与罗浮山景区联动打造红色研学路线,让游客在“行走中学历史、在体验中悟精神”。据统计,自2003年开馆以来,纪念馆已接待参观者超1500万人次;今年2月升级改造重新开放后,半年多时间接待量已超30万人次。
高潭中洞村
打卡“红色课堂” 把革命记忆带回家
“摸一摸红军井的青石板,喝一碗清甜的红军茶,再听讲解员讲‘苏维埃政权’的故事,这种体验特别有意义。”国庆期间,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迎来不少游客,这个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府诞生地,正以“可参与、可感知”的红色体验,成为假期热门“课堂”。
在中洞革命纪念广场、百庆楼等革命旧址前,讲解员生动讲述着当年红军在高潭开展革命斗争的往事;游客们沿着红色足迹行走,在“红军井”边驻足,在“红军茶”摊前品味,沉浸式感受革命岁月的艰辛与热血。而在广场旁的红都咖啡馆里,另一番热闹景象同样动人——冰箱贴、笔记本、玩偶等红色文创产品摆满货架,其中以高潭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草龙”为原型设计的“高火火”,更是成为热销产品。
“‘高火火’头顶火苗、颈戴五角星、脚底是沃柑、龙尾是灰水粽,既藏着高潭的红色基因,也带着当地特产的烟火气。”咖啡馆工作人员介绍,国庆期间“高火火”销量火爆,厂家多次补货才能满足需求。如今,高潭镇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让红色文创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既让革命精神以新颖方式传播,也为老区振兴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