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赋能山水添彩 千年古埠活力迸发

2025年10月06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以下简称“218最美旅游公路”)迎来通车后的首个节假日。南昆山层峦叠翠间,多个精品文旅体项目为龙门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也标志着当地文旅发展迈入新阶段。

素有“千年古埠、增江门户”之称的龙门县麻榨镇,因地处218最美旅游公路“8”字形环线交会处,成为大湾区游客休闲观光新选择。依托这条公路,麻榨镇精心打造千年古榕、增江竹畔、十三坝3个主题驿站,构建差异化、互补性文旅节点体系,让这座增江古埠在山水间尽显岭南水乡的古朴醇美。

古榕树下文脉传,文学赋能润乡村

千年古榕驿站位于麻榨镇中心村禾斜村民小组,在千年古榕的荫庇下,麻榨镇打造了一处融合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建筑艺术碰撞的活力空间。此景对应东坡十六乐事中的“抚琴听者知音”,描绘的是在弹奏琴音时,恰有知音在侧倾听的动人瞬间。

驿站入口处的“文学迷宫”等15处艺术装置9月27日对外开放,如今成了游客追捧的打卡点。10月1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孩童在迷宫内畅玩。未来,这个文学主题迷宫乐园将打造成全方位、沉浸式的文学体验平台。

从迷宫走出,随后来到古榕树下。这棵古榕树被誉为绿色“活化石”,始栽于北宋景德四年,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也是全市仅存的两棵千年古树之一。“当年苏东坡来到惠州时年方59岁,而这棵古榕当时树龄86岁。”听着解说员的讲解,在场游人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在这段跨越千年的传说之中。

“之前刷抖音看到218最美旅游公路一路美景,就趁放假来这里看看千年古榕。这里人杰地灵,感觉特别舒服,正好可以放松心情。”一位来自东莞的游客向记者分享道。

驿站的热闹让当地居民何晓晴倍感欣喜:“变化太大了!以前只有一棵古榕树,周围空荡荡的。现在驿站建好了,路也修宽了,节假日自驾车、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看着村子发展越来越好,心里特别高兴!”

“国庆假期首日,我们村联合社工站准备了手工做艾糍活动,让游客亲手体验传统美食制作,丰富大家的游玩体验。”麻榨镇中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奇峰介绍,作为龙门县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千年古榕驿站以“修补与链接”为核心理念,将千年古榕与村落建筑有机串联,既为古树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展示空间,也盘活了闲置资源。目前,千年古榕驿站已引进文学咖啡、榕溪市集、主题民宿等业态,打造“古榕文学村”,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游客从“看树”升级为“深度体验文化与生态融合”。

增江竹畔觅诗意,十三坝内憩成趣

6月29日,218最美旅游公路建成通车,3000余名自行车骑手驰骋山水间,开启公路文旅新篇。国庆中秋假期,大批骑行爱好者慕名而来,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沉浸式感受自然风光与乡土人文的交融之美。

若你也是骑行爱好者,麻榨镇东埔村的增江竹畔驿站不可错过。增江竹畔驿站以“微雨竹窗夜话”为名,勾勒出细雨夜窗、灯影摇曳、友人夜谈的温情画卷。这里不仅提供骑行补给、文创展售等基础服务,还逐步打造主题轻食空间。游客细品竹筒茶饮时,仿佛能共情苏轼与苏辙夜话的手足温情。作为增江画廊骑行绿道的关键节点,增江竹畔驿站让现代人于竹影波光中,重拾“夜雨对床”的诗意情怀。

“驿站风光独好,隔江相望的大派洲与翠竹岛各具特色。”麻榨镇负责人介绍,大派洲种植荔枝、仁面等十多种岭南佳果,翠竹岛竹类繁茂,二者皆是白鹤等珍稀鸟类的栖息乐园。驿站周边历史底蕴深厚,不远处的东埔村廖氏宗祠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代乾隆年间五进五开格局,形制严谨,尽显岭南祠堂建筑精髓。宗祠传承的“重农桑以足衣食”训诫,至今仍是东埔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精神坐标。

麻榨镇河东村的十三坝驿站以“午倦一方藤枕”为景名,生动再现苏轼盛夏小憩的生活智慧——在蝉鸣微风中,于藤枕凉席上小憩,正是这位大文豪在繁忙中寻得的安宁时刻。驿站引入未迟、西坡两大民宿品牌:未迟打造野奢民宿,让游客尽享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之美;西坡则以“岭南”元素为核心,打造兼具传统岭南风格与现代舒适度的度假产品。

记者了解到,十三坝桥始建于清代,全长近百米,桥身虽历经洪水冲刷,但“蜈蚣形”分水尖的设计保留了下来,是龙门现存最长的古石桥、不可移动文物,与南滩拱桥、老祖塘桥等古桥群相映成趣。

驿站内逐步完善的“古桥微馆”艺术空间以惠州乡土古桥为灵感,既陈列“鹅胸”形制古桥画作,又以“板凳”形制栈桥引导游客穿行竹林,将展馆与自然相融,呼应苏轼“小憩得趣”的生活哲学。